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述誌抒懷(4)(2 / 3)

此聯在毛澤東的全部對聯作品中別具一格,活現出料事如神、處變不驚的智者形象。

寬對多精粹毛澤東既擅工對,也有不拘一格、脫口而出的寬對。

如,作者1950年為其母校湖南一師題句:“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1951年為延安老區人民題聯:

“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1952年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大會題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958年為丹東五一八拖拉機配件廠題句:“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由於這些聯語深入淺出,言近旨遠,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號召力。故老少傳誦,婦孺皆知。

毛澤東的聯語內容豐富,不拘一格。作為黨的領袖,他知人善用,並常用聯語評讚黨內同誌。這些評讚聯極能抓住評讚者的特點。聯語既出,一言九鼎,在黨內外廣為流傳。“文革”初期,他和陳毅回憶1935年紅軍反對張國燾分裂陰謀時,評價朱德總司令:“度量大似海,意誌堅如鋼。”當時張國燾實行逃跑主義,自立偽中央,並用槍威脅左路軍總指揮朱德(張為左路軍政委),逼迫朱反對毛澤東,反對黨中央北上。朱大義凜然,斷然拒絕。毛澤東用聯語讚朱後對陳毅說:“總司令是臨大節而不辱!”此前後,毛澤東還用聯語“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胡塗”評讚葉劍英。1973年冬在毛澤東書房兼會客室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主持人毛澤東當著各位政治局委員的麵,送給新出任工作的鄧小平兩句話:“柔中有剛,綿裏藏針。”這一評讚聯緊緊抓住了鄧小平的性格特征的本質。

對聯藝術起源於我國古代驅妖逐邪的桃符,濫觴於魏晉時崇尚的駢文對句,它是漢語言文學的一大奇葩。

世界其他語種絕無僅有。毛澤東將這種“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藝術形式發揚光大,使之出神入化。他不僅創作了許多精深工穩的對聯珍品,而且強化了對聯的功能和作用:以之應和題贈,以之敘事言理,以之藏否人事,以之傳遞信息,並且把對偶的手法巧妙地運用在其著作和演說中,因而其文章的句法整散結合,活潑多姿。

由些觀之,毛澤東不僅拓寬了對聯的表意領域,同時也把對聯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推向了新的境界。

陳老總筆下生花對聯妙

陳毅是功勳卓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也是一位詩人。他文武兼備,武則功蓋九州,文則詩文風騷。

而且陳毅在對聯上也很有工夫。他寫出的對聯,文情並茂,對仗工整。這裏說幾段他對對聯的故事。

其一:1923年春節前夕,陳毅從法國勤工儉學回到川樂至縣老家。當時,在國民黨腐敗政府的統治下,加上連年的軍閥混戰,四川也和全國一樣,苛捐雜稅,於虎豸,豪紳惡霸,橫行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陳毅目睹這一切,很是憤憤不平。當母親要他寫副春聯時,他稍思片刻,提筆揮毫,不一會兒,一副工整、俊秀的對聯便躍然於紙上:

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事無成,事無成,事事無成事事成。

這副對聯既道出了舊社會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又給人們指出光明的前途,議事喻理,意深理湛,並且對仗工整,雅俗並容,可謂上乘。

其二:1928年底,陳毅領導的紅四軍曆盡千辛萬苦,與彭德懷率領的起義軍會師。當時,形勢十分艱苦。陳毅率領的紅四軍,是在參加了南昌起義之後,輾轉贛閩,曆盡艱辛,在艱難之中,保存下的一支寶貴的革命武裝力量。所以,當同彭總會師時,其喜悅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當即寫對聯以示祝賀:

在新城,談新戲,歡迎新同誌,迎接新勝利;除舊貌,破舊習,打倒舊軍閥,摧毀舊世界。

此聯寥寥數語,洋溢著和兄弟部隊會師的歡樂心情,表達了摧毀舊世界的決心,給部隊以極大的鼓舞。

其三:抗日戰爭時期,陳毅率軍輾轉於蘇北。一次,陳毅住在阜寧一位鄉紳家裏。這位鄉紳瞧不起新四軍,認為新四軍是草寇,陳毅將軍不過是個”草莽英雄“,所以,他就想試試陳將軍的文才。一天,這位鄉紳經過苦思冥想之後,出了一個上聯讓陳毅答對。他出的上聯是:

讀紅樓,看寶、黛、釵,調情大觀園;陳毅看後,略加思索,當即對道:

看西廂,有張、孫、杜,鬥法普濟寺。

這位鄉紳聽後大為驚訝,沒想到新四軍裏竟有如此才學博廣的文將軍,於是對陳毅將軍和新四軍倍加敬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