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的墓碑上,鐫刻著一句金光閃閃的格言:“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①毛澤東結合中國實際,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毛澤東在1937年7月寫的《實踐論》中闡述馬克思的這一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②不僅如此,他還進而豐富發展了這一思想,指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毛澤東在1941年9月政治局會議以後,為批判“左”傾錯誤路線而寫的《關於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五年一月期間中央路線的批判》一文中強調:馬克思承認歐洲舊哲學家“自由是必然的認識”這個真理後又補充其不足,“加上了根據對必然的認識而‘改造世界’這個真理”。同時,毛澤東又對“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命題加以補充和發展,指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世界中去認識世界,又從認識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個好的馬克思主義者。一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中國中去認識中國,又從認識中國中去改造中國,就不是一個好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這段論述,是同他在此前後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提出的“實事求是”和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提出的“有的放矢”相貫通、相呼應的,是毛澤東結合中國實際,純熟地運用唯物辯證法戰勝“左”右傾機會主義、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是《實踐論》關於實踐-認識往複循環思想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
毛澤東運用這一思想,有力地批判“左”傾機會主義。指出:“左”傾機會主義者對“必然王國之變為自由王國,是必須經過認識與改造兩個過程的”這個真理茫然。毛澤東闡明估計革命形勢與確定行動方針,亦即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應該采取的態度。批評主觀主義者的“一切革命圖樣”,“都不根據於客觀實際和不符合客觀實際”,“他們的圖樣不是科學的,而是主觀隨意的,是一塌胡塗的。”他們“既然完全不認識這個世界,又妄欲改造這個世界,結果不但碰破了自己的腦殼,並引導一群人也碰破了腦殼。”他們“對於中國革命這個必然性既然是瞎子,卻妄欲充當人們的向導,真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了。”
毛澤東運用這一思想肯定調查研究的方法,指出:調查研究的目的是認識“獨立地存在於人的主觀之外”、“客觀地存在著的實際情況的內部聯係”,並“根據這種真實地反映了客觀情況內部聯係的估計,規定行動方針,轉過去影響客觀情況,把它加以改造。”“這就叫做馬克思主義的起碼觀點”。在具體的鬥爭策略中,就是要根據客觀情況之有利與否,來決定前進,還是暫停以至退卻。而主觀主義的“左”傾領導者卻指責在客觀情況不利時必要的暫停以至退卻為“等待主義”以至“機會主義”。
毛澤東運用這一思想,分析中國社會,認識中國現存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性質,探索革命道路。指出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獨立的)半封建的社會”,從這一點出發,才可以得出結論,“說現時的中國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並指出:“中國的特點是武裝鬥爭與和平鬥爭的統一,在和平鬥爭方麵,又是公開鬥爭與秘密鬥爭的統一。”將合法的公開的鬥爭和非法的秘密的鬥爭“二者統一起來,就是在敵人統治區域的策略路線”。“這是極複雜的政治科學的一整套。中國共產黨人如不學會這一整套政治科學,是無法勝利的。”毛澤東在改造和認識中國的循環往複的實踐中,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