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出、整頓與分歧
三聯生活周刊:“文革”中鄧小平被打倒,下放江西勞動。他對於“文革”的反思以及對未來國家發展的規劃是何時開始的?
程中原:我想他從作為“黨內第二號走資派”被批鬥時候就開始反思了。在“文革”中受衝擊的絕大多數人都會想——這個運動到底對不對?因為他們的自我評價和運動中對自己的評價,反差太大了。這個反思是個很長的過程。
三聯生活周刊:1972年鄧小平回到北京,1973年恢複工作。周恩來總理當時已經病重。他複出的契機是因為周恩來身體的原因嗎?
程中原:鄧小平“文革”中的複出,跟周恩來的身體不好是有關係,但這並不是直接原因。
在“林彪事件”以後,毛澤東意識到,原來他信任的人不行,被他打下去的倒還有價值。所以他讓大幹部都要寫材料,揭發林彪,鄧小平也要寫。通過考察鄧小平,毛澤東認識到,可以再度起用鄧小平——從曆史上看,鄧小平是“毛派頭子”,因為當時擁護毛澤東他曾在中央蘇區挨整;他沒有曆史問題;打仗得力,有戰功;去莫斯科談判沒有屈服於蘇修。因此要安排他出來工作。但是毛澤東說了話以後,又耽擱了七八個月,他才出來。阻力在於江青和“四人幫”。
紀登奎、汪東興是當時專案組的負責人,很大程度影響中央高級幹部的政治生命。為什麼毛主席發了話,他們還遲遲沒有落實呢?我估計是私下交換意見,看各方麵的風向。後來周恩來借著毛主席批示譚震林應該安排工作的機會,很巧妙地在中間傳話,主席批示譚震林要安排工作,那麼鄧小平也要恢複工作。於是紀登奎、汪東興提出鄧小平仍擔任副總理。1973年2月,鄧小平一家回到了北京,兩個月後,他在歡迎西哈努克親王的宴會上公開露麵。
三聯生活周刊:鄧小平複出後,便主持了1975年的整頓,恢複經濟和社會秩序。在鐵路、鋼鐵、軍隊、文藝、科技、教育以及地方等領域做了很多工作。“整頓”開展的背景是什麼?
程中原:當時“文革”已經進行了七八年,社會混亂,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1974年全國都沒有完成生產計劃,主要工農業產品,除原油、糧食增長外,其他全部減產。外貿逆差13.4億元,全年財政赤字7.7億元。“文化大革命”把中國帶進了死胡同。
鄧小平複出後,毛澤東希望他能結束混亂局麵,“文化大革命”要收場。從1974年8月到1975年1月,毛澤東先後做出了“三項指示”——安定團結、學習理論反修防修、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但毛澤東本人並沒有把這三項指示聯係在一起,是鄧小平巧妙地把它們聯係在一起。提出毛主席的“三項指示”“就是我們今後一個時期各項工作的綱”。
鄧小平舉著毛澤東的旗號和指示來領導整頓。在實際工作中,他的側重點是第三條——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但是前兩條也是重視的,因為不反對派性就無法安定團結;不安定團結,經濟就沒辦法搞上去,結束混亂局麵是搞生產的前提。三項指示是一個整體。後來鄧小平建立了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之一鄧力群寫了《論全黨全國各項工作的總綱》一文,就是為了進一步落實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整頓,鄧小平很快把全國局麵扭轉了過來,很多工作今天看來難以想象。比如在整頓之前,坐火車從窗口爬進去,坐汽車都是搶座位。整頓鐵路和公路係統,就要落實對號入座,恢複公共秩序。每張車票後麵都有一個“對號入座”的標簽,由售票員貼上去。這樣的細節都能落實下來,鄧小平主持整頓的工作力度可見一斑。
三聯生活周刊:既然毛澤東是支持的,1975年的整頓為什麼不久就中斷了,並最後導致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程中原:1975年鄧小平的整頓工作後期被毛澤東定性為“這是一股右傾翻案風”,實際是涉及科技教育方麵的整頓。前麵的鐵路、軍隊、國防科工委的一係列整頓,毛主席都很支持。“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直接觸發點是《中國科學院工作彙報提綱》。《中國科學院工作彙報提綱》是在鄧小平指導下,胡耀邦首先起草的,後來胡喬木負責做了修改。最初,胡耀邦在各個不同地方引用了不少毛主席語錄,胡喬木認為還不夠,要把這些在不同地方說的語錄集中起來,形成一個體係。這跟鄧小平提“三項指示為綱”是一個思路。於是胡喬木把13條語錄彙總起來,形成了一個毛澤東關於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
在“文革”開始後,毛澤東7月8日在滴水洞給江青寫過一封信,信裏提到,“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話得勢於一時”。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彙報提綱》裏,張春橋說:“沒有一條是‘文革’以後的語錄,用的都是‘文革’以前的語錄。”而毛遠新向毛澤東彙報說,鄧小平不談批判劉少奇,不談“文革”的成績,隻談“文革”的問題,是否定“文化大革命”。
毛主席非常不滿意,因為這更加證實了右派會利用他的話得勢的推斷。他認為這是在用“文革”以前的指示集中起來塑造成他的思想,借以反對“文革”以後的政策。於是毛澤東抓住工作提綱裏“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條,說不記得曾說過這話,意思就是,這是你們捏造出來的,發動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三聯生活周刊:晚年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根本分歧是什麼?
