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公共汽車、火車上,在食堂、飯館內,在擁擠的大街上,這種距離就沒有實際意義了。但是在這些情形下,人們一般都會自覺地避免雙目對視,以製造一種心理距離或屏障,使彼此間都不感到難堪。
自控力及其培養
自控力又叫自製力,是人們控製和調節自己行為的一種能力。自控力是堅強意誌的一種表現,有自控力的人才能為了達到目的而控製自己的情感,約束自己的言行,忍辱負重在所不辭。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偉大的意誌不僅善於期待並獲得某種東西,而且也善於迫使自己在必要時拒絕某種東西。沒有製動器就不可能有機器,沒有抑製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意誌。”自控力在交往中主要表現是能夠用理智和意誌的力量去駕馭衝動的消極激情。在生活中,有些青年朋友激情澎湃,容易發火,一件不順心的事,往往引得他暴跳如雷,或穢言相譏,或拔拳相向,鑄成大錯。而在盛怒之後,看到自己造成的後果,又悔不該當初。這都是自控力差的結果。
那麼,怎樣培養白己的自控力呢?
第一,明理。我們應該建立這樣一個認識:人和人是平等的,人與人必須互相尊重和愛護。為區區小事而大動肝火,大發雷霆,這不僅不解決實際問題,多半還會導致相反的結果。而且,消極的激情有時會傷害別人的感情,甚至會侮辱別人的人格,這樣,你不僅不能得到別人的友情,還會受到眾人的輕視,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總之,消極的激情是人際交往的絆石,是友情發展的蛀蟲。如果我們充分認識消極激情的弊端,了解自我控製的好處,對於形成自控力是有益的。
第二,獎懲。我們在交往過程中要善於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及時強化。當遇事不加克製,產生消極激情,引起別人不悅和指責時,可以給自己某種懲罰,如自我譴責,取消一次原訂的娛樂活動等,形成厭惡的條件反射;當遇事能夠自控,贏得別人的感謝和尊重時,可以給自己某種獎勵,如看看電影、逛逛公園,形成愉快的條件反對。其實,獎勵和懲罰的方法適用於其它任何心理品質的形成與克服,是行為塑造的有效手段。
第三,寬容。消極的激情通常是在別人做錯事的情況下發生的。對此我們應該想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況且,過錯的原因也不一定是別人主觀意圖不正,它常和水平高低、能力強弱、方法是否得當有關。再者,自己以為別人錯了,未必就是別人真錯了,也許是自己的認識偏頗呢?或許恰恰是自己錯了?因此,對於非原則性的錯誤,怒斥、譏諷、打架等消極情緒絕非上策,而開導和寬容恰恰能使人自責,看到自己的毛病,承認自己的過錯。同時,隻有寬容別人的人,在自己做錯事後也才會得到別人的寬容。寬容也是自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第四,自製。消極的激情與一個人的情緒、意誌的性格特征有關。氣質屬膽汁質、性格外傾的人情緒容易衝動,這就需要注意在實踐中有意識地磨練自己的自製力。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曾勸告那些將要失掉自製力的人們,在發言之前,先把舌頭在口內轉十圈。類似之舉,能收到消除怒氣、增強自控的效果。
第五,轉移。要積極地控製自己,轉移注意力是很有效的。比如你感到自己快要發火時,立即走開回避;辯論的時候,你覺得要控製不住了,就馬上停止爭論,順手拿本書翻翻,或者欣賞牆上的字畫等裝飾品……。這樣有利於平靜自己衝動的激情。
第六,自警。經常提醒、警策自己也是培養自控力、克服消極激情的有效方法。近代愛國誌士林則徐曾有一度脾氣急躁,經常發怒,為了改掉自己的暴躁性子,他寫了“製怒”兩字,並製成橫匾掛在書房內。以後,這塊橫匾跟隨他走南闖北,以此自警自策,終於改掉了暴躁的性格,形成了良好的自控力。自警的方法很多,座右銘、寫日記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自警方法。我國教育家楊杏佛先生說得好:“日記雖小課,然作時多在深夜,追省一日所為,無異衡其功過防患未然,懸崖勒馬皆在此時。若日日無間斷,雖無意自省已盡自省之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