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鄧小平第三次複出經過(2 / 3)

不過,鄧小平的待遇有了進一步的改善。1977年2月3日,鄧小平康複出院。在葉劍英的安排下,鄧小平和全家一起住進了北京西山中央軍委療養地的25號樓。華國鋒主持正在編輯的《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也改變了原來的編輯方針。原來凡是涉及、講到劉少奇、鄧小平、林彪好話的地方全部刪除;現在凡是講鄧小平好的地方,一概不刪,保留了十幾處。讓大家看了,知道毛澤東讚揚過鄧小平。可見,華國鋒是在為鄧小平複出作鋪墊。

1977年3月,華國鋒主持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會議的報告主要是按照“兩個凡是”起草的。葉劍英多次提出要改變報告的提法和內容,對鄧小平的提法要寫得好一點,以利於鄧小平早日出來工作;“天安門事件”是個冤案,必須盡快平反。但都未被采納。

會議開始,華國鋒就給各組組長打招呼,說“有兩個敏感問題:一個是小平同誌出來工作的問題,一個是天安門事件平反的問題,希望各組討論的時候不要觸及”。華國鋒在會上發表長篇講話,基本上就是前麵已經引述的1月6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所講的那些話。華國鋒繼續維護“兩個凡是”的觀點,還指責那些不同意“兩個凡是”的同誌,說:確有少數同誌對這個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和嚴重性認識不足,甚至還有極少數同誌政治上發生了動搖。還說,赫魯曉夫丟掉了列寧、斯大林這兩把刀子,我們要接受教訓。

盡管如此,有些同誌還是衝破了華國鋒設置的禁區,觸及這兩個重要問題。最有影響的是陳雲的書麵發言和王震的發言。

陳雲的這份書麵發言稿寫出來以後,先同胡喬木商量。胡喬木看後建議,要加一段,現在有暫時的困難,但這個困難是可以克服的。這一點一定要寫。陳雲表示接受,說,你幫我寫吧,還用我的文字。胡喬木即加了一段。隨後,陳雲還征求了一些同誌的意見,在耿飆家裏,陳雲同耿飆、王震、蕭勁光、王諍一起談了一下,請他們把稿子看一看。耿飆說,稿子就要寫到這樣才好。

3月13日上午,陳雲向上海代表團提交了書麵發言。陳雲對“天安門事件”提出4點看法:1.當時絕大多數群眾是為了悼念周總理;2.尤其關心周恩來同誌逝世後黨的接班人是誰;3.至於混在群眾中的壞人是極少數;4.需要查查“四人幫”是否插手,是否有詭計。

陳雲肯定地說:鄧小平同誌與“天安門事件”是無關的。為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需要,聽說中央有些同誌提出讓鄧小平同誌重新參加黨中央的領導工作,是完全正確、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擁護。

王震發言說:鄧小平同誌政治思想強,人才難得,這是毛主席講的,周總理傳達的嘛!還說他能打仗、反修堅決。1975年主持中央和國務院工作,貫徹執行毛主席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取得了巨大成績。他是同“四人幫”作鬥爭的先鋒,“四人幫”千方百計地、卑鄙地陷害他。現在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都熱切地希望他早日出來參加黨中央的領導工作。天安門廣場事件是首都人民都知道自己的偉大領袖毛主席病重,在毛主席久經考驗的親密戰友、人民愛戴的好總理周恩來同誌逝世後,自發地進行的大規模悼念活動,是首都人民對“四人幫”罪行的群眾性聲討,表現了首都人民的無產階級義憤。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是全國人民經過“文化大革命”的鍛煉,階級覺悟和路線鬥爭覺悟大大提高的集中表現。我認為:這就是天安門廣場事件的本質和主流,不承認這個本質和主流,實質上是替“四人幫”的罪行進行辯護。

陳雲、王震的發言,得到王諍、耿飆、姚依林等人的明確支持。但是,在汪東興的授意下,他們的發言沒能登上簡報。

對黨內外的呼聲,華國鋒沒有置之不理。3月14日,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一方麵說:“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是偉大領袖毛主席決定的,批是必要的”,“四五運動”中,“確有極少數反革命分子把矛頭指向偉大領袖毛主席,乘機進行反革命活動,製造了天安門廣場反革命事件”;一方麵又說:“群眾在清明節到天安門去表示自己對周總理的悼念之情,是合乎情理的”。“‘四人幫’批鄧另搞一套”,“對鄧小平同誌進行打擊、誣陷,這是他們篡黨奪權陰謀的重要組成部分”。“‘四人幫’對鄧小平同誌的一切誣蔑不實之詞,都應當推倒,比如,他們誣蔑鄧小平同誌是天安門事件的總後台,經過調查,鄧小平同誌根本沒有插手天安門事件。”華國鋒表示:鄧小平同誌的問題應當解決,但是要有步驟,要有一個過程。我們的方針是,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多做工作,在適當的時機讓鄧小平同誌出來工作。中央政治局的意見是,經過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和黨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正式作出決定,讓鄧小平同誌出來工作,這樣做比較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