程中原:我認為至少有三點根本性分歧。現實層麵上,“文化大革命”對不對?要不要搞?路線層麵上,是以階級鬥爭為綱還是經濟生產為綱?理論層麵上,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
1975年整頓從表麵看,是在毛澤東思想的總框架下進行的,保留毛澤東思想的外殼,也就是“三項指示為綱”,而且重要事情都是請示毛澤東,經過批準的。但實際上看,這包含著對毛澤東搞“文革”的否定。後來毛遠新與毛澤東談話,點破了這一點,毛澤東意識到了,1975年的整頓是在否定“文化大革命”。
但是毛澤東對鄧小平還是有所期待,希望通過“批評、幫助”,能使鄧小平與他一致。按照毛澤東的部署,1975年11月中央政治局召開了十七人會議,批評鄧小平,討論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毛澤東安排,會議仍由鄧小平主持。
對於“文化大革命”的評價,毛澤東此前曾做出過一個“三七開”的總評,即“七分成績,三分錯誤”。他要求通過討論,統一認識,由鄧小平主持做個決議。那樣,就意味著鄧小平對“文革”“三七開”的認同,也堵住了反對派的嘴。
但鄧小平既不同意毛澤東對“文革”的評價,也不願意在“三七開”的指導思想下為“文化大革命”做決議。但他又不能直截了當地表述自己的意見。於是他就說:“由我主持這個決議不適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毋論魏晉。”他的意思是,“文革”期間他在江西下放,不了解情況。實際上,這是對“文革”評價問題的毫不妥協。毛澤東得知,大失所望。
幾年後,鄧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提問時說:“毛主席去世前一兩年講過,‘文化大革命’有兩個錯誤,一個是‘打倒一切’,一個是‘全麵內戰’。隻就這兩點,就已經不能說‘文化大革命’是正確的。”
毛澤東認為階級鬥爭為綱;鄧小平認為經濟生產為中心。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大二公”,不能有私;鄧小平認為應該允許私的存在。他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沒有高度發展的經濟,資產階級法權破除不了,按需分配也就是一句空話,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不出來,也就戰勝不了資本主義。
因為這些根本分歧,鄧小平又再次靠邊站,失去了管理國家的權力。1975年整頓很快就結束了,但在這個短暫的整頓期間,鄧小平的黨內聲望和地位有了很大提高。1976年“四五運動”時,紀念周恩來固然是重要原因,實際主要出發點是擁護鄧小平的整頓,讚成用鄧小平的一套實現四個現代化。他的整頓在黨內和群眾中間都得到了響應。
轉折時代
三聯生活周刊:1976年毛澤東去世,隨後粉碎“四人幫”,十年“文革”結束。中國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程中原:毛澤東去世後,中國出現一個契機,就是下一步怎麼走?由誰來掌權當政?走什麼路線?
群眾都希望出現一個好的局麵,而不是繼續混亂下去。當時群眾不太知道什麼是“四人幫”,但是對江青都沒有好感。特別是在“文革”中,以及周總理、毛主席逝世後,江青的表現太猖狂太不得體。周恩來去世時大家都很悲痛,江青默哀時不脫帽,大家都非常不滿意。毛主席去世後,她的表現也不是應該表現出來的沉痛的樣子。江青的公眾形象與群眾的心理期待完全背道而馳。
粉碎“四人幫”後,鄧小平的複出問題就擺到台麵上了。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結果,當時全國全黨都希望他出來主持工作。因為他是因反對“四人幫”被打壓下去的,尤其是經過了“四五運動”以後,群眾呼聲很高。
從黨內看,領導粉碎“四人幫”的華國鋒、葉劍英等人,與鄧小平都是老戰友,而且他們覺得隻有鄧小平才有能力來領導整個國家。這是長期自然形成的信任和威望,特別是1975年鄧小平主持工作,很快就把全國的局麵扭轉過來,他的整頓深入人心,所以葉劍英、李先念一開始就提出來要讓鄧小平出來繼續工作。
三聯生活周刊:實際上,鄧小平的第三次複出並沒有馬上實現。
程中原:怎樣對待鄧小平的複出?當時可供選擇的辦法有三種:第一種是鄧小平馬上複出;第二種是盡快複出;第三種是等一等,條件成熟再解決。作為當時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華國鋒采取的是第三種辦法。用他的話說,要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當時公開的提法,還是集中批“四人幫”,“連帶批鄧”。在內部,則采取措施,逐步恢複鄧小平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華國鋒認為,鄧小平的複出時機還不成熟,如果打倒“四人幫”就馬上提出解決鄧小平的問題會引起混亂。別人會說,為鄧小平翻案是不是繼承毛主席遺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