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PART5適量補鈣(2 / 3)

(2)溶解度。大多數鈣製劑為固體成分,藥片在胃腸道的崩解及溶解度對藥物吸收有重要影響,多數鈣劑需要胃酸作用。

隻有將鈣鹽溶解為可溶解於水的鈣,才能被小腸吸收和利用。

骨頭、雞蛋殼內的鈣是不能在胃酸作用下溶解為水溶性鈣的,所以它們中所含的全部鈣質均不能被吸收而隨大便排出。

(3)鈣製劑必須不含有害成分。由於原材料的選擇問題,有些鈣補劑容易被重金屬所汙染,導致其鉛、鎘或汞的含量超標。由天然的貝殼或動物骨骼製備的鈣製劑較易發生此種情況,如牡蠣殼煆燒的“活性鈣”和牛骨製作的“壯骨粉”等都可能存在這種問題,如長期服用必然對身體有害,可能會造成缺鈣日益嚴重或比缺鈣更嚴重的後果。

(4)避免其對胃腸的刺激作用。個別補鈣產品雖含鈣較高但堿性很大,如活性鈣等,需消耗大量胃酸,對腸胃功能較差者及老年人和兒童來說,就很不適合。

“大蝦”級補鈣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醫藥及保健品市場上的鈣補充劑有100 種以上,如果您想在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產品中理出一個清晰的思路來,使自己對鈣製劑有更加全麵的了解,您一定要知道鈣製劑常見的類型。

目前,市場上的鈣製劑可分為有機鈣與無機鈣兩大類。

1.無機鈣

(1)碳酸鈣。它是白色非晶體粉末,不溶於水,可溶於稀酸中。其特點為含鈣量高,是目前的鈣製劑中含鈣量最高的。

此外,它價格便宜,是目前消費者易於接受而廣泛應用的一種鈣製劑。但其會在胃中消耗較多胃酸,故對胃有一定刺激。

(2)活性鈣。它是生物鈣(貝殼類)經高溫煆燒而形成的鈣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鈣,同時含少量氧化鈣及碳酸鈣。其特點是鈣含量高,但其水溶液是強堿性,pH 值為10 ~12,對胃腸刺激大,不適合兒童、老年人及胃酸缺乏者使用。

與食物同食可減少胃腸刺激。

(3)磷酸氨鈣。它是日本常用的補鈣品種,含鈣量為23.3%,相對較高,我國藥廠也有生產,每片含鈣量70 mg,其含鈣量與藥品價格屬中等。但它的缺點是藥片崩解和吸收較難,加之它含磷高,對腎功能障礙者有害,因此應用較少。

(4)碳酸氫鈣。它是白色粉末或晶體,幾乎不溶於水,可溶於胃酸中。含鈣量為30%,吸收率為30%,主要做藥品而不是保健品使用。

2.有機鈣

(1)乳酸鈣。是我國傳統的鈣補充劑之一,可溶於熱水。它的缺點是鈣含量偏低,其元素鈣的含量為13%。長期服用乳酸鈣還可能會使體內乳酸含量增高,使老年人易發生危險。

(2)葡萄糖酸鈣。它是應用較多的鈣補劑之一。其特點是水溶性較好,pH 值為6 ~ 7,對胃腸道的刺激小。但含鈣量很低,為9%,製成片劑後含量更低,要想達到每日補充鈣800 ~1 000 mg,需服用的藥片達幾十片之多,這是人們難於接受的。

(3)枸櫞酸鈣。含鈣量為21.1%,水溶性好,生物利用也較好,其吸收不依賴胃酸,有泡騰片,更適合老年人服用。

(4)L—蘇糖酸鈣。是以維生素C 為原料與碳酸鈣反應後經氧化而製成的藥劑,可溶於水。水溶液呈中性,溶液中的鈣離子主要以螯合態的方式存在,含鈣量為13%。

(5)酪蛋白鈣肽。是一種新型含鈣物質,水溶性好,在小腸中解離出鈣離子,有利於鈣的吸收。

(6)骨粉。主要成分是多羥磷酸鈣,又稱羥磷灰石,難溶於水,在胃酸作用下可解離成鈣離子。它是由家畜動物的骨骼磨粉製成的,由於重金屬尤其是鉛容易沉積在骨骼中,因此服後人體也會受重金屬汙染,因此它並不是一種好的鈣的來源。

(7)其他有機鈣。氨基酸鈣與蛋白螯合鈣在我國已開始應用。

老生常談—鈣的吸收率到底有多高

為了挑選適合自己的補鈣產品,一些補鈣族還把形形色色的同類廣告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很多廠家都在鈣製劑的吸收率上做文章。如有的說“沉積好,吸收快”;有的宣稱“顆粒小,好吸收”;有的說“一定要加維生素D 才能吸收”;有的甚至還用到了“原子鈣”、“納米鈣”等新名詞。那麼鈣的吸收率到底是怎麼回事,從吸收率的角度考慮,我們應如何選擇鈣製劑呢?

