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1977-1978:經濟領域的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的起步(3 / 3)

穀牧率團訪問西歐五國這是新中國建立後首次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派出的國家級經濟代表團。是3次出訪中規格最高、成果最著、影響最大的一次。4月底,鄧小平在北京飯店接見穀牧和錢正英、彭敏等代表團成員,指示:訪問中,要廣泛接觸,詳細調查,深入研究一些問題。好的也看,壞的也看,看看人家的現代工業發展到什麼水平了,也看看他們的經濟工作是怎麼管的。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經驗、好的經驗,我們應當把它學回來。5月2日,國務院副總理穀牧帶領代表團乘專機離開北京前往法國。代表團陣容強大、級別很高。有6位省部級幹部:水利電力部部長錢正英,國家建委副主任彭敏,農林部副部長張根生,北京市革委會副主任葉林,廣東省革委會副主任王全國,山東省革委會副主任楊波,還有有關方麵負責人王維澄、李浩、徐維勤、安東、遊吉壽、楊南生等。

從5月2日到6月6日,代表團先後訪問了法國、瑞士、比利時、丹麥、西德5國15個城市,會見有關政界人士和企業家,參觀工廠、農場、城市設施、港口碼頭、市場、學校、科研單位和居民區,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信息。

代表團參觀的項目以工業交通為主。從電力、冶金、機械,到公路、機場、港口等,所有先進的工藝和設施,都引起了代表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參觀了機械化程度高、船舶在碼頭停留的時間短的法國馬賽附近的福斯新港、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丹麥的哥本哈根港和埃斯堡港、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不來梅港。參觀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比利時、丹麥的火力發電站,瑞士、法國的水電站,法國、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和比利時的核電站。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下奧森坑口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70萬千瓦,是歐洲最大的火力發電站。它燒的褐煤由四五公裏外的一個露天褐煤礦用皮帶運輸機運來,這樣可以減少煤炭的長途運輸。瑞士對水力資源的利用非常充分。發源於阿爾卑斯山的阿爾河全長僅300公裏,從上遊到下遊布滿了電站。在阿爾河短短30多公裏的上遊地段和附近的支流上,通過築壩、鑿隧洞,共修建了8座電站,總裝機容量近60萬千瓦。這條河流的流量不大,但通過合理調節,使水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在法國,參觀了比熱伊核電站。法國在原子能發電技術方麵發展較快。除了當時世界各國大量采用的壓水反應堆外,法國當時還建成更為先進的快中子增殖反應堆。

在參觀中,代表團對西歐工廠、企業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於自動控製、生產調度、產品質量檢查、輔助設計等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國巴黎附近的夏爾·戴高樂機場,用電子計算機調度飛機起降。在德意誌聯邦共和國不來梅港的集裝箱碼頭,集裝箱的運入、貯存和運出情況,全部通過電子計算機來反映。魯爾區一座年產5000萬噸的露天煤礦,職工隻有2000人。我國阜新露天煤礦年產5000萬噸煤,大約是16萬人,相差80倍。瑞士阿爾河下遊的班維爾低水頭發電站,裝機容量為25000千瓦,完全由電子計算機控製,假日無人值班。全電站隻有12名職工,負責設備檢查和維修等工作。我國江西江口水電站裝機容量也是25000千瓦,職工298人,相差24倍。在比利時,還參觀了一個高度自動化的煉鋅廠,其化學反應過程全部由電子計算機控製。

在農業方麵,代表團注意到西歐這幾個國家農業生產率很高,對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者的技術培訓十分重視。法國農業部認為,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重要的一環是必須重視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和培訓農業人員,提高農莊的管理水平和使用農業機械的技術水平。瑞士規定,隻有經過一定勞動和考核及格的農業學校畢業生才能取得獨立經營農莊的資格。丹麥農業勞動生產率最高,現有耕地4300萬畝,農業勞動人口隻有13萬人,占全國總勞動力的百分之六到七。生產的糧食、牛奶、豬肉、牛肉,可供3個丹麥全國人口的需要。他們建立了全國性的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生產單位的聯絡網。農業科研單位聘請的農業顧問,經常為農民提供如何改進農業生產的意見。農業科研成果也通過這個聯絡網加以推廣。

