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衙署楹聯集粹
在我國封建社會,貪官汙吏不少,但也頗有一些兩袖清風、為官清廉者。他們為了自勉,也為了弘揚清正的官風官德,便在官衙懸掛楹聯,昭示於眾。當然也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專門寫給人看,以遮人耳目。不論出於何種目的,就楹聯本身而言,有許多不失為醒世之語,值得借鑒。
持廉戒貪楹聯在諸多衙署楹聯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倡廉政、戒貪賄的。
清代武承謨任無錫縣令時,在縣衙前的影壁上懸有一聯,表明為官之道:
罔違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斯無怍;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
清代餘雲煥所撰與義府衙署的大堂聯,著重說明,為官不搜刮民脂民膏是起碼的官德,並不是什麼特殊的事跡,重要的是吃著國家的傣祿,究竟有什麼政績。該聯雲:
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清代有位鎮守晉州的官員叫陳最峰,針對該州是個貧困地區,自撰一聯,既是自勉,也諷刺那些“刮地皮”的貪官,其聯是:
頭上有青天,作事要存天理;眼前是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明朝弘治年間有一吏部尚書,曾在門上撰寫一副對聯,把京官登門送禮及外任官攜帶禮物進京進賄,均斥之為可恥的事情。其聯雲:
仕於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仕於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
“苞苴”,泛指賄賂。
在黔中的巡撫署衙,有一齋聯寫的是:
兩袖入清風,靜憶此生宦況:
一庭來好月,朗同吾輩心期。
清代大學士朱皀視學浙中時,門口懸掛一副對聯:
鐵麵無私,凡涉科場,親戚年家須諒我;鏡心普照,但憑文字,平奇濃淡不冤渠。
《笑林廣記》寫有一個貪贓枉法的縣官,自我標榜清廉,新春佳節在衙署貼出一副對聯,聯雲:
愛民若子;執法如山。
百姓年後皆嗤之以鼻,有無名氏便在上、下聯各續了8個字,該聯成為:
愛民若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執法如山,錢山靠山其如山乎!
勤政愛民楹聯封建社會的地方官被稱為“父母官”,有不少衙署楹聯是從愛民、為民、擺正官民關係方麵撰寫的。
光緒初年,貴州安順府知府文海在府署二堂“春熙堂”,懸有自撰聯:
一籌莫展,五載素餐,也算地方官,自問那堪稱父母;百姓忠良,七屬靜謐,僅償溫飽誌,試忍何以封君王。
前麵已經提到的清代無錫縣令武承謨,在縣衙大堂懸有一聯:
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益;官官稱父母,父為真父,母為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幹。
河南內鄉縣有一建立於元代大德年間的舊縣衙,衙內有三副楹聯因產生於690多年之前的封建社會,便更顯其可貴。三聯懸掛的地方和聯語是:
縣衙大堂的楹聯: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
衙門內公署院的楹聯:
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為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
縣衙三堂的楹聯: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這幾幅楹聯,清代的一些地方官員也多有在衙署中懸掛的。
江南有些州縣衙門有副常用的對聯是:
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言百姓可欺,當留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慢說一官易做,可盡些父母恩情。
官風官德及抱負的楹聯古代官署楹聯中還有一些是反映為官的抱負、官風、自律等內容的。
南宋曾任兵部侍郎的餘筃,在入蜀任宣撫使時,在官署大門懸掛一副對聯,以明其治理好四川的決心。聯雲:
一柱擎天頭勢重;十年踏地腳跟牢。
明代王陽明和清代林則徐均喜歡用一副為官要重調查、興民主、廣開言路的對聯:
求通民情;願聞己過。
林則徐還有一副自勉堂聯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清代李恭毅任通永觀察時自撰一副堂聯:
人若不自知,願諸君勤攻吾短;弊去其太甚,與爾輩率由舊章。
還有些不知始撰者的官署聯也很有特色,如:
名場似弈無同局;吏道如詩有別裁。
捫心自慚興利少;極目隻覺曠官多。
妙趣橫生的商業對聯
商業對聯對於傳遞商品信息,美化營業環境,激發消費者情感有著特殊的心理效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認知效應傳神、貼切的商業對聯,如同一則微型的戶外廣告。在瞬間,能向消費者傳遞商店的性質、任務與服務範圍。“青黃赤白黑,紫綠朱藍橙”,十個字標出十種顏料,一望便知是顏料商店。“蓬頭垢麵進來,容光煥發出去”,這則理發店的對聯也很有趣味。特別是飯店對聯尤具特色:“聞香下馬,知味停車”、“釀成春夏秋冬酒,醉倒東西南北人”、“劉伶借問誰家好,李白還信此處佳”……結合行業特色的對聯更比比皆是,經久不衰。有的還充滿時代氣息,如環保聯:“消除煙塵物華天寶,控製汙染人壽年豐”;中藥店聯:“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春風來時盡著花,不管藿香、木香”;交易所聯:“人來交易所,所易交來人”。因此,好的商業對聯,能恰當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