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述誌抒懷(1)(3 / 3)

這一年除夕,吃過團圓飯,全家人一致要求徐文長寫一副對聯,來顯示書香門第的氣派。徐文長想了想,鋪紙揮毫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好讀書,不好讀書”;下聯是“好讀書,不好讀書”。眾人看了這副上下聯各字相同的對聯,大惑不解。於是,徐文長高聲念道:“好(hǎo)讀書,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不好(hǎo)讀書。”接著,他語重心長地告誡道:“你們正當青春年華,心靈目明,是讀書學習的大好時光,如果一味貪玩,不求上進,年老時,再想讀書,耳聾目花,老態龍鍾,就困難多了。”晚輩聽了,都羞愧地低下頭。

此後,徐文長的子孫中,許多人發憤讀書,有的還成了當時很有學問的人。

名人的自挽聯

清末洋務派首領左宗棠27歲時,生了一場重病。

患病期間,他自感難以逃脫厄運,便作了一副自挽聯,內容為:“倘此日騎鯨西去,七尺軀萎殘荒草,滿腔血灑向空林,為誰來歌騷歌曲,鼓琵琶井畔,掛寶劍枝頭,憑吊枯木秋魂魄,憤激千秋,縱令黃土埋予,應呼雄鬼/喜今朝化鶴東還,一瓣香祝完本性,三身月顯出金身,願以此為樵為漁,訪鹿友山中,訂鷗盟水上,銷磨錦繡熱心腸,消遙半世,隻怕蒼天厄我,又作勞人。”聯中,左宗棠身負重屙,感歎人生,壯誌未酬,又表達出自己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誌。蒼天有眼,他終於逃脫了這場病魔,當上了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幕僚,後又被曾國藩賞識、重用。

著名學者、文學家俞樾生前也作過自挽聯:“生無補乎時,死無關乎數,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餘卷書,流播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浩浩蕩蕩,數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懷一笑,吾其歸乎。”他一生注重著述,發表演說,建樹頗多。聯中表達了他一生勤勉探索的精神,為社會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充滿著樂觀情緒。

辛亥革命後,楊度參與袁世凱帝製活動,後傾向革命。1929年秋,他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冬去世。逝世前,他作了副自挽聯,表達他的心跡: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過去事/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上聯檢討了過去,下聯展望將來,概括了自己的曲折人生和崇高理想。

近代著名教育家鍾榮光於1899年捐資創辦嶺南大學,為中國的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臨終前,他作自挽聯一副:“三十年科舉沉迷,自從知罪悔改以來,革過命,無黨勳;作過官,無政績;留過學,無文憑;才力總後人,唯一事工,盡瘁嶺南至死/兩半球舟車習慣,但以任務完成為樂,不私財,有日用;不養子,有眾徒;不求名,有記述;靈魂乃真我,幾多磨練,榮歸基督永生。”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的著名出版家張元濟先生也寫過自挽聯:“好副臭皮囊,為你忙著過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這般新世界,縱我活不到一百歲,及身已見太平來。”自挽聯妙趣橫生,表達了張先生對出版事業的忠誠和對新生活的讚美。

妙聯諷汪賊

汪精衛想當年也是個熱血青年,曾於1910年3月31日謀刺清朝攝政王載灃,不幸被捕。審訊時,汪慷慨陳詞,還在獄中賦詩明誌,以示革命決心。

不幸的是,到了1940年3月,汪精衛在抗日戰爭的危急關頭,投降日寇,成立了偽南京政府,自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長,粉墨登場,成為當時中國頭號大漢奸。全國人民深惡痛絕,群起而攻之。

其時,有一名為“靈穀老人”的,題詩一道“祝賀”汪精衛榮任主席,內有兩句恰成一聯:

昔日蓋世之德,今有罕見之材。

這兩句把汪賊捧得夠高,然而且慢!中國有一種叫作諧音雙關的修辭方法,所謂“蓋世”者“該死”也;“罕見”者,“漢奸”也!汪精衛文才出眾,自然能品出其中異味。

1941年舊曆除夕,汪精衛參拜完他的日本主子,驅車回到頤和路34號。這位“兒皇帝”躊躇滿誌,餘興未盡,想仿效明太祖元璋故事,弄副春聯貼到門口以示與民同樂。在妻子陳壁君的提示下,汪賊還真想出了兩句仁義之詞,當即提筆在紅紙上寫下了副對聯:

立民族民權民生之宏願,開為黨為國為公之大業。

汪賊一擱筆,陳氏、衛士讚不絕口,忙貼到了寓所大門兩側。是夜,門口警衛人員都喝了幾杯,不到四更便在警衛亭裏入了夢鄉。這時一個賣字為生的老秀才從門口經過,見了對聯,怒氣頓生。老秀才把那兩行字細看遍,心中有了主意,到暗處取出毛筆,飽蘸墨汁,悄悄移到大門口,在紅紙上一陣揮舞。

次日淩晨,汪精衛夫婦尚在夢中,就聽秘書來報,說是大門口擠滿了人,都在議論那副春聯。汪精衛一聽,急忙披衣下床趕到門口,抬頭一看春聯,直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原來,那副春聯中的“民”字都多了三點水。“為”字都加了單人旁,變為:

立泯族泯權泯生之宏願,開偽黨偽國偽公之大業。

春聯經此一改,一針見血戳穿了汪賊滅族、喪權、危害民生的“三偽”麵目。圍觀群眾議論紛紛,汪精衛卻被弄得狼狽不堪,叫衛兵撕去春聯了事。據說,從此以後,汪精衛再也不敢寫春聯了。

“弄璋”與“弄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