代表團回國後10天,完成了考察報告《訪問歐洲五國的情況報告》,報黨中央、國務院。

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聽取穀牧等人訪問歐洲五國情況彙報。大家邊聽邊議,精神振奮,氣氛活躍。這次政治局會議,從下午3點持續到次日淩晨1點,開了10個小時。穀牧著重講了3點:1.二戰後西歐發達國家的經濟確有很大發展,尤其是科技日新月異,我們已經落後很多,它們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管理方麵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2.它們的資金、商品、技術要找市場,都看好與中國發展關係;3.國際經濟運作中有許多通行的辦法,包括補償貿易、生產合作、吸收國外投資等,我們可以研究采用。穀牧在提交的考察報告中說: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資本過剩,剩餘資金急於尋找出路,建議立即與西歐幾個國家進行正式談判,爭取簽訂長期貿易協定,把口頭協定的東西盡快落實下來。

政治局聽取穀牧彙報後,華國鋒、葉劍英、聶榮臻、李先念都表示,看了那麼多國家,拿鏡子照自己,經濟上確實落後了,但改變落後麵貌的自信心也更強了。根據現實的國際鬥爭格局,要積極利用西歐的技術、資金,結合本國的有利條件,加快發展,實現四個現代化。華國鋒說:原來認為23年很快就過去了,一考察,日本搞現代化隻有13年,德國、丹麥也是十幾年。今年我們起步是3000萬噸鋼,日本起步時隻有2200萬噸鋼。我們可以趕上去。又說:現在法國已提出20多億美元供我們使用,實際上還可以多,50億也可以;聯邦德國提出200億;日本更積極。談判時間過長不行,要早點把項目定下來,把大單子開出來,然後一批一批地去搞。他要求出國考察的人共同研究,提出幾條,在國務院務虛會上講一講,既務虛又務實,統一思想。7月就務起來,一麵議,一麵定了就辦,看準了就幹。他設想用180億美元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還提出,引進要加快,思想要解放一點,步子還可再大些。既要積極,又要考慮國內可能性。華國鋒還提出,這麼大的引進計劃,必須考慮外彙收入。除了擴大出口增加外彙以外,還要增加非貿易外彙收入。

這次會議還確定兩件事。一是確定向法國進口90萬千瓦的核電站設備,一是加快開發兩淮、徐州、兗州、唐山等地的煤礦,把兗州經臨沂到連雲港的鐵路修起來。

鄧小平沒有參加這次會議。會後,單獨聽了穀牧的彙報。鄧小平聽後指示:引進這件事要做,下決心向國外借點錢搞建設,要盡快抓緊時間。在這之前,6月22日,鄧小平同餘秋裏、穀牧、康世恩、方毅談話時說:“同國外做生意,搞買賣,搞大一點,什麼150億,搞它500億。利用資本主義危機,形勢不能錯過,膽子大一點。不要老是議論,看準了就幹。搞它幾百個項目,從煤炭、有色、石油、電站、火車一直到飼料加工廠,不要把寶貴時間耽誤掉。”

此後,鄧小平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1978年9月16日,鄧小平在聽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彙報時,特別談道:我們現在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好多條件,毛澤東同誌在世的時候沒有,現在有了。……比如毛澤東同誌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想擴大中外經濟技術交流,包括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貿易關係,甚至引進外資、合資經營等等。但那時候沒有條件,人家封鎖我們。……毛澤東同誌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給我們開辟了道路。我們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和經濟文化往來。經過幾年的努力,有了今天這樣的、比過去好得多的國際條件,使我們能夠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吸收他們的資金。……

世界天天發生變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我們關起門來不行,不動腦筋永遠陷於落後不行。

(四)鄧小平訪問日本和泰、馬、新

1978年這一年,先後有13位院副總理和副委員長以上的領導人,共21次訪問了51個國家。鄧小平在這一年先後4次出訪,訪問了緬甸、尼泊爾、朝鮮、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7個國家。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鄧小平訪問日本。11月5日至14日,又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訪問。世界現代科技的發達和各國利用外資帶來的經濟迅速發展的狀況,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0月25日,鄧小平在宴會上對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和日本經濟協會會長提出的“中國最好舉辦中外合資企業”的建議給予肯定。鄧小平在日本經濟界舉行的午餐會上祝酒時說:中國人民決心在本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我們的任務是艱巨的。我們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時我們也要學習外國的一切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在經濟、技術領域裏存在著廣泛的交流和合作的餘地。下午,東京出席記者招待會,在回答中日關係問題時指出:中日雙方在經濟方麵合作的餘地很大。我們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很多,也會借助於日本的科學技術甚至資金。我們之間已經簽訂了一個長期貿易協議,但隻有這一個還不夠,那是200億美元,還要加一倍至兩倍。10月26日下午,鄧小平乘新幹線“光-81號”超特快列車離開東京前往京都訪問。列車以每小時210公裏的速度運行。在列車上一批日本記者要他談對新幹線的觀感。鄧小平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

