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世紀曙光(2)(2 / 2)

比較一回,我省作協十年一換屆,堪稱有所作為,我們還算幸運多多。

就在1999年年底這次換屆會上,我被理事們選舉為一名副主席。

首先,這是大家的抬愛,我內心始終由衷感謝。自己缺點毛病比常人多,編輯業績、創作成就卻不那麼突出。確實是大家十分賞光。

其次,個人的真實心情,有些愜意、不免竊喜,虛榮心獲得相當的滿足。在作家協會工作二十多年,操這一行當為職業、端這樣飯碗來謀生,“老三屆”奮鬥到年過半百,到了混成一名副主席,仿佛得到承認、修成什麼正果似的。“副主席”這一名堂,當即印上了名片,想要讓許多熟人朋友知曉,衣錦還鄉一般。

當然,能夠進入作家協會新一屆主席團,我無疑也想到了自己的職責,想到了今後的工作。坦率地說,我認為換屆前十年蹉跎,我省作協工作確實未盡如人意。我真誠地希望新一屆主席團,能夠除舊布新,別開生麵。

然而,幾乎還在換屆會的進行中,我就感到自己想得太天真了。

作協換屆,而且是熬磨十年時光後的換屆,非同小可。選舉過程當中,有許多深刻印象;換屆完成後,也有許多實際體驗。

歸納起來講,或者可以說是“有所發現”。

發現之一:省級作家協會原來相當於一個廳局單位,黨組書記和作協主席一樣,相當於正廳局級別。那麼黨組副書記,則相當於副廳局級別。黨組書記、副書記的崗位,成為上級有關主管部門安插幹部的“實缺”。不妨說,作協這樣的群團組織已經某種程度地異化為一個官僚機構。

據老作家們介紹,先前作協黨組是在駐會作家的黨員中間產生,以對上級黨組織負責。客觀上,老作家們工資級別夠高,並不十分看重那個“廳局待遇”。但那是隔年皇曆了。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作協最先開了這樣一個頭,派行當外的人來做黨組書記,享受正省部級別。“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眼下在我省,不僅省文聯、省作協,推而廣之各級地市文聯乃至縣級文聯無不仿效。至於被安插來享受級別待遇的官員,是否適宜文聯作協工作,找誰問去?

發現之二,文聯作協主席的位子,另有妙用。有人謀求到諸如書記、副書記的位置,並不滿足。因為書記這樣正廳局級別的幹部,到六十歲是要退休離任的。而文聯及作協主席,作為群眾團體領導,任職年齡可以放寬到六十五歲,退休年齡自然就到了七十歲。假如不能按期換屆,享受正廳局級別待遇的年頭正不知伊於胡底。文聯作協主席的位置,一時變得炙手可熱。謀求這一位置,成為所謂“退休工程”的一個項目。

大家或者有說法,他們會用巴金來舉例:巴金一百歲還擔任中國作協主席不退休呢!在操作程序上,被派來當書記的人,首先會被上級黨組織發文建議擔任“常務副主席”。至於他原本還不是文聯作協的一般會員,先任命了再說。常務副主席當得,主席便也當得。至於他是否有巴金那樣的文學建樹和人望,這時偏不再舉巴金做例子。

其他發現還有一些。選舉前,各地市的會員代表組團來省城,各地市黨的宣傳部長擔任團長。團長做動員工作,說選舉怎麼畫圈,大家必須保證怎麼畫圈。這就叫“民主”。選舉當場,各個投票箱投票完畢,要由省委宣傳部和組織部的工作人員來總計票數。這當然就叫“集中”了。

經過一係列民主集中的過程,我省作協換屆完成。

群眾團體的換屆選舉,不見了我們曾經熟悉的活躍、自由的氣氛。有人大驚小怪,竊竊議論說,這比黨政部門選舉還不民主。有人見慣不驚,什麼都不說,覺得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