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述誌抒懷(3)(1 / 3)

宋神宗時,蘇東坡因詩闖禍,差一點被處死,結果被貶任黃州團練副使(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這個職務,有職無權,還要受地方官監管。這期間,他在東坡這個地方築屋而居,自號“東坡居士”,並寫了上麵這副對聯掛在屋裏,告誡自己不要多管閑事,不要再寫詩抒情表意,以免再次招來橫禍。“北客”,指從京城(汴)來的客人。

“事”,自然是指朝廷政事。“西湖”在這裏是泛指風景優美的地方。實際上,骨梗在喉,不吐不快,情思盈懷,豈能不抒?他還繼續寫詩,可謂“劣性不改”。

從這副對聯,可見出當時“文字獄”的可怕。它凝寄著消極的情緒。但不要責怪作者,因為他領教過了。

“文章切忌隨人後”

蘇東坡寫過這麼一聯:

文章最忌隨人後;道德無多隻本心。

這是真知灼見。上聯提出了寫文章的最根本問題——創造。蘇東坡畢生不離文學藝術,在許多方麵都有很高成就,這和他的刻意求新的創造精神是分不開的。下聯恰好是對蘇東坡本人的評價,他之所以受到曆代人民的尊敬,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因為品格高尚,並富於同情心。“本心”,是憑著良心去處世的意思,強調最基本的道德是真誠待人、處世。這一觀點至今仍有價值。

和蘇東坡同時代的張耒也寫過這麼一聯:

不踐前人舊行跡;獨驚斯世抗風雲。

前句同樣強調創新精神,在創作觀上,兩人何其相似乃爾。但從整個對聯看來,它已大大超出文藝創作的範疇,是指做事要大膽,要勇於開創新路,敢“抗風雲”——充當駕駛“頂風船”的角色。這一聯鼓勵人們要大膽探索,內容頗為開放。當然,也得進行分析;對一些“舊行跡”(前人的成功經驗)不應當一筆抹煞;“抗風雲”也不能全部肯定——要看看這些行動是否符合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

“君子”與“小人”

有人將兩句古語組成一副對聯,揭示了“君子”與“小人”的胸襟的區別: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深入到這兩種人的靈魂深處,用對比手法來寫,給人很深的印象。“坦蕩蕩”與“常戚戚”並不僅是“大”與“小”的差異,而是質的區別。它可當作格言。

兩種不同的思想境界

倪鴻寶和呂晚村是明末的兩個名士。一日,倪鴻寶去拜訪呂晚村,看到呂家客廳中懸掛著一聯:

囊無半卷書,惟有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隻讓尼山一個人。

“虞廷十六字”,即《書經·大禹謨》裏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執厥中”。古代理學家把它看成是養性的信條。“尼山一個人”指孔子。聯意是:一切詩書經典他都不賣賬,隻欣賞那十六個字;環顧古往今來英雄才子,他都瞧不起,隻瞧得起孔子一個人。此公真是大言不慚,狂妄透頂。

呂晚村回訪倪鴻寶時,也看到一聯:

孝若曾子參,才足當一字可;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點驕。

曾子參即曾參,他是孔子的弟子,很有孝道。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即姬旦,向被人們稱為“周公”,曾佐武王伐商,多所建功;武王死後,由他攝理政事,成功地鎮壓叛亂,鞏固了政權,晚年將主要精力放在製禮作樂上。他一生對國家作出很大貢獻,但從來禮賢下士,所以威望極高。顯然,這副對聯是倪某人用以自勉的,可見出他很謙虛,對自己要求很嚴格。

兩副對聯,兩種不同的思想境界,優劣自見。

“鐵麵無私”

清代科舉場中,營私舞弊成風。有位姓朱的督學,回家鄉監考,事先寫了這一聯貼在老家門口:

鐵麵無私,凡涉科場,親戚年家皆諒我;鏡心普照,但憑文字,平奇濃淡不冤渠。

那些三親四戚、世交故舊,望見此聯,無不望而卻步。

在那個時代,象朱某這樣的人,也算是難能可貴的了。這副對聯,說理透徹,簡潔有力。

“當年曾自咬其根”

清人於敏中在自己耕耘的菜園門口,貼著這一聯:

今日正宜知此味;當年曾自咬其根。

古語有雲:“心靜而菜根香。”對聯把這一意思嵌進其中,自勉自勵之情相當明顯。從下句可以看到,當年作者的生活相當窮困,看來,現在的景況和從前是大不一樣了,但他仍不忘菜根的味,而且強調“正宜知此味”,這種甘於淡泊的精神,是可貴的。此聯確實為小菜園增添了光彩。有一句格言說:“人嚼得爛菜根,則百事可做。”意思是一個人如果能吃苦耐勞,那麼,在生活的道路上,便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由此可見,我們現在如果將這副對聯視作格言,也未嚐不妥。

不要欺人和負民

清代的魏向桓撰寫了一副對聯,閃射著思想的光輝: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

上聯指出不要欺騙別人,治學、處事要老實;下聯指不要有負於老百姓,要為老百姓做好事。這一聯所表現出來的進步思想,千載而下,也不失其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