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鄧小平第二次複出的公開亮相和幕後進程(1 / 3)

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兩落兩起。他兩次複出的公開亮相,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幕後進程,人們不知其詳。

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即被作為第二號人物打倒,林彪事件後東山再起。複出後第一次公開亮相則被特意安排在一個重要的外事活動場合。

1973年4月12日晚7點半,人民大會堂一樓宴會廳燈火輝煌,周恩來在這裏盛宴歡迎視察柬埔寨解放區於12日返回北京的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鄧小平以國務院副總理的身份出席宴會。這是自1967年鄧銷聲匿跡以後,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同中外人士會見。一位外國記者報道說:雖然他坐的位置並不顯眼,卻吸引了全場的目光。他沒有說一句話,甚至還顯得有點孤單,但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感覺到他重新登上中國政治舞台的分量。

從林彪事件發生到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重新露麵,將近一年半時間,其間經曆一係列重要情節,才出現4月12日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場麵。

林彪事件後,鄧小平以政治家特有的敏感,意識到中國要有大變化,自己重見天日的機會來了。他立即抓住機遇,給毛澤東寫信。表示擁護主席和中央對林彪事件的決定,同時彙報了自己在江西的情況:“我在主席的關懷下,到江西來整整兩年了。這兩年,我每天上午到工廠勞動,下午和晚上,看書、看報、聽廣播和做些家務勞動,除到工廠外,足不出戶,與外界是隔絕的。在這時期,我遵照主席指示,努力通過勞動和學習自我改造,絕對遵守我向黨作的保證,除自己的親屬外,沒同任何人有來往。我們的生活,由於組織上的照顧,沒有什麼困難。”他在信中提出:“我個人沒有什麼要求,隻希望有一天還能為黨做點工作,當然是做一點技術性質的工作。我的身體還好,還可以做幾年工作再退休。報上每天看到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在國內建設的突飛猛進,和國際威望的空前提高,都使我的心情激動起來,想做點事,使我有機會能在努力工作中補過於萬一。”信中還請求主席幫助安排好他的孩子們。毛澤東讀後在信封上批示:“印發政治局。他家務事請汪辦一下。”

林彪事件後,毛澤東大病一場。

1972年1月10日,毛澤東抱病參加陳毅追悼會。因是臨時決定,匆匆趕去,毛澤東花白的長髯來不及修剪,連衣服也來不及更換,隻在睡袍外麵罩了一件大衣。在同陳毅親屬談話中,毛把鄧小平與劉伯承並提,說鄧是人民內部矛盾。周恩來當場示意陳毅的子女把毛對鄧的評價傳出去。

1月下旬,周恩來即在接見外地一個會議的代表時,當著江青、姚文元的麵指出:在揭批林彪的過程中,一定不能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林彪這夥人就是要把鄧小平搞成敵我矛盾,這是不符合主席的意思的。

1972年8月3日,鄧小平利用中央要求揭發批判林彪的機會,致信毛澤東,在批林的同時作自我檢討,並向黨中央、毛主席提出:願為黨和人民做一點工作。8月14日,毛澤東對鄧信寫了以下批語:

請總理閱後,交汪主任印發中央各同誌。鄧小平同誌所犯錯誤是嚴重的,但應與劉少奇加以區別。一、他在中央蘇區是挨整的,即鄧、毛、謝、古四個罪人之一,是所謂毛派的頭子。整他的材料見《兩條路線》、《六大以來》兩書。二、他沒曆史問題。即沒有投降過敵人。三、他協助劉伯承同誌打仗是得力的,有戰功。除此之外,進城以後,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沒有作的。例如率領代表團到莫斯科談判,他沒有屈服於蘇修。這些事我過去講過多次,現在再說一遍。

毛澤東這個批語,雖然還有“所犯錯誤是嚴重的”這類話,但總的說來,對鄧小平作了一個很不錯的政治結論,特別是肯定他在中央蘇區就是“所謂毛派的頭子”——用當時流行的話來說,即早就是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線一邊的領導骨幹;肯定他“打仗得力”、“有戰功”,全國解放後做過好事,突出的是“沒有屈服於蘇修”。毛澤東的這些評語,為鄧小平複出鋪平了道路,具體的安排就要看周恩來的政治藝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