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美,文明的標誌
不論一個人的思想觀點、世界觀有多麼先進,也不論一個人多麼地富有,如果他不懂某些禮節,不善於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保持文雅大方的舉止,就會陷入尷尬的處境。曾有過這樣一件事:某人赴宴入席後,看到麵前擺著一隻小碗,裏麵有一小片檸檬,泡在粉紅色的水中。
他立即去喝這碗水(那天天氣炎熱)。這時,卻發現同桌紛紛露出驚訝的神色。後來,當同桌就餐的人們用罷野味,開始在這些小碗裏洗手指的時候,這個人該感到多麼難為情啊!
因此,培養人的行為美,從古至今,一直為人類所重視。
早在遠古時代,養成優美的舉止就成了社會公眾所關心的事。古代埃及、波斯、巴比倫等國都十分注重儀表風度。從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我們不難看到古希臘奴隸社會誕生時期人們的一係列舉止儀表和禮節儀式,他們還通過一些專門學校和體育場講習和訓練人們的舉止儀態。關於父母以身作則,在培養兒童少年的良好舉止方麵所起的作用,馬卡連柯的論述是意味深長的:“你們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教育他(孩子),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也是如此。你們怎樣穿著打扮,怎樣同其他人談話,如何議論別人,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如何看報--所有這些,無不對孩子具有重大意義。孩子能覺察語氣和臉色最細微的變化,通過各種無形的途徑了解你們思想情緒的變化。”別林斯基則進一步寫道:
“不要忽略教育的任何一個方麵:要向孩子們講整潔,講保持外表清潔,講舉止風度和待人接物的高尚和尊嚴。”人類尊嚴、對周圍人們的關心,同時也表現為對自己舉止風度美的關心--這就是衡量行為美的標準。
孩子們走到大街上,走到一切公共場合,如果隨處聽到汙言穢語,隨處看到打架鬥毆,在危急關頭看到大人們隻是各顧各,甚至於見死不救,他們受到的影響將多麼深刻,他們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是可想而知的。
給我一個微笑就夠了
行動往往比語言更具體,而微笑正表示:“我喜歡你。”“你使我快樂!”“見到你,我很高興。”在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中,隻要我們親切地微笑,往往就能使別人變得更愉快。我們不難發現,人際關係中大凡人緣好的人,除了其為人正派、樂於助人外,最大的特點在於能給他人帶來笑的歡樂情感。
微笑永遠是受歡迎的,它來自快樂,又創造快樂。
我們無法麵對一個麵帶真誠微笑的人生氣,是嗎?
假如我有求於別人,而遭到微笑地拒絕,我們也不致過分介意,是嗎?而這就是微笑社交的妙用。
微笑對我們很有幫助。盡管笑的魅力不足以使你由胖變瘦,由矮變高,不會幫你完成作業,不會令女該子對你一見鍾情……但是微笑能改變你周圍的平淡和壓抑,從而使你自己輕鬆愉快起來。
實際上,微笑不是一份經刻意雕琢而產生的表情。
如果你對他人抱著友好的態度,以寬容、理解去麵對每一個人,那麼微笑會自然流露出來,成為你自身的一部分。
當我們遇到別人時,心中想到:“啊,見到你真高興!”把這種心情表現出來,就會使你憂鬱的麵容變得神采奕奕、滿麵生輝。
當我們感謝別人時,帶著發自內心的微笑,那麼你使對方能感受到的誠意會是雙倍的。
拜托別人做某事,以誠懇的微笑注視他(她),那他(她)會考慮接受你的請求。
初次見麵,以微笑感染對方,就好像在說:“我很喜歡你,請不要拘束,隨便談。”這時,你已贏得了對方一半的信任。很多時候,當我們不得不直言,有些或許會令對方感到不悅或尷尬的話題時,微笑一下吧!微笑會帶走對方一大半不悅與尷尬。
當然,微笑也要因事而宜,否則會適得其反。比如,在對方悲痛欲絕的時候,在談及別人不幸之時……不論如何應馬上收斂起微笑,態度誠懇嚴肅起來。
能夠直接將好感、善意及誠實表現出來的,隻有你的微笑。
教師神態之我見
古人雲:“行可以為儀表者,人之師表。”教師是學生人生路上除父母外最早的老師。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學習、模仿的直接榜樣。教師的神態,對學生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每個學生的眼睛都仿佛是一台攝像機,隨時將教師的神態留在各處的“底片”上。
神態是感情和姿態的綜合,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把喜怒哀樂的真摯感情,通過麵部表情、眼神和姿態傳遞給學生,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領會和理解。
--教師的神態具有豐富的內涵。表情是感情的“晴雨表”。心理學家認為:感情表達等於7%言詞加38%聲音加55%麵部表情。麵部表情中,眼睛最為突出,它是“心靈的窗戶”。課堂上,師生相互注視,交流著真摯的感情,傳遞著無聲的語言,維係著雙方思維的線索,表達了密切的聯係,親切友好的目光,給學生送去一股暖流;不滿責備地注視,給“行為不軌”者敲一下警鍾。有經驗的教師,眼睛像掃瞄機一樣,總是不時地掃視全班,使學生感到不存在“被遺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