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PART3營養與骨質疏鬆的關係(1 / 3)

營養是維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物質。我們每日所需要的營養素有幾十種,大體上可分為7 大類,它們是:蛋白質、脂類、糖類(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和水。這7 大類營養素聯手為我們打造健康的體魄,缺一不可。在這些營養素中,有一些與骨質疏鬆的發生是有關聯的,在這裏給大家逐一介紹。

7大營養素

礦物質

要說清楚骨質疏鬆與營養的關係,我們不得不“越級”先提到礦物質。

營養素中的礦物質是一些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人們根據它們在體內含量的不同而稱它們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凡是某一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大於0.01%的,我們就稱它為常量元素,而在人體內含量小於0.01%的,我們就叫它微量元素。我們人體所必需的常量元素有:鈣、磷、鉀、鈉、鎂、氯、硫。而微量元素則更多些,有14種,它們是:鐵、銅、鋅、碘、錳、鉬、鈷、鉻、鎳、錫、礬、矽、氟、硒。

這些礦物質在我們體內雖然不能夠像蛋白質、脂肪和糖類那樣為我們提供熱量,但它們的營養作用卻不可小視。它們中有些是我們的身體組織和細胞重要的“建築材料”,比如鈣和磷構成骨骼、磷參與構成細胞膜等;它們還可以使我們的身體維持正常的滲透壓,使身體內的水分均勻合理的分布;有些還有保持體內酸堿度平衡的功能,比如磷;另外,神經的興奮和肌肉收縮等也需要由它們來參與完成;還有某些維生素、蛋白質及核酸是由礦物質來參與構成的,如維生素B12中就含有微量元素鈷,某些蛋白質中也含有礦物質,如含有磷和硫;它們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大部分的礦物質是酶和激素的重要組成成分和激活劑。

在這裏,我們先告訴大家,礦物質中的鈣和磷是構成骨骼的兩員大將。

1.生命金屬—鈣

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金屬材料鐵、鋁、鋅一樣,鈣也是一種金屬元素,真正的金屬鈣是銀白色的。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見到它的“廬山真麵目”,隻有從事研究的化學工作者才可能有幸對其“一睹真容”。因為鈣是一種化學性質非常活潑的金屬,在空氣和水中可迅速被氧化成為氧化鈣、氫氧化鈣,最終轉變為我們常見的碳酸鈣,有些山上的石頭和我們家裏牆壁上刷的“大白”就是這種東西。當然,除此之外,鈣還可以組成成百上千種化合物,其中很多鈣的化合物對我們的身體有著非常重要的營養學及生理學意義。其中構成骨骼是鈣最重要的功能。

在判斷一個人是否發生了骨質疏鬆或者骨質疏鬆發生的嚴重程度時,骨骼中的含鈣量以及鈣的丟失速度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如果把骨骼比為一座建築的話,鈣就是骨骼中最重要的建築材料。

鈣並不是骨骼中的永久居民,它們不斷地進進出出,在正常情況下,隻要進出的速度保持平衡,骨中的鈣量就可以保持恒定,骨骼就不會缺鈣,我們就不會發生骨質疏鬆。但當由於種種原因,骨中出去的鈣多而進入的鈣少時,骨中的鈣質就會逐漸流失,長此以往,入不敷出,人就會發生骨質疏鬆。

2.磷和鎂—鈣的“左膀右臂”

大家已經知道了,鈣是構成骨骼的“大主角”。但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鈣的能耐再大,也需要其他營養素的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它的使命。磷和鎂堪稱鈣的“左膀右臂”。

鎂磷

在一個成年人體內,磷的含量約為400 ~ 800 g,其中87%是跟鈣一起以羥磷灰石的形式形成骨鹽,骨鹽是構成骨骼的主要成分。與鈣一樣,磷除構成骨骼外,還有少部分存在於軟組織和體液中,它們同樣對我們有重要的生理學意義。體內一些重要的化學過程皆有磷的參與,如氧化磷酸化過程;體內很多重要物質也都含磷,如核酸、磷脂、生物膜等;機體熱量代謝最重要的物質—三磷酸腺苷,就是由磷酸參與組成的。此外,磷還參與血液的凝固,磷酸鹽還能夠調節血液的酸堿平衡等。

鎂的代謝及功能與鈣、磷有密切關係。人體含鎂量約20 ~28 g,一半以上存在於骨中,其餘的鎂主要存在於細胞內。鎂是許多酶係的輔助因子或激活劑,至少參與體內300 種以上的酶促反應過程。鎂還廣泛參與體內各種物質代謝,包括蛋白質、脂肪、糖及核酸的代謝;鎂離子對神經係統和心肌的作用十分重要,鎂離子能起到鎮靜和抑製作用,鎂作用於外周血管可引起血管擴張。

骨骼中的鎂主要以磷酸鎂和碳酸鎂的形式存在,吸附於羥磷灰石的表麵。但它與鈣不同,不易隨機體需要從骨中動員出來。但鎂在一定程度上可置換骨中的鈣,其置換的量取決於骨鈣動員的狀況。

3.鈣磷比—比例適當吸收好

與鈣一樣,磷也是一種人體所必需的營養元素,隻不過它是一種非金屬元素。磷和鈣是構成人體骨骼的“最佳搭檔”。骨中的鈣/磷比值幾乎是恒定的,兩者之一在體內的含量顯著變動時,另一個也會隨之改變。兩者相輔相成,同時也相互牽製,所以飲食中磷含量過高或過低對鈣的吸收都會有很大的負麵影響。隻有當食物中的鈣和磷的量處於一個合適的比例時,鈣才會有最好的吸收效率。由於骨骼中鈣和磷的比例約為2∶1,所以從理論上來講,我們人體最佳的鈣磷比例為2∶1.如果磷太多的話,會刺激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使骨鈣流失進入血液,從而導致骨骼缺鈣。1989 年,美國推薦的居民膳食中理想的鈣磷比值為1∶1,但實際上很難達到這個理想值。因為磷在食物中的分布非常廣泛,其含量大大高於鈣。在天然食物中牛奶有較好的鈣磷比值,所以在攝入奶和奶製品較多的人群,其鈣磷比相對更接近理想值。調查發現,美國人實際膳食中鈣磷比為1∶1.6.但在我國,由於攝入乳製品普遍偏少,所以,成年人膳食中的平均鈣磷比值為1∶3.2,孕婦膳食中的平均鈣磷比值為1∶1.5~1∶2.5,這均不利於鈣的吸收。有營養學家推薦,嬰兒時期的鈣磷比值以1.5∶1為宜,1歲以後鈣磷比值維持在1∶1為宜,對於我國一般的成年人來說,在日常膳食中,如果鈣磷比值能夠達到1∶1.2~1∶1.5就算是比較合適的了。

4.鈉—重要的調味離子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它是人類飲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食物中缺少了食鹽就會變得淡而無味。同時,鈉也是我們體內一種重要的金屬離子,它負責維持人體內正常水鹽代謝及滲透壓。但食鹽攝入過多是引起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發現,有10%~ 30%的高血壓患者從減少鹽的攝入量中得到了益處。

不光如此,攝入過高的鈉鹽可促使鈣從尿中排出,而鈣在維持骨骼健康的同時還有平抑血壓的作用。所以,高鈉飲食從骨質疏鬆及高血壓兩方麵來說都是對健康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