從新、馬、泰訪問回來後,鄧小平對新加坡利用外資帶動經濟迅速發展印象很深。後來,他在一次講話中說: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們利用外資的一些情況。外國人在新加坡設廠,新加坡得到幾個好處:一個是外資企業利潤的百分之二十五要用來交稅,這一部分國家得了;一個是勞務收入,工人得了;還有一個是帶動了它的服務行業,這都是收入。我們要下這麼個決心,權衡利弊、算清賬,略微吃點虧也幹,總歸是在中國形成了生產能力,還會帶動我們一些企業。我認為,現在研究財經問題,有一個立足點要放在充分利用、善於利用外資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1977年、1978年,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麵突破了許多禁區,其中最重大的突破是從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發展到引進外資,進入國際市場。

四、農村改革先行

在對外開放邁出新的步伐的同時,廣大農村改革的潮流也開始湧動。首先是推行以大包幹、包產到戶為主要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製,此後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

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由第一書記萬裏主持通過並下發了《關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簡稱“省委六條”。其主要內容是: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落實按勞分配製度;減輕生產隊和社員負擔;允許和鼓勵社員經營自留地和正當的家庭副業;搞好農村經營管理,允許生產隊根據不同農活建立不同的生產責任製,可以組織作業組,隻需個別人完成的農活,也可以責任到人;隊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

1978年2月3日,《人民日報》加編者按在頭版發表報道《一份省委文件的誕生》,詳細介紹了安徽“省委六條”的主要內容、誕生經過以及得到廣大群眾歡迎的情況。報道在全國產生很大反響,對各地進行農村改革和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發生了促進作用。

2月3日這一天,鄧小平在成都準備前往尼泊爾訪問,看到了《人民日報》的這篇報道,遂與前來送行的中共四川省委負責人談安徽發生的事情。鄧小平說:“農業的路子要寬一些,思想要解放,隻是老概念不解決問題,要有新概念……隻要所有製不動,怕什麼!工業如此,農業如此。要多想門路,不能隻在老概念中打圈子。”在鄧小平的鼓勵和支持下,四川省委也製定了《關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幾個主要問題的規定》(簡稱“四川十二條”)。貫徹“四川十二條”,耕作製度由三熟製回到兩熟製,農業生產得到恢複和發展。

從安徽開始點燃的中國農村改革的希望之火,逐漸向四川,向甘肅,向全國蔓延。而安徽省的廣大農民群眾,從實際出發,不斷調整農村政策和改革農村體製,一步一步地探索新的更加適合安徽農村實際的辦法。

1978年10月初,肥西縣官亭公社農場大隊老莊生產隊的社員,在生產隊隊長的帶動下,把全隊土地劃分到戶,每畝定產200斤,以產計工;明年收獲後超產1斤糧食獎勵3分工,節約歸自己,超支不補,種子、肥料各家自籌自用。這實際就是大膽、公開地宣布“包產到戶”。在1978年的同期,肥西縣的山南區,也有不少社隊比較早地、悄悄地把土地分給農民,搞起了包產到戶。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隊“包幹到戶”的嚐試與實踐。1978年12月的一個晚上,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隊的18個農民,開了一個“絕密會議”,做出一個大膽的舉動,產生了日後影響全中國幾億農民的壯舉——搞包幹到戶。18個農民一致表示:第一,我們分田到戶,瞞上不瞞下,不許向任何人透露;第二,上繳糧食的時候,該交國家的交國家,該是集體的留集體,剩下的歸自己,不準任何人到時候裝孬;第三,萬一走漏風聲,隊幹部為此蹲班房,全隊社員共同負責把他們的小孩撫養到18周歲。小崗人率先在中國的農村,悄悄地搞起了包幹到戶。小崗隊包幹到戶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周圍地區的農村紛紛仿效。包產到戶、包幹到戶的做法,帶來了農業生產的豐收。

由於農村開始進行改革,國家又實行了一些優惠政策,1978年農業生產獲得大豐收。糧食產量達到6095億斤,比上年增加440億斤;棉花產量達到4334萬擔,比上年增加236萬擔。

1977年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兩年,經濟領域思想解放、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是具有積極的曆史意義的。1978年工農業生產進一步恢複,國民經濟主要指標都完成或超額完成國家計劃,出現“過去十多年中從來沒有過的”好形勢,有力地說明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是成功的、必要的,在經濟這一基礎領域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了重要準備。而其間“新躍進”造成的比例失調和損失,則進一步說明必須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多次反複,才能切實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能真正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走上平穩、健康、快速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