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誰來領導中國:從毛澤東到鄧小平(2 / 3)

華國鋒拖延了鄧小平複出的時間,同時也為他的複出做了一些準備。鄧小平一家搬到了西山中央軍委療養地,華國鋒主編的《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也改變了對鄧小平的處理方針。毛澤東稱讚鄧小平的地方有十幾處,原來全部刪除,現在一概保留。1977年5月,華國鋒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將鄧小平致中央的兩封信轉發至縣團級。實際上向全黨通報了鄧小平即將複出的信息。7月17日的十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關於恢複鄧小平同誌職務的決議》。13天以後,鄧小平就在工人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正式亮相。

三聯生活周刊:鄧小平為什麼會選擇主管教育和科研?

程中原:鄧小平的第三次複出得到了很多幹部的支持,中央讓他管理外事。他用了低調的姿態推辭,提出還是分管教育和科技,“做你們的後勤部長”。

一方麵,教育和科研對國家發展確實很重要;另一方麵,我分析他低調複出的原因可能有兩點。首先表示自己的複出並不會威脅到華國鋒的權力,從而避免複出的阻力;其次是性格因素,他要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從性格因素來講,有這麼一個情結。他複出以後提出一個口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之前“科技是生產力”已經被毛澤東批判,而他複出後更進一步強調。

三聯生活周刊:他複出後第一項大動作就是恢複高考。

程中原:鄧小平恢複工作之前,同王震、鄧力群談話就說到,要經過嚴格的考試,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到重點中學和大學。他在1977年8月8日科學與教育座談會結束時就明確指示:今年就要下決心恢複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恢複高考是鄧小平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影響到千家萬戶,很多好學上進的年輕人因此而改變命運。

在鄧小平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中還有一項是辦重點學校。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多錢,隻能先集中財力、人力,先辦好一批重點學校,培養一批人才。

三聯生活周刊:1977年的複出與1975年的複出,局麵已經不一樣了。

程中原:1975年整頓,鄧小平隻能進行局部的撥亂反正。1977年他所要做的是衝破“兩個凡是”的束縛,使用的理論武器是毛澤東的“實事求是”。

鄧小平當時很困難,一方麵要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另一方麵又要糾正毛澤東的錯誤。他搞撥亂反正區分了三種情況:毛澤東做得對的,繼承下來加以發展;做得對而沒有做完的,繼續做完做好;做錯了的,予以糾正。

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先後提出“準確、完整”、“思想體係”、“科學原理”、“科學體係”等表述。他明確指出,個別不確當的論斷、種種失誤,不屬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構成的科學體係。這樣,他就把毛澤東思想與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區分開、剝離開,維護和堅持了毛澤東思想。

革命時代,鄧小平從在中央蘇區時就被認為是“毛派”而受到打擊,他是真心實意敬佩和擁護毛澤東的,也是相信毛澤東思想的。

中國向何處去

三聯生活周刊:鄧小平當時對中國未來之路是怎麼設想的?高層的思想有沒有分歧和矛盾?

程中原:鄧小平的想法,中國不能走老路和邪路,要闖出一條新路,殺出一條血路。

當時中國的領導層在執政思想上存在很大的矛盾,關於“中國向何處去”這個問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在高層裏,中國未來路徑的思考和爭論一直存在。多數人還是想按照“文革”前的老路走,認為應該走回老路的人,例如華國鋒,提出來了要堅持“兩個凡是”的思想。其他人的深層次思想,也還是認為要進行所謂撥亂反正,即撥“文化大革命”之亂,返回到原來毛主席指出的路上去。他們之中最先進的思想,也就是回到中共八大的路上。

而鄧小平覺得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走老路無法改變麵貌,不能適應世界的潮流。而他提出的改革開放思想,在當時被某些人認為是邪路。因此在改革開放的每一件事情上,都會產生矛盾。這個矛盾也不僅僅是華國鋒自己的問題,而是當時形成的思維定式。

三聯生活周刊:所以衝破“兩個凡是”,鄧小平在其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程中原:1977、1978年,中國處於轉折時期,思想問題整體還是走在老路上。但是大家對於毛澤東時代的貧窮和平均主義,特別是貧窮,是不滿意的。由於一直以來,高舉毛澤東的旗幟是人們的共識,毛主席語錄深入人心。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深重的國家,直接否定毛澤東的做法是不行的。

