正文 第7章 語言文明(3)(3 / 3)

保持冷靜、理智和幽默感。隻要你能夠聽我說,我也願意聽你講;如果我們能讓自己專注於問題的討論而不是引向感情用事或固執己見,那麼討論就不至於降格為爭吵。

如果我們的聲音漸漸提高,說出“我認為這種想法愚蠢透頂!”這樣的話來,這就是一種傷害他人的反駁了。這時,旁觀者焦慮不安,朋友們躲到樹後去,也就不足為奇了。為贏得一場爭吵而失去一位朋友,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爭吵使人們分離,而討論卻能使人們結合在一起。

爭吵是野蠻的,討論則是文明的。

有的時候,辯論乃至爭吵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友誼和婚姻中也難免口角,但裂痕卻可能隱藏下來:家庭中的情感瀉泄有時可能有助於沉悶的空氣,就象一場雪雨能把暑氣一掃而光。然而即使如此,爭吵及其彌合也最好在私下進行。

有一個午餐俱樂部,他們交談的話題涉及麵很廣,產生意見分歧是每天的家常便飯,比如:加勒特·霍巴特是威廉·麥金萊的副總統呢?還是格羅弗·克利夫蘭的副總統?最早發現的山洞壁畫在什麼地方?通常的情況是,某位會員對問題作出了正確的回答,於是,話題就轉移到其他方麵去了。偶爾,問題暫無法在餐桌上得到解決,這時,就會下一次賭注,大家把爭論的內容和賭注的數目記錄在冊。然後正式進行查證,輸的人付錢,查出的答案也將記錄在冊,下賭之前的交換意見可能相當激烈。但這絕不是爭吵,而是討論,因為大家純粹是為了愉快,因此雙方都努力不以爭吵而是以追求真理為出發點,大家都受實證的約束,輸的人和贏的人一樣愉快地接受裁決。

幽默風趣話言談

把話說好的基本要求是得體,即恰當。“文如其人,言如其人。”人物語言受民族習慣、身份、職業、經曆、文化教養、思想性格、政治立場的製約,言談因人而異。

(一)身份地位不同言談有別例1.有家兄弟鬧分家,請了五個人做“中”,分別是木匠、廚師、裁縫、車夫和撐船的。他們先在木匠家開了個碰頭會。木匠說:“分家的事咱沒辦過,依我看隻要線彈得直,也就偏不到哪裏去。”趕車的接著說:“嗨,咱也沒幹過這事,不過前有車,後有轍,別出大格就行。廚師說:“這由不得他們的口味,鹹呀甜呀的,還不亂了套。”裁縫擔憂地說:

“這也要看人量衣,針過得去,線過得去才行。”撐船的聽得不耐煩了,說:“我看別在這瞎叨叨了,不如到現場去見風使舵,怎麼順手就怎麼給他們劃拉劃拉得了。”做豆腐的老婆也附合道:“快去吧,沒什麼大道道,給他們點得不軟不硬就成。”例2.古時候,有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驛站裏有三人圍爐吃酒。一個是趕考的書生,一個是赴任的縣官,一個是當地財主。門外,蜷縮著一個避雪的乞丐。書生提議每人做詩一句,連門外的乞丐也參加了。詩為:大雪紛紛落地(書生),都是皇家瑞氣(縣官),下它三月何妨(財主)?放你娘的狗屁(乞丐)!例3.三個孩子正玩皮球,皮球滾到了樹洞裏。官家子弟大喊:“來人啊!給我拿出來。”富商之子說:“別嚷了,買個算了。”窮家的孩子說:“咱們快動手吧!”(二)立場觀點不同言談有別人物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觀點,影響著他們的語言。

例4.蘇聯有個笑話。某年月日,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同乘一列火車去遠東,行至某地,車前很長一段路軌丟失,車長去請示怎麼辦:

列寧說:“下車組織星期六義務勞動,修複後繼續前進。”斯大林說:“這是反革命分子搞破壞,是階級鬥爭,抓可疑者分別勞改、流放、正法。”赫魯曉夫說:“這點小事還找我,把後麵的鐵軌搬到前麵鋪好就得了。”勃列日涅夫說:“下去推車,動就是走,走就是前進。告訴新聞機構,大力宣傳列車正飛速向前行駛。”戈爾巴喬夫說:“這麼辦吧,大家動手把火車拆了,帶著零件到有鐵軌的地方去,再把火車組裝起來。”(三)民族習慣不同言談有別民族不同、所受教育有別,因而思想意識有別.表現在言談上或直率豪爽或委婉含蓄,各有不同。

例5.新婚燕爾,親友散盡,新娘對丈夫說出了自已的心裏話:

英國新娘:“親愛的,我們的孩子上劍橋還是牛津?”日本新娘鞠個躬,柔和地說:“請多多關照。”中國新娘低著頭羞答答地說:“從今後我就是你的人了。”法國新娘說:“親愛的,你看我漂亮嗎?”美國新娘爽快地說:“親愛的,快點來吧!”從以上幾則幽默笑話中可以看出人物身份、政治立場,民族習慣對語言的影響。希望大家在說話和寫作時要注意說話人的特殊身份,力爭使語言準確恰當。

直言的效果

有一句歐洲格言:“出自肺腑的語言,才能觸動別人的心弦。”在交往中,心誠意篤、直抒胸臆的話語雖沒加上什麼粉飾雕琢,有時還可能是逆耳之言,但效果卻常常是出乎意料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