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1978年12月13日下午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上的“主題報告”,是“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對於鄧小平這篇重要講話的形成過程,按照常規本來沒有公開談論的必要。但是,自80年代末起,就有人在海外公開談論,又是講演,又是出書,對事實真相多有歪曲,並借此自我吹擂。《百年潮》1997年第4期撰文公開披露了鄧小平的一份珍貴手稿,對了解這篇講話的形成過程很有價值;在某些方麵也廓清了有人在海外的不經之談。但文章也還有些不足,主要是:對鄧小平主持起草這篇講話的過程和提出的思想觀點有重要遺漏,對起草這篇講話的主要負責人胡喬木所起的作用完全漠視。鑒於這篇講話已經公認為鄧小平理論的經典著作,為搞清基本事實,我對這篇講話的形成過程進行了一番調查研究。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我調查研究的初步報告,企望對研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曆史和鄧小平理論有所助益。不妥、失當之處,請識者指正。
最初的醞釀和起草
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稿,在1978年10月就開始醞釀起草了。講話的主題由鄧小平確定:實行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當時正處在揭批查“四人幫”第三戰役的高潮中,重點轉移是鄧小平9月在東北視察時提出的,在當時是一個新的提法,新的戰略。
10月下旬,胡喬木在天津、上海調查研究,接到通知,要他29日回北京,說鄧小平訪日歸來後要同他談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稿的起草問題。胡喬木回京後,到鄧小平那裏談了一次,就接手帶領人搞講話稿。鄧小平11月5日要啟程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訪問,預定10天。要在鄧小平出訪之前完成起草工作,時間很為緊迫。鄧小平表示,訪問回來再詳談講話稿事,胡喬木這才放心。11月8日,稿子寫成,即發鄧小平處。
鄧小平11月14日回到北京。看過稿子後,於16日把胡喬木找到家裏,談講話稿的修改意見。這次談話後,胡喬木按鄧小平的意見,經過三天修改,形成講話初稿,讓秘書抄清,發給鄧小平閱改。
從上述起草經過可見,這篇初稿並不是胡喬木的越俎代庖,而是根據鄧小平確定的主題和談話的要求起草,按照鄧小平的意見修改而成的。既是初稿,當然還需要進一步加工修改充實完善。
初稿的主要內容是結合當前實際論述重點轉移的戰略方針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初稿開宗明義,說明講話的主題:“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政治局一致決定,必須從明年一月起,及時地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並指明“這是一個帶根本性質的轉變”。
初稿從3個方麵論述重點轉移的曆史意義:1.“這是在本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保證”,而“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大革命”;2.重點轉移“就要迅速發展生產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改革不適應的生產關係,改革不適應的上層建築,使社會主義不斷得到鞏固和前進”;3.重點轉移“將大大加強黨與全國廣大群眾的聯係,提高我們黨在全國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中的威信”。
初稿進而論述了“應該怎樣實行這個轉變”。提出解放思想、平反冤案錯案、使民主製度化法律化、改革、處理好階級鬥爭問題等重大的路線、方針、政策。
初稿寫道:“第一,要解放思想。”“現在全黨要實行工作著重點的轉移,一定要把解放思想放在第一位。”提出:“全黨解放思想,開動腦筋”,“一定要放下許多包袱,同時一定要開動機器”,“提倡和實行從實際出發”,“重新學習和討論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理論和實踐結合,這樣一些根本觀點,恢複和發揚毛主席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第二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著重講了3點:1.“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就得把林彪、‘四人幫’製造的以及一切曆史上遺留下來的冤案錯案來一個清理”。“最近時期的一係列事實證明,把林彪時期的和‘四人幫’時期的冤案錯案一起平反很有必要”,不僅如此,“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主要是一九五九年和一九五七年兩次,有些冤案錯案,也要實行有錯必糾。”2.“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要正確解決知識分子問題,這與實現四個現代化關係十分密切。”指出“現在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黨的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的曆史任務基本上是勝利完成了。”此外,還提出“農村地主富農的後代問題”,主張“應該一律取消這些人的地主富農帽子”。3.“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是無產階級的長期政策”,“一定要使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兩者是一件事)製度化、法律化,使這種製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第三是改革一係列不適應發展生產力需要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
