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加寫建國前28年曆史的意見,同鄧小平最初對曆史決議的設計不謀而合。鄧小平在1980年4月1日同中央負責同誌的談話中就說:“整個設計,可不可以考慮,先有個前言,回顧一下建國以前新民主主義這一段,話不要太多。然後,建國以來十七年一段,‘文化大革命’一段,毛澤東思想一段,最後有個結語。”這樣,決議稿又加上了一個部分——“前言”,以“中國共產黨自從1921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戰鬥曆程。為了總結黨在建國以來32年的經驗,有必要極簡略地回顧一下建國以前28年黨和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進行的革命鬥爭”開頭,寫了4大段2000字。
1981年3月30日上午,胡耀邦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會議初步決定: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在6月上旬召開;六中全會通過的曆史問題決議,先在黨內討論10天左右,“七一”公開發表;要按照這個日程,抓緊把準備工作做好;請喬木同誌集中精力修改曆史問題決議,爭取4月中旬修改出來,4月下旬提請政治局討論;現在這個3.6萬字的稿子,先發政治局、書記處同誌和一些老同誌,在40人左右的範圍內看看,請起草小組派幾個聯絡員聽取他們的意見;現在的報刊宣傳就要向曆史決議闡述的觀點靠近。
六、在《決議》稿再次經過黨內40多人討論後鄧小平發表的談話
黨內40多人的討論,從1981年3月31日開始進行。4月7日,鄧小平找胡喬木、鄧力群談話。他說:“討論中間有許多好的意見,要接受。也有些意見不能接受,比如,說八屆十二中全會、九大是非法的,說‘文化大革命’中黨不存在了,不能這樣說”。他還針對一些人認為“文化大革命”期間外交、經濟等方麵沒有做什麼工作,沒有什麼成績,指出:“‘文化大革命’期間,外事工作取得很大成績。盡管國內動亂,但是中國作為大國的地位,是受到國際上的承認的。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提高。”他列舉基辛格訪華、恢複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尼克鬆訪華發表上海公報、恢複中日邦交以及自己出席聯大六屆特別會議等事實加以證明。
經40多人討論後,起草小組於5月15日作了修改,中央政治局常委進行討論,第二天提交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
1981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開幕。鄧小平作了重要講話,胡喬木對《決議》稿作了說明。
鄧小平對《決議》稿一年多來的起草和修改情況作了評價,稱起草小組的同誌“下了苦功夫”。他說:“這個檔是在4000人討論和最近40多位同誌討論的基礎上修改的,好多好的意見這裏麵吸收了。比如陳雲同誌提出,前麵要加建國以前的28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見,現在前言有了。還有其它許多重要意見,大家一看就曉得哪些是根據大家提的意見修改的”。“這個稿子是根據一開始就提出的三項基本要求寫的。現在的稿子,是合乎三項基本要求的”。“要說有缺點,就是長了一點”。
鄧小平還說,當然,對於黨內討論中提出的有些意見,《決議》稿沒有接受。他列舉了10條,如:認為毛澤東同誌從建國以來就離開了馬列主義;1957年以來就存在著一條貫徹始終的“左”傾路線;“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成績不是主要的,錯誤是主要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反革命,不同意是內亂的提法;認為八屆十二中全會和九大是非法的;等等。明確表示這些提法或論點沒有接受,對有的意見表示“這個說法不好。”針對這些不恰當的以至錯誤的意見,鄧小平又一次強調指出:“總之,中心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毛澤東同誌的功績是第一位,還是錯誤是第一位?第二,我們三十二年,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成績是主要的,還是錯誤是主要的?是漆黑一團,還是光明是主要的?還有第三個問題,就是這些錯誤是毛澤東同誌一個人的,還是別人也有點份?這個決議稿中多處提到我們黨中央要承擔責任,別的同誌要承擔責任,恐怕這比較合乎實際。第四,毛澤東同誌犯了錯誤,這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犯錯誤,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犯錯誤。”
鄧小平還針對不急於搞這個決議的看法,強調了作曆史決議的緊迫性。他說:“這個決議,過去也有同誌提出,是不是不急於搞?不行,都在等。從國內來說,黨內黨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個東西來,重大的問題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國際上也在等。人們看中國,懷疑我們安定團結的局麵,其中也包括這個檔拿得出來拿不出來,早拿出來晚拿出來。所以,不能再晚了,晚了不利。”
鄧小平在講話中強調了搞《曆史決議》的領導方法:“現在的方法,就是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七十幾個人,花點時間,花點精力,把稿子推敲得更細致一些,改得更好一些,把它定下來;定了以後,提到六中全會。設想就在黨的六十周年發表。紀念黨的六十周年,不需要另外做什麼更多的文章了。”
