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述誌抒懷(1)(2 / 3)

被譽為“大漢千古,先生一人”的嚴子陵,是光武帝劉秀的好友,交情好到兩人聯床夜話,抵足而眠。據說就因為此,天象出現了客星進犯紫微垣的變化。但他不願為官,隱居富春江畔,大概稱得上是處士第一人了,至今有鉤魚台、嚴光祠古跡、對聯甚多,較好的有:“釣者不在魚也,先生豈猶龍乎。”尤其是:“道遠息塵勞,向此間坐石看雲,放懷宇宙;高台瞻勝跡,慕當日耕山釣水,俯視王侯。”真為處士揚眉吐氣。

一副對聯的啟迪

清朝末年,嘉應(今廣東梅縣)才女葉碧華,與翰林李載熙之子李舫蓉結為夫妻,兩人感情甚好,時相唱和。葉早年患了不治之症,不幸早逝,留下一個幼子。

臨終前,她給丈夫、兒子寫了一副對聯。聯曰:

妾別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無妻?

倘他年重對婚姻,莫向生妻說死婦;兒隨嚴父臥哉,小孩子終當有母,待異日再承慈訓,須知繼母即親娘。

全聯通情達理,立意高尚。一是安慰丈夫,來日再娶妻室,建立家庭;二是告誡孩子,待繼母如親娘。字字扣人心弦,催人淚下。這不禁令人聯想到當前社會現實情況,夫妻白發到老,雙雙健在,同享天倫之樂,自然是十分理想的事;然而客觀上,夫妻間常會有一方中途不幸早逝。根據法律規定,失偶可以再婚,可以重建家庭。這是合情合理的事,但也必然會遇到子女問題,有的是前夫留下的,有的是後妻帶來的。怎樣處理好這新的家庭關係問題呢?

筆者以為:葉碧華臨終前那通情達理的、高尚情操的對聯,對某些喪偶續婚的人及其子女,是很有裨益和啟迪的。

名人治學對聯

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徐特立從野人生活出發向極樂世界探尋——陶行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範文瀾家少樓台無地起案餘燈火有天知——林則徐書從疑處翻成悟文到窮時自有神——鄭板橋。

王鄉長撰聯諷刺會議多

當今之世,改革之年,處處講效率,時時爭分秒,無不對文山會海嗤之以鼻,強烈要求搬文山、填會海,以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用到實際工作中。但是,山東某縣農業局的領導卻無動於衷,仍是大會小會接連不斷。

忙得機關人員加班加點寫材料,印文件,常常挑燈夜戰,不亦樂乎。各鄉鎮頭頭更是馬不停蹄的奔跑於會議之間。

正值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卻無暇顧及生產,個個怨聲載道,紛紛叫苦不迭。鶴南鄉的王鄉長頗有文才,且對此早有意見,就寫了一副對聯貼在了農業局的辦公室門口,這副對聯是:

上聯:前天會,昨天會,今天會,天天開會;下聯:你講話,我講話,他講話,人人講話。

橫聯:秋忙咋辦。

別看這副對聯字意通俗,還真是有點刺激性呢。

慈禧太後七旬大壽被人諷

1904年(清光緒甲辰年),正是慈禧太後70大壽。

這位中國的封建獨裁統治者好一番大肆慶賀。三年之前即著手準備慶典之物,一人祝壽,竟花去白銀百萬兩,還要全國上下都要貼一副內容相同的祝壽對聯:

一人有慶;萬壽無疆。

而當時正是八國列強的炮煙未消,外強肆虐,國內百姓塗炭,民不聊生。而且人們記憶猶新的是:慈禧做50大壽那年,中法戰爭,中國吃敗仗,開放了雲南等地;60壽辰那年,甲午海戰,又遭失敗,向日本割讓台灣等地;這次70壽辰,是日俄戰爭之後,又使東三省大片領上遭到蹂躪,真是慈禧每祝壽,中國疆士必少!麵對慈禧不顧人民、國家倒懸之難的惡行,人民無不怨聲載道,深惡痛絕。福建報界名人林白水曾寫了一副諷刺對聯,以給慈禧祝壽。聯曰:

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頤和,何日再幸圓明圓?四百兆骨髓全枯,隻剩一人何有慶;五十失琉珠,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東三省,五萬裏版圖盡棄,每逢萬壽必無疆。

聯中“琉球”,是指台灣東的琉球群島,原屬中國所有,1882年被日本強占。“幸”是指封建帝王出某地。

此聯對格工整,正氣浩然,鏗鏘有聲,有力地鞭撻了慈禧的惡行。

林白水先生作刺聯不久,革命誌士章太炎盛怒之下,也成一聯:

今日幸頤和,明日幸海子,幾忘曾幸古長安,億兆民膏血輕拋,隻顧一人慶有;五旬割雲南,六旬割台灣,此時又割東三省,數千裏版圖盡棄,每逢萬壽疆無。

此聯題後,人們紛紛稱讚。聯中“一人慶有”、“萬壽疆無”,僅兩字顛倒,意思卻有天地之差,真可謂壽對中之“佳”作。

徐文長妙聯勸後輩

徐文長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一生酷愛讀書,70歲時,他照樣如饑似渴地苦讀。此時徐文長已子孫滿堂,但勤學者不多,他非常痛心,總想找個機會教育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