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現代禮儀美(6)(3 / 3)

校歌詞篇幅不宜過長,常用一段式、二段式,力求形式整齊、對稱,可用回環反複手法突出重點,用比擬重迭手法抒發深情。句子十字上下,句末上仄下平,一韻到底,便於譜曲,好記好唱.喚起自豪感和責任感。

總之,寫好校史、校訓和校歌,對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必將起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邁進校園產生新鮮、熱烈和留戀之感,也是學校宣傳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的奇葩。

〖MZ(2H〗二十一世紀呼喚“孝敬工程”〖MZ)〗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令人憂慮和遺憾的是,現在的獨生子女由於父母的的溺愛,他們過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根本不懂得體貼、關心、孝敬父母。“寸草心”、“反哺情”對他們來說已變得遙遠而又陌生了。

日本的一個研究機構曾對日本15所高中的1300多名學生、美國13所高中的1000多名學生、中國21所高中的1200多名學生進行一項調查。在回答“誰是你最尊敬的人”這一問題時,美國和日本的學生列在前三位的是父親、母親、英雄人物或球星。而中國的父母被自己的孩子排列在第十、十一位。

濟南一中在一次調查時發現:該校半數的學生連自己父母多大歲數、父母生日是哪一天都不知道,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同學對朋友的生日卻記得清清楚楚。

自己過生日時要父母操辦請客,父母過生日居然連一句祝賀的話都不會講、也不願講。

那麼,造成中學生對父母親情淡漠、缺乏孝心的原因何在呢?從家庭教育方麵來看,如今許多父母把生命的賭注全押在寵愛孩子身上,無論他們到哪裏,都是“兒行千裏母擔憂”。他們大半生的光陰都在為孩子忙碌,從孩子出生、撫養、工作到結婚成家,恨不得全程承包。這一切都是孩子敢於向父母“發難”的精神力量。試想,在一個孩子不尊重其父母的家庭裏,能造就出有孝心的孩子嗎?從學生自身來看,現在的中學生思想活躍、信息靈通、追求個性自由、唯我獨尊,許多孩子不懂得關心別人、不懂得體貼父母,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學校教育來看,如今的學校片麵追求分數和升學率,隻注重抓學生的智育,學生隻要成績好。便一好頂百好、一俊遮百醜,以至忽視放鬆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令人欣慰的是,現在一些懂事的孩子,一些有識的家長和學校在這方麵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甘肅省慶陽師範學校李勇就是一位“孝子”。他7歲那年,父親突然中風癱瘓,家庭重擔全壓在母親身上。

為了替母親分憂,他每天放學後割草、喂豬、給父親接屎接尿。不滿12歲時,他便學會了耕地、收割、打場等農活。1995年3月16日,母親積勞成疾,突發心髒病離開了人世。他四處借債,安葬了母親。蒼天似乎集中所有的困難,要壓倒這個16歲的少年。但他咬緊牙關,不僅挑起了家庭重擔,而且學習成績優秀。1995年4月,他獲得了全國初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甘肅區一等獎、全國一等獎的好成績。1995年8月,他以全縣第四的優異成績考入慶陽師範。為了照顧父親,他毅然背著父親到離家四五十裏的西峰市求學。為了租一間離學校近又價格便宜的房子,他四處奔走,開始了邊求學邊照顧父親的艱難生活。逢年過節,他想著法子帶父親上街轉轉,看看電影、散散心。父子兩個每月的生活費僅有學校發的50元錢,而房租就要交40元,他課餘時間上街蹬三輪車、給別人打工。他的事跡被《中國青年報》介紹後,麵對來自全國22個省市的信件和彙款單。他熱淚盈眶他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本分的事情,……父親有病,兒子護理,這是做兒子最起碼的責任。”前不久,南京市金陵中學學生會向全市青少年發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倡議,並建議將每年的重陽節定為中小學生“孝敬日”。在這一天,每名同學都要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用零用錢購買或自製禮物送給父母,向父母表示感激之情。

濟南一中從1994年開始,把孝敬父母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課程,三年來共舉行講座近三十次,講課老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深深地教育了學生們。

學校還利用每周一升國旗進行“熱愛祖國、孝敬父母”的演講比賽,同時規定把父母的生日、“三八婦女節”及每周周末定為學生的“孝敬日”。“孝敬父母”活動的開展,不僅得到了學生們的積極響應,也得到了家長們的歡迎和好評。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老師在實施德育係統工程中要大膽地以“孝敬父母”為突破口,讓學生從孝敬父母的身邊小事開始,培養出對祖國、對父母“忠孝雙全”的二十一世紀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