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教學工作是這樣,思想政治活動、課外文化娛樂、體育衛生活動,也都如此。此外,學生還有他們自己的組織--少年先鋒隊和共青團。這是少年兒童和青年學生學習共產主義的大學校。廣大青少年正是通過學校裏有組織的集體活動,養成心中有他人、有集體、有祖國的觀念,把個人與集體、與民族、與祖國聯係在一起,關心集體、熱愛集體,為集體、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又從集體那裏得到關心幫助和激勵,形成團結互助。
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係。
如果我們真正地、切實地抓住這些特點,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這些特有功能,把精神文明關於理想信仰、思想品德、文化科學、身心發展、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等各種要求,對我們的後代,從小就一步一步、一點一滴地灌輸、引導、啟發、教育,送到心靈深處,化為他們的堅定信念、行為習慣、智能體能,這個基礎打好了,對人的一生都起著無可估量的作用。當他們一旦學成走入社會,就會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和推進力量。學校教育可以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最堅實、最廣泛、最可靠的基礎,為我們國家民族新生一代的成長與做人,打下最堅實最美好的基礎。學校工作搞好了,整個精神文明建設一定會有更新的氣象出現。這是毫無疑義的,也是自不待言的。以上說的是理想狀態。實際上,有許多方麵目前我們還未做到。“一手硬、一手軟”的情況在教育工作中也有明顯的表現。教育的戰略地位在許多地區還沒有全麵落實。教育經費的投入離實際需要最低限度還相差甚遠。按照國際上發展中國家教育經費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數4%作比較,1995年我國教育經費財政性支出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46%,甚至比1994年還少0.06個百分點(不要小看這個0.06,它的含量是30多億人民幣)。由於教育經費投入不到位,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其一是學校公用經費長期過低,相當多的學校教育教學設備陳舊、短缺,有的地方甚至無錢蓋校舍,孩子入不了學;其二是教師待遇低,使教育工作缺乏吸引力,一些優秀人才不願從事教育工作,現有教師隊伍也不穩定,外流現象嚴重。教師隊伍建設上不去,教育教學質量當然就沒有保證。
教育工作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的影響還比較嚴重,學校隻抓升學考試,而忽略學生素質的全麵培養與提高,忽略思想品德教育,這些都是於精神文明建設不利的。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對於教育工作來說,首先就是要進一步具體落實教育的戰略地位,在思想上要牢牢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意識,加大教育方麵經費投入,切實解決教育事業投入總量偏少、比例偏低的問題。要千方百計使我們的教育經費財政性支出在2000年達到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的要求。沒有必要的財政保證,許多任務就要落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也難以實現。
第二,進一步改善教育的社會大環境。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教育麵臨的是全新的形勢和全新的環境。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突飛猛進的發展、改革開放取得的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這是推進教育事業發展的極好的外部環境,也是廣大師生受到教育和鼓舞的強大力量。但同時,正如《決議》所說,精神文明建設,社會風氣和環境以及社會精神生活方麵,都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問題還相當嚴重,對廣大青少年起著消極腐蝕作用,一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東西屢禁不止。解決這些問題要靠全社會的努力。當然這絕不是說學校隻能消極等待社會大環境搞好了再做自己的工作。正是有這樣的大環境,學校更要加緊做好自身的工作,以抵製、消弱社會上對學生的種種消極的、不良的甚至有害的影響和作用。
當前,從事教育工作的同誌,要充分認識和發揮學校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優勢和特長,努力按照《決議》所要求的,踏踏實實,一個方麵一個方麵、一個步驟一步驟地去做。這裏有兩個重要環節要把握住:一個是學校要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有了好領導班子,才能全力以赴,抓教育教學改革,調動起廣大教師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麵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文化科學、身心發展的素質。另一個是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使我們的教師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全麵關心愛護學生,有本領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世界上沒有一座大廈根基不牢而能長期矗立的。
學校教育是為精神文明建設打基礎的。讓我們做好這項工作,讓全社會都來重視這項工作。
〖MZ(2H〗教師要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典範〖MZ)〗在師德建設上,我市重點提出了4方麵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