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鄧小平主持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2 / 3)

7月22日,胡喬木給鄧小平寫信,彙報《曆史決議》重新起草的進度。信中寫道:“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我和鄧力群同誌已經開始重寫,希望在本月底至遲下月初能以新稿送上。”

到了8月初,拿出了一個新稿子,正式取名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又經過一個月的修改,於9月10日拿出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未定稿)》。全稿約6萬字,基本上按鄧小平的設計,分5部分,第一部分講建國31年的主要成就和曲折,第二部分講建國以來曆史發展的4個階段,第三部分講“文化大革命”發生和毛澤東犯錯誤的原因,第四部分講毛澤東的偉大曆史功績和毛澤東思想的曆史地位和偉大作用,第五部分講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基本原則。

四、在黨內四千人討論《決議(未定稿)》後鄧小平作出的明確指示

1979年9月10日,《〈決議〉(未定稿)》先發給各省、市、自治區第一書記座談會討論。此後,中央政治局決定,《決議》稿要組織全黨4000名高級幹部進行討論。胡喬木、鄧力群和起草小組日夜修改,於1980年10月11日拿出了供黨內4000人討論的稿子。全稿約5萬字,比9月10日稿壓縮了八九千字。198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組織《關於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草稿)》討論的通知。隨通知發了《關於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一九八○年十月供黨內高級幹部討論)》。

這次討論開始時預定參加的人數是4000人,故稱為四千人大討論,實際參加的人數比原定的要多。四千人討論從1980年10月中旬開始,持續了一個月多,到11月下旬結束。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大討論,是黨內民主的大發揚,也是對建國以來曆史進行的一次深入、具體的研究。

關於毛澤東同誌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問題,仍然是討論的熱點。4000多人討論中有許多好的意見,但也有不少比較片麵的甚至貶低、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言論。

鄧小平看了四千人討論的簡報,於10月25日找胡喬木、鄧力群談話。針對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存在的思想混亂,鄧小平著重講了關於對毛澤東功過的評價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他堅定地表示: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同誌的功過,肯定並且繼續堅持毛澤東思想,在這個問題上不能讓步。“如果不寫或寫不好這個部分,整個決議都不如不做”。

鄧小平說:“關於毛澤東同誌功過的評價和毛澤東思想,寫不寫,怎麼寫,的確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找中央警衛局的同誌談了一下,他們說,把我前些日子和意大利記者法拉奇的談話向戰士們宣讀了,還組織了討論,幹部、戰士都覺得這樣講好,能接受。不提毛澤東思想,對毛澤東同誌的功過評價不恰當,老工人通不過,土改時候的貧下中農通不過,同他們相聯係的一大批幹部也通不過。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曆史”。“沒有中國共產黨,不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不建立社會主義製度,今天我們的國家還會是舊中國的樣子。我們能夠取得現在這樣的成就,都是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毛澤東同誌的領導分不開的。”

“對毛澤東同誌的評價,對毛澤東思想的闡述,不是僅僅涉及毛澤東同誌個人的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曆史是分不開的。要看到這個全局。這是我們從決議起草工作開始的時候就反複強調的。決議稿中闡述毛澤東思想的這一部分不能不要。這不隻是個理論問題,尤其是個政治問題,是國際國內的很大的政治問題。如果不寫或寫不好這個部分,整個決議都不如不做。”

“我們現在講撥亂反正,就是撥林彪、‘四人幫’破壞之亂,批評毛澤東同誌晚年的錯誤,回到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道上來。總之,不把毛澤東思想,即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應該作為我們今後工作指南的東西,寫到決議裏去,我們過去和今後進行的革命、建設的分量,它的曆史意義,都要削弱。不寫或不堅持毛澤東思想,我們要犯曆史性的大錯誤。”

鄧小平還講了怎樣正確對待毛澤東的錯誤的問題。他說:“對於錯誤,包括毛澤東同誌的錯誤,一定要毫不含糊地進行批評,但是一定要實事求是,分析各種不同的情況,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個人的品質上。毛澤東同誌不是孤立的個人,他直到去世,一直是我們黨的領袖。對於毛澤東同誌的錯誤,不能寫過頭。寫過頭,給毛澤東同誌抹黑,也就是給我們黨、我們國家抹黑。這是違背曆史事實的。”

