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往對象、場合等的不同,你還應該采取不同的交談姿態。如果和你正式交談的是德高望重的前輩、師長,那你為了表示尊敬,應該坐直身體並略為直傾,還可把雙手放在膝上;如果和你交談的是同窗好友、從小耳鬢廝磨的小夥伴,那麼,即使架起二郎腿、把身體靠在沙發上隨便一些,對方會覺得相互之間親熱、不見外,但這時如果對方的妻子(丈夫)也在場,而你和她(他)又不十分熟悉,那最好還是略加收斂,以示禮貌和尊重。在交談中如果有人給你敬煙沏茶,你應該禮貌地起身或欠身以表謝意。當然,辭別時你也應該略為欠身向主人一一告別,如主人送你,應適時轉回身體、擺手示意對方留步。
姿態運用得當能大大加強你的說話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演講者在說到慷慨激昂時往往昂首挺胸,振臂以呼,說到悲憤處往往跺腳捶胸、聲淚俱下。列寧的演講之所以能使人感到緊扣心弦、振奮不已,這和他善用姿態、手勢等來配合演講是分不開的。
5.位置交往中雙方所處位置如何,對交往的結果也有意無意地產生著微妙的影響。
中國古代是很講究座次尊卑的。例如,在堂上一般是以南為尊,大臣們北麵朝君,又一定是以東為上。所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說藺相如當了上卿後“位在廉頗之右”,為此,廉頗很不服氣。今天,人們在交往中雖不象古代那樣講究座次尊卑,但實際上有時這個因素仍能起到一些微妙的作用。例如,在有兩個國家以上的代表參加的外交談判中常使用圓桌,就是為了避免由於位置的不同而造成談判中某方的不平等感覺。
由於交往雙方的位置如何會影響雙方的心理距離,因此,夫妻、戀人交談一般總不會相對而坐,而是要比肩而談,因為這樣才顯得雙方親密無間。相反,外貿談判時卻常常是雙方相對而坐,顯得互相平等,且有一種抗衡感。懂得這個道理是很重要的。有些教師叫學生到辦公室談話時喜歡自己坐著,讓學生站在自己辦公桌對麵或側旁,殊不知這種位置處理一開始也許就已經在學生心中造成了一種抵觸感,倒不如是找個空教室、兩人並肩而坐、促膝交談,會使相互之間關係更融洽和諧。
注意交往中的位置問題有時也是為了禮貌,按照西方禮節,一位男子不應坐在或走在兩位女士中間。又如,按照我國習俗,若家有客人來訪,即使主人身居鬥室,也應該讓客人坐在室中最好的椅子上和最好的(朝陽暖和的或通風涼爽的)位置上。
有時候,人們選擇的位置還會影響其他人對你的看法。
如果你是一位大學生,在上某門課時專找教室後麵的角落坐,那麼,教師就很可能猜測你上課總想開小差,還可能認為你對老師不夠尊重,盡管你的實際想法也許並不是這樣。
6.距離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小夥子向一位姑娘求愛,為了表示對她的敬重,他說話時離開姑娘有兩米遠,可姑娘很生氣,說他不是在求愛,而好象是在發布新聞,於是告吹。後來小夥子吸取了教訓,在向另一位姑娘求愛時靠得她非常近,可那位姑娘也馬上拒絕了他,說他不是求愛,而是在逼愛,真把小夥子弄得無所適從。笑話終究是笑話,但它也說明,在交往中,人們之間的距離確實是頗有講究的。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每個人的周圍都有一個無形的場,別人若進入了這個場,就會感到自己的私人權利被侵犯了。在一般情況下,普通人的場的半徑約為60厘米,大約等於一個手臂的長度,換句話說,兩個人在講話時一般是相隔60厘米左右。當然,人們間距離的遠近還要根據雙方的親密程度、談話內容的秘密程度而定。根據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的研究,人們間的站距有如下規律:
親密的距離:45厘米以內,這是擁抱、說悄悄話的距離;朋友間的距離:45--120厘米,這是一般交談的距離;社會距離:1.2--3.6米,這是團體討論、宴會交往的距離;公眾距離:3.6米以上,這是途中招呼、擺手致意等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