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湧現出了無數的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這些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是實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優良教師思想道德的榜樣。加強教師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大力弘揚先進典型。在整個教師隊伍中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的風氣,促進教師思想道德建設向高層次、高品位發展。
〖MZ(2H〗精神文明建設對素質教育的要求〖MZ)〗(一)如何指導學生學會做人?
自古以來,我國許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把指導學生學會做人看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務。素質教育的實質也是如此。而“應試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視教會學生做人,以致在精神文明乃至物質文明建設上造成了不少的負麵影響。在新的曆史轉折時期,需要我們加大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力度,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倡導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全麵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各種有用人才。
(二)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如何將利益原則與道德原則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學會交往?
實施素質教育就要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大力宣揚共產主義的道德,建立新型的人際交往關係。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處理好利益原則與道德原則的關係。把個人成材同國家前途、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形成愛黨愛國、關心集體、尊敬師長、勤奮好學、團結互助的良好風氣。
(三)如何指導學生學會生活?
要深入持久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憲法和法律的教育,要把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和宏偉目標、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和基本國情,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國防和國家安全,作為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要增強學生的法製觀念,懂得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懂得與自己工作和生活有關的法律。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善於運用法律武器同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並在生活中規範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約束和製止不文明行為。〖MZ(2H〗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新內涵〖MZ)〗【摘要】《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灌輸,……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於從初等至高等的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同的發展觀衍生出不同的教育觀,在當前中國教育由應試模式向素質教育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可持續發展戰略正在呼喚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其一是人文教育。科學主義教育價值觀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人文教育受到了嚴重削弱,其明顯的副作用表現在把教育視為追逐實利與欲望的工具,而不再注重引導人去探索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應試教育中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學習、輕人生涵養的片麵發展傾向即是典型表現。科學教育側重於傳授體係化知識,使人趨真求真;人文教育則更致力於弘揚崇高正大的價值理念,鼓舞人們走向真善美相融合的大化之境。
其二是生態教育。20世紀科學的進步帶來的唯科學論已使人類陷入了與自然相對峙的泥淖,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日趨枯竭,我們必須通過生態環境教育把被顛倒了的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顛倒過來,首先是強化生態文明意識,使人類複歸自然;其次是強調生態憂患意識,使人類清醒看到資源的可窮盡性和自我淨化能力的有限度性。
其三是道德數育。包括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麵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首先是強調政治道德教育,促進並實現國際社會的公正、和諧、文化互補與平等合作;其次是推行經濟道德教育,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再次是強化環境道德教育,完成人類從“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友”的曆史轉變。
〖MZ(2H〗修正我們的國情教育〖MZ)〗國土資源部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關鳳峻在3月26日《中國經濟時報》撰文說,必須修正我們的國情教育。孩子的腦袋裏應裝進去對國情的了解和他生存在這樣一個國度裏的責任。有希望的民族都應這樣教育下一代:你生存的土地上有哪些危機,你負有珍惜它的哪些責任。
關鳳峻說,過去我們總說:中國地大物博。從總量上來說確實如此,我們的礦產資源總量、土地麵積總量都排在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要素卻遠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而且這些緊缺資源又受到嚴重汙染。到2030年前後,我國人口將達到15億-16億的高峰期,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受到的壓力將是巨大的,絕無僅有的。所以我們的宣傳教育“地大物博”是不夠的。我們當父母的小時候受的教育是我國有多少個鋼都、有多少個煤都、有多少個森林,現在我們孩子的教科書上還是這一套,缺少一種危機和真相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