於是,“兩個凡是”與“真理標準”的討論,給了鄧小平一個解決問題的機會,也給中國一個把思想革命進行到底的機會。鄧小平抓住了這個機會,是非常聰明的做法。

1977年《人民日報》發出了“二七社論”,提出“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篇社論立刻引起了鄧小平和另一些高層領導的注意。鄧小平在這年4月寫給中央的信中提出,運用毛澤東思想要準確、完整。5月同王震、鄧力群的談話中強調毛澤東思想是一個科學的思想體係。1977年9月,毛澤東逝世一周年時,《人民日報》發表陳雲、聶榮臻、徐向前的紀念文章,強調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等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1978年1月和3月,《人民日報》發表了講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文章,不過沒什麼影響。

這時“實事求是”同“兩個凡是”雖然還沒有正麵交鋒,但鄧小平等領導同誌已經認識到,必須用“實事求是”戰勝“兩個凡是”。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引發了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汪東興當時是黨中央副主席,管宣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後,他說,這篇文章理論上是荒謬的,思想上是反動的,行動上是砍旗的,還說那是“丟刀子”。批得很厲害。中宣部、《紅旗》雜誌都采取壓製態度。

作為回應,鄧小平引導大家充分討論分析“兩個凡是”和真理標準。他在這年6月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強調“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批判了“兩個凡是”。以後又在多個不同場合講這個問題,還同中宣部負責人談,要求不要下禁令,不要設禁區,不要把剛剛開始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向後拉。他還現身說法,“用‘兩個凡是’不能為‘天安門事件’平反,不能說明我出來工作”,因為這兩件事是矛盾的。

但是一些負責人還是堅持“兩個凡是”,反對真理標準討論。葉劍英建議,既然對真理標準有不同意見,那就開個理論務虛會。那時關於經濟工作,國務院開了一個務虛會,效果不錯。後來,年底開了中央工作會議,接著又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重要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報告。

在這兩次會議上,提出和堅持“兩個凡是”、反對真理標準討論的人都已經受到批判。理論務虛會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開,這時形勢已經大不一樣了。

關於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要特別提到胡耀邦的功勞。對於“兩個凡是”,他針鋒相對提出“兩個不管”——案件不管是誰定的,在什麼情況下定的,隻要是錯的,都要糾正。

三聯生活周刊:通過批判了“兩個凡是”,鄧小平是否開始居於黨內的領導地位,成為黨的領導核心?

程中原: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往往是誰的路線方針正確,誰的意見為大家接受,誰就成為主導力量,誰就能居於領導地位。華國鋒當時雖然在台上,當了黨中央主席,掌握了權力,但他未能正確回答曆史提出的“中國向何處去”的關鍵問題。他隻是按照毛澤東的過去方針辦,違背了曆史潮流。

事實上,華國鋒在台上時,很多大主意,很多關鍵性的決策,已經是鄧小平、陳雲,還有胡耀邦等人提出或做出的。華國鋒講民主,沒有違拗占多數的、正確的意見。他個人實際上也並不能左右局麵。胡耀邦總結1976-1978年“兩年做了十件大事”,而這十件事都不是華國鋒提出的,他的反對意見也不多。主要的阻力是曆史的慣性,一時轉不過來。

1978年9月,鄧小平訪問朝鮮後回國,途經東北視察,發表了一係列講話。鄧小平提出,揭批“四人幫”的“第三次戰役”不能一直搞下去,要有個底,基本上清理了“三種人”,批判了“四人幫”的罪行,這樣就行了,要趕快回到經濟建設上來。有些單位搞得差不多就可以結束,轉入正常工作。

這實際上,鄧小平已經提出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問題,要轉移到正常工作經濟建設上來。這個思想被華國鋒接受了。當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李鑫,在北京為華國鋒起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講話稿。華國鋒告訴李鑫,不要再強調揭批“四人幫”第三戰役了,現在要強調經濟建設。李鑫問:“第三戰役不是政治局決定的嗎?”華國鋒拿出一份電報說:“小平同誌在東北講了工作重點要轉移,政治局討論過,我們都同意。”

我認為,鄧小平在東北的談話,華國鋒這樣看重,並遵照鄧小平的談話轉變了全黨工作重心,應該是鄧小平居於主導地位的標誌。鄧小平在當時東北、天津視察的一係列談話,被稱為“北方談話”,與1992年的“南方談話”相對應。這是支持真理標準討論、實行改革開放的宣言。

三聯生活周刊:既然鄧小平提出,黨的工作重心要轉到經濟建設上來,為什麼還是花了大力氣,用了很長時間起草出台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

程中原:在1979年的理論務虛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丁偉誌提出,能否搞一個1945年那樣的曆史決議(中共六屆七中全會的《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當時鄧力群回答,現在還不到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