“第四還是要處理好階級鬥爭的問題。”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階級鬥爭,既不應該誇大,也不應該縮小,誇大了會把社會主義當作資本主義來否定,縮小了會把資本主義當作社會主義來肯定,我們要嚴密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但是都還有一些空子可鑽,都還有一些人要鑽空子,這就有了產生新生資產階級分子的可能。在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交往增加以後,這種可能性一定還會增加。我們一定要經常保持清醒頭腦,隨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務必要使階級敵人的一切活動在開始出現的時候就加以消滅,不要等問題成了堆再去處理。”這一部分沿用了1977年8月十一大繼續采用的“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提法,說王、張、江、姚等是不折不扣的走資派,此外,沒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
上引初稿中的這些內容,我們無法分清哪些是在起草之前鄧小平同胡喬木談的,哪些是胡喬木的闡述發揮,但同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的言論對照來看,總的說來,是符合鄧小平的思路和觀點的。上引初稿中的不少提法以至語句在鄧小平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講話的定稿本中依然采用,也是一個很有力的證明。在海外公布胡喬木起草的這份初稿的人,竟說這份初稿“不講解放思想,不講民主,不講糾正毛澤東時代的冤假錯案”,那就不隻是出於偏見,完全是不顧事實了。
鄧小平12月2日的講話提綱和講話稿的起草
中央工作會議開始以後,形勢發生了出乎意料的好的變化。不僅工作重點轉移的問題意見比較一致,沒有什麼阻力,而且“天安門事件”已經平反,重大曆史遺留問題的解決也較順利,11月25日華國鋒代表政治局在全體會議上宣布了這些決定。鄧小平敏銳地覺察到,原來準備著重講的重點轉移問題不需要特別加以強調了,解放思想等問題原來的講法顯得不夠,可以進一步結合現實存在的問題講得更加深透;同時,在曆史轉折關頭,許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突現出來,需要黨的領導人抓住機遇,及時提出,進行分析,作出回答,指明方向。
在這樣的情況下,鄧小平決定,他的講話稿要重起爐灶。
1978年12月2日,鄧小平為起草講話稿約見胡喬木。胡喬木當時正忙於修改要提交十一屆三中全會討論的加快農業發展和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的文件,就邀於光遠一同前往,以便了解意圖,讓於光遠先行組織人起草。
談話前,鄧小平已經寫了3頁“講話提綱”,“對會議評價”之外,列了7個問題。鄧小平按提綱談了他重新考慮過的在會上講話的內容。談話後,胡喬木即要於光遠同林澗青先組織人起草。這樣,這份珍貴的手稿,一直留存在於光遠處。於光遠夫婦1997年2月找出,並在《百年潮》1997年第4期上披露。
這份手稿是鄧小平用鉛筆寫在16開白紙上的,一共3頁,約500字。內容如下:
對會議評價
一、解放思想 開動機器
理論的重要
實踐是檢點[驗]真理的標準——爭論的必要。
實事求是 理論與實際結合 一切從實際出發
全黨全民動腦筋。
二、發揚民主,加強法製。
民主集中製的中心是民主,特別是近一時期。
民主選舉 民主管理(監督)
政治與經濟的統一 目前一時期主要反對空頭政治
權力下放
千方百計
自主權與國家計劃的矛盾 主要從價值法則供求關係(產品質量)來調節
三、向後看為的向前看
不要一刀切
解決遺留問題要快,要幹淨利落,時間不宜長
一部分照正常生活處理
不可能都滿意
要告訴黨內外,遲了不利。
毛主席
文革
安定團結十分重要
要大局為重
犯錯誤的,給機會:總結經驗,改了就好。
四、克服官僚主義 人浮於事
一批企業做出示範
多了人怎麼辦
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
擴大管理人員的權力
學會管理
選用人材
簡化手續
改革製度(規章)
黨委要善於領導 機構要很小
幹什麼
五、允許一部分先好起來
這是一個大政策
幹得好的要有物質鼓勵
國內市場的重要
六、加強責任製 搞幾定
從引進項目開始
請點專家
七、新的問題
人員考核的標準
多出人員的安置
(開辟新的行業)
大約兩天以後,按鄧小平“講話提綱”起草的稿子交到了胡喬木的手裏。這是一份手寫稿,看來是於光遠、林澗青組織起草的稿子的抄清稿,8開稿紙30頁,約12000字,上麵有3個人的筆跡。手寫稿沒有標題。它的結構,與鄧小平的“講話提綱”相一致,7個問題加上“對會議評價”,共8部分:1.對這次會議的評價(1-2頁);2.解放思想,開動機器(2-7頁);3.發揚民主和加強法製(8-13頁);4.講講向前看(14-18頁);5.克服官僚主義(19-22頁);6.要使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社員先富起來,生活先好起來(23-26頁);7.加強責任製(27-28頁);8.要研究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采取新措施(29-30頁)。在手寫稿上,胡喬木沒有作什麼修改,隻作了十幾處文字改動(見第5、8、10、12、13、14、16、19、20、21、27頁)。看得出來,是讀稿子時隨手改的。
鄧小平有沒有看過這份稿子,很難判斷。從後來的談話可見,這一稿的基本樣子他是知道的,但可以肯定,鄧小平對這一稿並不滿意,也沒有同起草的同誌“逐字逐句地邊念邊作修改”。
鄧小平12月5日的談話記錄和講話稿的起草
12月5日鄧小平又找胡喬木談話,針對起草的講話稿講他的意見。這次談話,胡喬木帶上於光遠、林澗青一起參加。胡喬木作了簡明扼要的記錄,留下了珍貴的史料。
胡喬木的記錄,記在手寫稿的最後一頁(第30頁)背麵,共21行。用圓珠筆,字很小,很草。記錄簡約,但很得要領,從中可以看出,在起草講話的過程中,鄧小平思路的發展和思想的深化。這對了解講話稿的形成過程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