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諧趣(3)(3 / 3)

清高宗乾隆,是一位極喜愛舞文弄墨的皇帝。有一天在便殿中和群臣閑談,在提及《論語》中的“色難”一詞時,乾隆說:“此二字最難屬對。”紀曉崗卻隨聲答道:“容易!”“那你就對出一個下句看看。”乾隆說。

“適才臣已對過了。”紀曉嵐答。

“啊,容……易……”乾隆回味著剛才紀曉嵐說的“容易”二字,果然正是絕妙佳對,不禁點頷而笑,群臣也無不佩服紀曉嵐的捷才。

一年初秋,乾隆率群臣東巡,登臨東嶽泰山。走到半山腰,隻見山石嶙峋,好像破碎的樣子,但觸之卻十分堅硬。乾隆對群臣說:“朕有一俗聯,‘泰山石稀爛挺硬’,諸卿可對出下聯。”群臣沉吟思考良久,竟然無人對出,大家也同時暗自奇怪,這一回怎麼居然連紀昀也給難倒了?

過了一會兒,他們君臣一行登上了南天門,但見風煙萬裏,黃河如帶。大家正在欣賞著山河的壯麗景色,紀曉嵐忽然大聲說道:“對上了!對上了!”“噢?你倒是說說看。”乾隆問。

“我對‘黃河水翻滾冰涼’,皇上您看怎樣?”紀曉嵐答。

“穀,好!好!”乾隆微笑著連連點頭,表示嘉許。

君臣來到“觀音閣”,乾隆興猶未盡,開口對左右隨臣:“朕又有雅聯,‘寸土為寺,寺旁言詩,詩雲:明日揚帆離古寺’,卿等可一對?”幾位大臣聽後,有的苦思冥想,有的搜腸刮肚,隻有紀曉嵐毫不含糊,應聲而對:“雙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時入山林。”這一聯對得可以說是天衣無縫,最後一句用孟子的成句,貼切自然,甚為難得。

佳聯賞析

相傳乾隆遊江南時,經過一個叫通州的小鎮(現江蘇南通市)。他偶然想到河北也有個叫通州的地方(現為北京市轄)。於是就以通州為題寫出了半副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並要隨行官員對出下聯,眾人煞費若心,對出的下聯總是不中乾隆之意。

有個小隨從某日上街閑逛,發現通州地方雖小,但當鋪很多,生意興隆,突然靈機一動,去見乾隆吟出下聯: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乾隆聽後,十分高興,下令嘉獎此人。從此,“南北通州聯”成了一幅膾炙人口的佳作,並在民間廣為流傳。

後來,澳門有人對出了下聯:“東望洋,西望洋,東西望洋望東西”(“東望洋”與“西望洋”均為澳門的地名)。相繼又有人對出另一下聯:“東走馬,西走馬,東西走馬走東西”(“走馬”是指“走馬營”,位於廣州南部,現仍有巷名“走馬營”)。

瀘州廖仲棠老先生,生平愛好古詩楹聯,先生對“南北通州聯”有新的見解,認為:以東西與南北相對,同為方位詞,對仗尚屬工穩,無可非議,可惜用當鋪來作東西一字之補述,最後又以當東西結句,似嫌欠妥。對聯現雖講究通俗,但亦須俗不傷雅,否則即成為市井歌謠,不成為對聯也!因而反複推敲,吟對,字斟句酌,最後在讀史時得句:“春讀史,秋讀史,春秋讀史讀春秋”。

筆者認為:“南北通州聯”流傳至今,後人能對者雖多,但總難媲美前人,唯“春讀史,秋讀史,春秋讀史讀春秋”為佳句,以春秋時令詞與南北方位詞相對,是比較工穩的;再以春秋四時讀史來引出史書春秋,自然而有深義。故“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春讀史,秋讀史,春秋讀史讀春秋”堪稱為妙句、絕對、佳聯。

金聖歎臨刑對奇聯

金聖歎是明末清初人,17世紀很有影響的文學批評家,曾評點過《西湘記》和《水滸傳》等作品。

傳說,他有一次到一家寺廟閑住。一天夜裏,他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半夜時仍毫無睡意,於是,就起來想批點佛經,便去見方丈。當他說明來意後,方丈說,我有一上聯,你如能對出下聯,我馬上就拿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就不行。當時正是半夜,方丈不加思索地詠出上聯:“半夜二更半。”金聖歎聽了怎麼也想不出下聯來,隻得抱憾而歸。

1661年,金聖歎因哭廟案受連累而被判處死刑。處斬時,他臨刑不懼,還要酒暢飲,邊飲邊說:“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他的兒子也到刑場與父親訣別。

兒子淚痛滿麵痛不欲生。他看到兒子哭得似淚人就說:“別哭了,告訴我今天是什麼日子?”兒子硬咽著說:“八月十五,中秋。”聽到“中秋”二字,他突然大笑起來,高興地說:“有了!有了!”原來他想出了方丈的下聯,並隨口吟出:“中秋八月中。”他要兒子馬上去寺院告訴老方丈。

眼看行刑時即到,他的兒子哭得更加悲戚,金聖歎心中亦十分難過,為了安撫兒子,他說:“別哭了,我出個對聯你來對,上聯是‘蓮子心中苦’。”他的兒子跪在地上哭得更厲害,哪有心思對對聯。好一會兒金聖歎才說,起來吧,別哭了,我替你對下聯。下聯可對“梨兒腹內酸”。此聯妙極了,對仗極其工穩。上聯的“蓮”與“憐”諧音,意思是他看到兒子悲痛的樣子感到可憐。下聯是“梨”與“離”諧音,意思是離別兒子心中酸楚難忍。金聖歎臨刑之際竟然有如此巧妙的文思,真不容易。

疊字聯之趣

對聯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疊字聯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常用疊字,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不僅加深了含義,而且耐人尋味。現舉幾例與諸君共同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