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道德建設。要發揚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五愛”為基本要求,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在內的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體係。對我校而言,當前在著力抓領導幹部道德、教師的師德及對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幹部要勤政廉政,為師生服務,“德在人先,利居人後”,以德樹人,以德服人。與學生德育工作相比,近幾年我們對教師思想道德建設關注得不夠,投入的精力不多,“育人者的德育”務必抓緊抓好才行。要以師德為切入點,強化教師責任意識,堅持從嚴治教。
三是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融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於一體,既可以豐富提高師生的文化生活質量,又是思想道德建設的載體,使師生從中汲取思想、陶冶情操、升華境界。近年來我校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形成,一是開設係列講座,諸如“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社會”、“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精神文明與市場經濟”、“21世紀科技發展前瞻”等,都引起學生強烈反響;二是開展主題活動,諸如“重塑理想”大討論,“我與優秀共產黨人比差距”、“今日我以南大為榮,明日南大以我為榮”等等,學生參與率高,且普遍從中受教益;三是開展學術、技術、藝術等“三術”活動,進一步繼承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傳統,積極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繁榮校園文化。為此,擬建學生和教工的文藝團體,以此帶動校園文化的活躍。要進一步發揮我校方文化藝術教育中心的作用,開設出與培養學生人文藝術素質相適應的配套課程,使理科學生多一些人文精神,文科學生多一些科學品格,所有的學生都能具有相當水平的政治覺悟和道德情操。
四是校風和校園環境建設。校風是師生員工精神風貌的總和,包括學校的黨風、教風、學風和工作作風等。學校的風氣和人文學術環境至關重要。為此,我校實施了“432校園文明工程”,即通過對三堂(課堂、食堂、會堂)兩所(住宿場所、文體活動場所)的建設和管理,達到四項目標正確的政治方向,濃厚的學術空氣,健康的文體活動,文明的校園環境。)五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齊全,群體力量雄厚,其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培養出一批兩個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的建設者,能夠產生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指導意義的思想理論成果,能產出豐富人類精神寶庫的文化精品。這方麵的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為兩個文明服務,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為高教的改革發展服務。
學校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
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學校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的時候,進一步認識教育工作對精神文明建設的特殊的巨大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校裏的教育教學工作,每一項都可以說是精神文明建設。《決議》中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總指導思想和總的要求,也正是對教育工作的總的指導思想和總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設的奮鬥目標,也正是學校教育的最基本的內容。而學校教育自身的一些特點,又使它在整個精神文明建設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一)學校教育進行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科學建設,比起其他係統來,顯得更有係統、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一年級到五或六年級,從初中到高中,每一學期,每一學年,也就是受教育者的每一年齡階段,應達到什麼程度,應掌握什麼知識,應形成哪些觀念和品德,都有非常具體、非常明確的規定和要求,這不僅把精神文明具體化了,而且還要逐一落實到每一個受教育者身上。
(二)學校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不間斷地一批接一批地培養著我們的新一代。前一批學生畢業了,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或者升入高一級學校,同時後麵緊跟著又有新的一批學齡兒童進入學校。就是這樣,年年有人走出,又年年有人走進學校,從不間斷,從不停止;而且這個階段正是廣大青少年成長發展極迅速時期,正是思想品德、行為意識、知識技能、身心發育打基礎時期。我們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正是通過教育,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懂做人道理,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走向社會,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投入現代化建設中去的。
(三)學校教育有一支寵大的專門的工作隊伍--教育工作者,包括廣大教師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者、管理者。我國現有一千萬左右的中小學教師隊伍,有近百萬的高校和成人教育教師。他們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不僅僅隻是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同時,還注意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不僅要學生掌握知識,同時還要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意識,同時又注意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使他們學會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學會科學的思想方法、對人對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等等。總之,他們從事的工作,正如《決議》所說,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工作。
(四)學校是以有組織的集體活動為其基本特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