鄧小平的這一篇談話,在當時爭議最多、分歧最大的問題上,也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上,表明了黨中央堅定的、毫不妥協的態度。這是決議做得成功的關鍵。

四千人大討論的另一個熱點,是要求把粉碎“四人幫”以後4年這一段寫到《曆史決議》中去。

中央黨政軍機關在討論中有300多位同誌、3個組的全體同誌和4個組的大多數同誌主張,一定要對粉碎“四人幫”後的4年進行認真、全麵、科學的總結,並寫入《決議》中去。這樣做,有著最重要、最直接、最現實的意義,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命運和前途。

參加討論的同誌都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曆史轉折。經過全黨的共同努力,前兩年的錯誤已經和正在被糾正,黨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有的同誌說,三中全會是黨在新的曆史時期的“八七會議”和“遵義會議”。對它的曆史地位應該給予肯定。

鄧小平在10月25日同胡喬木、鄧力群談話時明確表態:“很多組要求把粉碎‘四人幫’以後這段補寫上去。看來,這段勢必要寫。”

五、陳雲意見在《決議》開頭加寫黨在建國前28年曆史同鄧小平不謀而合

經過四千人討論後,中央政治局認為,現在通過這一決議的時機已經成熟,不宜再行延遲。為此,1980年12月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以下決定:對《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草稿)》,參照討論中提出的意見進行修改;在政治局討論並原則通過後,在黨內一定範圍內再討論一次,再次修改後提請十一屆六中全會討論通過。

按照中央政治局的決定,起草小組加緊工作,在1981年2月上中旬又搞出一稿,送中央常委審閱。

有的中央領導同誌看後,認為這種思路不行,提出改寫《曆史決議》的新方案,題目擬改為《關於建國以來的黨的若幹曆史問題和曆史經驗的決議》。胡喬木認為,曆史決議既要總結經驗教訓,又要對曆史事件的是非作出判斷,按新方案,可能會寫成總結經驗的報告或宣傳鼓動的文章。

鄧小平在得知這種不同看法後,3月7日找鄧力群談話,鄧小平明確表示:“第二個方案不考慮了。”

3月9日,鄧小平又同鄧力群等談話。針對1981年2月決議修改稿中關於建國以來曆史發展4個階段這些部分存在的問題,指出:總的講,決議稿對缺點錯誤講得多,成績講得少,鼓舞人們提高信心、提高勇氣的力量不夠。問題最大的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部分。現在稿子的調門不符合原先設想的方針。看完後,給人的印象是錯誤都是老人家一個人的,別人都對。曆史不是這樣的。這不符合實際。那時的錯誤,大家都有責任,主要是因為當時我們沒有經驗。

鄧小平還指出:中心是對老人家的評價問題,是毛澤東思想的曆史地位問題。錯誤講過分了,對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不恰當,國內人民不能接受,國際上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接受。

3月18日,鄧小平再次約鄧力群、吳冷西談話,他說:決議稿的輪廓可以定下來了。對粉碎“四人幫”以前27年,他又作了簡要的評論:建國頭七年的成績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我們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這是毛澤東同誌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應當肯定,總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發展的。這中間有過曲折,犯過錯誤,但成績是主要的。他也說到,“左”的思想的發展,以至於導致“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決議稿中關於“文化大革命”這一部分,鄧小平比較滿意,說:關於“文化大革命”這一部分,要寫得概括。“文化大革命”是嚴重的、全局性的錯誤。它的後果極其嚴重,直到現在還在發生影響。但是,這十年中間,也還有健康的方麵。

談話間,鄧力群轉述胡耀邦的意見,主張決議稿寫出來以後,多聽聽老幹部的意見,包括黃克誠、李維漢等同誌的意見。鄧小平說:“這很對,我讚成。”

3月24日,鄧小平去看望陳雲,與陳雲交換了意見。26日,他對鄧力群說:前天我去看陳雲同誌。陳雲同誌對修改決議稿又提了兩條意見。一是專門加一篇話,講講解放前黨的曆史,寫黨的60年。60年一寫,毛澤東同誌的功績、貢獻就會概括得更全麵,確立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也就有了全麵的根據。這個意見很好,請轉告起草小組。二是建議中央提倡學習,主要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重點是學習毛澤東同誌的哲學著作。陳雲同誌說,他學習毛澤東同誌的哲學著作,受益很大。曆史決議中關於毛澤東同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要寫得更豐富,更充實。結束語中也要加上提倡學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