鈣的吸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理過程,影響因素非常多,而且與人的個體狀態密切相關。鈣含量高、溶解度高的鈣製劑未必就一定在體內有較高的吸收率。通常當機體處於鈣缺乏狀態時,對鈣的吸收率就高,反之則鈣的吸收率就會較差。另外,兒童補鈣其吸收率就高,老年人對鈣的吸收能力就相對較弱。

胃腸道功能不正常時,各種營養素的吸收都較差,鈣也不例外。而當內分泌係統出現疾病時,鈣的吸收會發生大幅度變化,這時就絕不是靠改變鈣片的種類所能夠解決的問題了。

測定鈣的吸收率有很多方法,有些用人類離體的小腸進行試驗,也有些用動物等進行測試,但這些都不能真實地反映其在人體內的吸收率。而真正在活體的人身上測定鈣的吸收涉及到高昂的費用及倫理學問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根據現有的資料,各種鈣製劑的吸收率差別並不是很大。如碳酸鈣為39%,乳酸鈣為32%,葡萄糖酸鈣為27%,檸檬酸鈣為21%,L—蘇糖酸鈣為30%。對於那種在藥品中標明鈣吸收率超過40%甚至達到90%以上的鈣製劑,我們就有必要追問一下,這種試驗是在人體小腸內完成的,還是在動物尤其是嚴重鈣缺乏動物試驗中完成的呢?因為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鈣製劑吸收率超過人體小腸主動與被動吸收的極限—40%左右的文獻報導。

鈣製劑的服用方法—化整為零

即使是同一種鈣製劑,隻要消費者的服用方法不同,也會對吸收造成影響。究竟怎樣才能使您吃進去的鈣在體內得到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利用呢?

人體的小腸對鈣的吸收有一定的閾值,如果一次攝入的鈣量超過其能夠吸收的上限,則多餘的鈣就不能被吸收,我們的身體也不能儲存這些多餘的鈣,它們便隻好隨大便、小便或汗液等排出體外。一般情況下,每次服用元素鈣超過200 mg,就會降低吸收率。所以補鈣需每日均衡,如您每日需補充200 mg的元素鈣,則可分2 次,每次補充100 mg,這樣會比一次性服用的吸收率提高30%。如每日需補充鈣600 mg,可分3次服用,每次200 mg,這也會比單次大劑量服用的吸收率要高,而且對胃的刺激性也會下降。

在這裏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服用鈣片前後不要喝濃茶、咖啡、酒,不要生食蔬菜。因為這些都會加速鈣的流失。

服鈣片挑“時辰”

每天何時吃鈣好,這也是大家很關心的一個補鈣的具體問題。在很多情況下,食物和藥物的吸收都是在空腹的情況下效率稍高。但鈣製劑的吸收有其具體的情況,我們應詳細地了解。

我們口服的鈣製劑進入體內後,都要在胃酸的作用下解離成為鈣離子,才能很好地被機體所吸收利用。而胃酸的分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食物的攝入。當人們開始進食以後,胃酸的分泌增加。通常胃酸的pH值為1.5~1.8,而服用一片含鈣200 mg的碳酸鈣,需要消耗316~632 mL 的胃液才能將其中的鈣離子釋放出來。所以如果空腹服用鈣製劑,那胃中將沒有足夠的胃酸來解離出全部的鈣離子。這樣一來,鈣製劑就不能夠吸收完全,這些沒有被解離的鈣還會對人體的胃腸道產生刺激作用。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可以這麼說:進餐可促使胃酸分泌並延緩胃的排空,故進餐後鈣的吸收率優於空腹。所以,服用鈣片的正確時間是進餐開始至餐後1~2小時以內。這時不但有大量的胃酸以供鈣的解離,而且鈣劑與食物混合並攪拌在一起,還能夠減輕某些堿性較強的鈣劑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