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效應商業對聯能活靈活現地將商品的特色描繪出來,美不可言,令人神往。相傳,舊時茶館有這樣兩幅對聯:一聯是,“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結龍團”,另一聯是,“花間渴望相如露,竹下閑參陸羽經”。
聯中提及的“雀舌、龍團”都是名茶,“相如”是文學家,“陸羽”是茶聖。看罷,油然而生一種滌塵消煩的美妙心境,似乎斟飲成為一種心理上的陶冶和追求,渲染了茶葉之美,茶館之美。又如褥聯:“不但鋪陳美,且能坐臥安”;傘店聯:“誌在濟人巾並巾蒙廣被,功推禦暴晴雨皆宜”;湯圓店聯:“宇內江山如此包括,人間骨肉同此團圓”等等,既有對消費者的良好祝願,又有對商品個性的渲染。
情感效應有些商業對聯能體現高尚的職業道德和思想情操,觸發消費者的情感。舊社會,有副藥店的對聯:“但願世間人無病,哪怕架上藥生塵”,其經營宗旨何等高尚。還如雜貨鋪聯:“貨無大小皆添備,物縱零星不厭煩”;竹器店聯“虛心成大器,勁節見奇才”;理發店聯:“理世上萬縷青絲,創人間頭等事業”等等,都表達了經營宗旨和服務態度,自然的激發消費者情感的作用。
招徠效應有的商業對聯擬寫巧妙,別有味道,引發消費者好奇心理,使之不免駐足觀賞,甚至於成為主顧。有一豆芽店鋪聯:“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聯中帶點字讀作動詞:為生長之意,餘者讀作形容詞,有細長的內涵;橫批“水裏求財”,店鋪名又稱“長長菜店”。雖則怪異,但怪得有情,怪得有理,怪得讓人戀戀不舍。還有一馬車店,全用“走之旁”的字擬寫對聯:
“迎送遠近通達道,進退遲速遊(遊)逍遙”,更是妙趣橫生,有情有理。
審美效應美妙、傳神的商業對聯,再配以漂亮的書法,或遒勁、或飄逸、或圓暢、或方正、或樸拙或飛舞……再加上精湛的工藝,或鑲、或刻、或鏤、或裱、或飾,與整個店容相映成趣,既能提高商店、商品身價,又能激發消費者情感和審美趣味。
店鋪與楹聯
自古以來,一般店鋪門,或櫃台或店堂兩側都掛有楹聯,格外顯目。有的楹聯的內容表達了經營者的態度,從中可體現其經營質量。如“信為經商本,誠招天下客”;“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等等,買賣之事亦當作如是觀。有的楹聯內容表明店鋪所經營的內容,如“幽軒特下高人榻,古道頻來長者居”,一看便知是旅店;“烹來陸羽甌中露,嗜至盧左腑下風”(茶館);“南國機絲堪黼黻,中天雲錦煥文章”(綢莊);“紫白紅黃多遂世,麻綿毛葛總因時”(布莊);“願將天上雲霞服,換作人間錦鏽衣”(裁縫店),對店鋪所經營的內容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
商人是很重視店鋪楹聯的文采的,為了撰寫楹聯,有的聘請名家,有的采用征對形式。據說從前有戶人家,初開染店,生意冷清,難以為繼。為打開局麵,廣招顧客,於是請當地一知名學者題寫店門對聯。這位學者幾經琢磨,就編寫了一幅對聯:“嫩綠嬌紅,上林春色;輕黃淡白,老圃秋容。”店家將其掛在門口後,竟然招引得顧客盈門,生意大興,很快就發了財。廣州著名茶樓“陶陶居”,當年曾了“陶陶”二字征對,首選作者是一位路過的外地人。聯雲:“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無遺。”“陶陶”二字依得自然,與飲食密切相關,故傳遍遐邇。又廣州以前有座“韓江酒樓”,樓上有聯雲:“韓愈吟詩,江淹作賦;李白進酒,王粲登樓。”不僅嵌入四大文豪,而且又切酒樓之名,天衣無縫。杭州湧金門外“萬裏香茶室”聯雲:“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集東坡詩句,渾然天成。抗日戰爭時期有一理發店聯雲:“倭寇不除,有何顏麵;國仇未報,負此頭顱。”氣概豪壯。雖是理發店楹聯,卻很能激勵人們的愛國熱情,故流傳至今。至於廣為流傳的諸多表明經營者態度的楹聯,如“一點公心,三島九州賓自至;十分和氣,五湖四海客常來”;“溫良恭儉讓,讓利不讓本;仁義禮智信,信實不信虛”等,無不義利分明。
橋聯趣談
華夏大地,川流縱橫,為便利交通,多建有橋梁。曆代文人騷客,才華橫溢之士,亦多有題書橋聯鐫其上,千古流芳,不愧為中華聯林藝苑裏的一朵奇葩!
河北省趙縣城內2.5公裏的河上有一座長50餘米的隋代建造的趙州橋。該橋全石構築,它不僅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而且在世界橋梁史上也屬首創。這座橋的橋聯寫道:
“水從碧玉環中去;人在蒼龍背上行。”上聯描寫橋的“輕盈、秀逸”之美,下聯寫出其“穩重、雄偉”之狀。
“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人吹到月三更。”這是寫在江蘇揚州二十四橋上的一副對聯。據載該橋建於隋代,不足二十四之數,後因唐代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詩句流傳,使之聞名遐邇。
貴州省施秉縣,是雲貴通往湖南的必經之地。這裏建有北關頭橋,古稱扁橋。橋聯曰:
“道一聲去也,送別橋頭,歎萬裏長驅,過橋便入天涯路;盼今日歸哉,迎來道左,喜故人見麵,握手還疑夢裏逢。”送別、相聚本是生活中之常事,此橋聯卻寫得別具情致。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中,東堤和南湖島之間建有一座長150米的十七孔橋。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它是我國園林建築中最大的石橋,清乾隆帝為其題書兩聯。其一曰:“虹臥石梁,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槳,影翻明月照還空。”其二曰:“煙景學瀟湘,細雨輕航暮嶼;晴光總明聖,軟風新柳春堤。”此聯借用“瀟湘八景”與“西湖十景”中的相似景致,讚頌十六孔橋春日勝景。上聯仿製一幅瀟湘煙雨圖,下聯引來西湖“曲院風荷”、“柳浪聞鶯”、“蘇堤春曉”的一幅春景,渾然織成了雨絲風片、煙流出橋的和諧統一。嫵媚動人的圖景,怎能不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