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述誌抒懷(2)(3 / 3)

譏諷性的對聯是一種犀利的鬥爭武器。一九一九年,震動中外的“五·四”運動爆發,上海商民全行罷市表示聲援;唯獨南京路上有一家服裝店照常開門營業。這引起了公眾義憤,立即有人在它門口貼上一副對聯:

你們雪恥雄心,全行罷市;本店金錢主義,孤獨開門。

以店主的口吻來寫,“你們”與“本店”對比鮮明,突現了店主的“金錢主義”,語言辛辣。“孤獨”二字凝練地點出了店主的處境和心態,很妙。

當時路過該店的上海市民,無不唾罵這個沒有良心的店主,嚇得店主趕緊關門,以示向民眾認罪。可見,這種“武器”的“火力”是相當強的。

諧音刺軍閥

解放前,四川軍閥劉成勳,字禹九,綽號劉水漩,為了爭奪地盤,與另一個軍閥賴心輝連年混戰,弄得人民痛苦不堪。為此,著名文士但懋辛作一聯來諷刺:

流水成災因雨久;賴人做事總心灰。

聯語用諧音影射,頗巧。上聯“流水”諧指劉水漩,“雨久”諧音“禹九”,指斥他給人民帶來災難。下聯的“賴人”突出了賴心輝的姓,“灰”字諧賴心輝的“輝”字,“總心灰”意是說百姓失去希望。把劉賴兩人的罪行揭露出來了。

“阿爾”及“利亞”

“四人幫”橫行時期,某市有一位主管宣傳工作的負責人,經常到各單位去作報告。每次他一講就是五、六個小時,內容都是先國際,後國內,再“結合”本單位,大肆宣揚“幫道”。有一次,談到非洲形勢時,他說:“阿爾及利亞這兩個國家……”聽眾無不愕然。有人遞上條紙告拆他:

“阿爾及利亞是一個國家,不是兩個國家。”他當眾把字條讀了一遍,然後訓斥道:“‘及’就是‘和’的意思。阿爾——和——利亞,這明明是兩個國家,難道報紙上登的還會錯嗎?”話音剛落,引起哄堂大笑。

有一位朋友對筆者說過這樣一件事。那時,他所在單位的某主要負責人,有一次,全體職工上辯證唯物主義課時說:“你們知道矛盾‘論’?淺說嗎?矛盾是一位作家,他曾經評論‘淺說’,很有見解,你們必須好好領會……,大家都要發表感想,寫好後交來……”這一番妙論,使有識者為之齒冷。其實,他所指的是《矛盾論淺說》(李琪著)一書。他大概隻看一下書的封麵,就上台表演了。這和上一例可謂相映成趣。有人在捧腹之餘,戲作一聯:

阿爾及利亞;矛盾論淺說。

此聯雖平仄不合,不大工整,但頗有味,把兩個不學無術的“趣事”串起來了。

“又向人前喚老師”

前些年,有一位大學教授曾寫了一副對聯,描繪某些風派人物的嘴臉:

鬥爭大會驚人甚,怒目橫眉,怒目橫眉,大罵先生反動時;一場惡夢匆匆過,笑臉嬉皮,笑臉嬉皮,又向人前喚老師。

此聯雖然不很工整,但幽默的筆調中隱含著多少憤慨!

從“怒目橫眉”到“笑臉嘻皮”,從大罵“反動”到頻喚“老師”,風派人物可謂善變矣!他們雖然為數不多,但本質醜惡,應當鞭笞。

半聯批語

從前,某老先生給一個學生的作文卷批語:

清似黃河,大有高山滾鼓之勢還正是一副對聯的上聯。

那個學生看不明白,跑去問先生。先生憤憤地說:“黃河什麼時候清過?你的文章濁(俗)得很!”還有,高山滾鼓,不是發出‘不通不通’的聲音麼?全句皆用比喻,語似褒而實貶,很妙。

下聯怎樣對為好呢?有興趣者不妨一試。

詠蚊

蚊蟲是可惡的東西,吸人血,傳播病毒,還在人耳朵旁邊嗡嗡營營。有人為它寫了一聯:

營緣有隙爭先入;鑽刺無功更亂嘩。

仔細一想,對聯的描寫對象不僅僅是蚊了。撰聯者托物刺人,其諷刺矛頭直指徒具人形的蚊。

“真學問者”

大本領人,當日不見有奇異處;真學問者,終身無所謂滿足時。

在現實生活中,某人成名之後,使有一些好事者刻意尋找(甚至“創作”)和宣揚這個名人在少年時期已如何聰明,如何品質超人的材料,來個“錦上添花”。上聯駁斥這種世俗的偏見,下聯道出了做學問的真諦。人的一生終究是有限的,而學海無邊。真正有學問的人永遠不會感到滿足而停止進取——唯有這樣,他(她)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學問家。

“三更燈火五更雞”

古代,有一個讀書人寫了一副對聯,懸在書房裏: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上聯以“二月杏花八月桂”來描繪時光不停流逝的事實,表現出對寶貴時光的珍惜。下句“三更燈火五更雞”本是古語,自然地嵌進聯中,表現刻苦攻讀、奮意進取的精神。這副對聯催人奮發向上,到今天還閃射著光芒。

“千裏目”與“一層樓”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鵲樓》中的名句,本身就是一聯。它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曆來膾炙人口。有好事者曾作這樣的改動:

到此已窮千裏目;何須更上一層樓。

到此已窮千裏目;誰知才上一層樓。

都對得工整妥帖,並含蘊著哲理。第一聯含有滿足感,與王之渙的原作很不協調,第二聯改用了“誰知”二字,富有暗示性,啟迪人們努力地再上“幾層樓”,去爭取“窮萬裏目”的決心,很好。

蘇東坡自誡

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