七、鄧小平對《曆史決議》作出的總的評價
1981年6月13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原則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草案)》,並決定提交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這時,原來第一部分的標題“前言”,改為“建國以前28年曆史的回顧”。
從6月15日起,十一屆六中全會預備會議開始分組討論決議草案。
在十一屆六中全會預備會審議決議稿的同時,還征求了參加過1980年四千人討論的中央黨政軍機關近1000人的意見和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的意見。
中央委員們在討論中,對決議稿又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見,其中包括對一些重要問題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經過7天分組討論,到第8天,6月22日下午,中央常委召開各組召集人碰頭會,著重討論怎樣根據預備會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對決議稿進行修改。會上,鄧力群彙報了根據大家意見進行修改的情況,各組召集人提了補充修改意見。幾位常委都講了話。鄧小平說:“又聽了好多新的意見。沒有時間了,這個稿子要定下來了,有些問題可以不放到這個檔來解決。”
“總的說來,這個決議是個好決議,現在這個稿子是個好稿子。我們原來設想,這個決議要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實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評價‘文化大革命’,評價毛澤東同誌的功過是非,使這個決議起到像一九四五年那次曆史決議所起的作用,就是總結經驗,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我想,現在這個稿子能夠實現這樣的要求。”
鄧小平認為,經過上上下下反複征求意見,廣泛發揚民主,這個決議“我看是相當認真、嚴肅,也相當仔細了”。他還說:“核心問題是對毛澤東同誌的評價,稿子的分寸是掌握得好的。”
鄧小平還就討論中提出的一些問題作了解釋。
召集人碰頭會開得生動活潑。最後,大家同意委托常委會的同誌定稿。
會後,胡喬木、鄧力群等還是按大家的意見,對決議稿進行精心修改。到6月26日,修改好了準備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正式討論通過的稿子,首先送給常委諸同誌審閱。這個稿子采納、吸收了預備會上提出的意見,與提供給預備會討論的稿子相比,篇幅約增加了3000多字;所作的增補和修改,使決議的內容更加充實、全麵,表述更加準確、恰當。
陳雲看了這份決議草案後,委托秘書告訴胡喬木:改得很好,氣勢很壯。
葉劍英高齡有病,親自向中央常委和全體到會同誌寫信,信中寫道:“在小平同誌的親自主持下和參加寫作的同誌辛勤努力下寫出了‘決議’修改稿,又經過同誌們認真細致的討論修改,最後形成了‘決議’。雖然由於我長期在病中,未能詳盡地研究,但我是同意和擁護中央所做的這一決定的。‘決議’中確立毛澤東同誌以及毛澤東思想的曆史地位,這對於我們黨的千秋大業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1981年6月27日到29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
在6月27日全體會議上,《曆史決議》草案經討論獲得一致通過。
在6月29日的閉幕會上,鄧小平最後講話。他說:“我確信,我們這次全會解決的兩個問題,解決得非常好。第一個,就是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真正是達到了我們原來的要求。這對我們統一黨內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當然,胡耀邦同誌說,統一思想還要一年的工作。但是,今後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來說,要在這個統一的口徑下來講話。思想不通,組織服從。相信這個決議能夠經得住曆史考驗。”
《曆史決議》發表後,得到黨內黨外、國內國外普遍的好評。學習、貫徹決議精神以後,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統一思想,增強團結,放下包袱,輕裝前進,一心一意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
一年多以後,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而正是《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作出了對中國共產黨60年曆史經驗的總結。
鄧小平在十二大閉幕後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我們打開了一條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新路。”而正是《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在黨的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的曆史任務,繼往開來,為打開這條新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