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創造力的基礎(1 / 3)

想象是創造力的基礎

1.想象的魔力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世界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感知當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或回憶起過去曾經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而且,在外界刺激的影響下,還能在頭腦中產生那些從來沒有直接感知過的,甚至是現實生活中尚未存在的或者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人的想象力空間可以大到無限。例如,我們沒去過月球,但是根據對地球上的山、河、湖泊的感知和宇航員的描述,可以在頭腦中產生關於月球表麵的具體形象。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井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世界上凡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都是想象的結晶。沒有想象,人類就沒有預見就沒有發明創造,藝術創作。人們在實踐生活中,會不斷遇到新問題,產生新的需要,而想象是解決這些問題和需要的非常必要的條件。總之,人的一切實踐都是離不開想象的。

想象力對於一個傑出的人才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想象力應用到實際中去的多少,也是評價一個人能力高低的一相重要標誌。科學家指出,人的大腦具有四個功能區:感受區、貯存區、判斷區和想象區。大部分人隻是較多地動用了前麵三個區域,想象區的運用率尚不足15%,還有大片的可開發的處女地,大量的潛能有待開發。所以,開發孩子的想象力,大有潛力,訓練孩子的想象力也大有可為。

創造想象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不依賴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它比再造想象更高級、更複雜而且更困難,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在孩子再造想象發展的同時,創造想象也在發展。培養得法,孩子的創造想象在五、六歲時會非常發達,會科學地描繪未來,如有的小孩子會畫機器人種田。

2.想象的內容由零碎逐漸向完整發展。

孩子的想象力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展起來。起初,他們用以想象的形象。基本上是日常生活周圍這一個他可感知的小世界,數目很少,而且形象比較零碎,不完整,不連貫。到了五、六歲時,孩子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能從他受局限的日常生活中突破出去,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內容逐漸變得豐富、完整和係統,從原型發散出來的數量和種類增加,能夠從不同中找出非常規律性的相似來。

3.孩子的想象與現實的界限不清楚。

他們有時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現實的事物清楚地區分來,因而會把童話故事當成真的,也會把自己臆想的事情,渴望的內容當成真的,並以肯定的形式加以敘述。例如,孩子常常說自己沒有見過的東西,如“我看到了什麼……怎樣怎樣……。”他們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中,有時分不清哪裏是現實哪裏是虛幻的想象。有時候他們玩起遊戲來是那麼認真,那麼忘乎所以,他們正沉浸在他們的想象之中,以這種想象過程為滿足。

4.為孩子積累想象的“資本”。

(1)多接觸大自然,多接觸生活。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引發孩子無窮的遐想:藍天中朵朵白雲像成群的牛羊,綠茵茵的草地好似墨綠色的地毯……父母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有意識地引導他去觀察,去想象,這些事物就會在孩子頭腦中變成無數美好而奇異的童話。讓孩子多接觸生活的方方麵麵,而不是整天關在一個小房間,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想象的天地會更廣闊。

(2)激發孩子寶貴的好奇心。小孩子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總是瞪大眼睛懷著一種要發現世界奧秘的願望,去觀察,去想象,去發問。實踐證明,好奇心強的孩子一般創造性也較強。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在孩提的時候都有極強的好奇心。一位科學家曾說:“好奇心是創造精神的源泉,是想象和智慧的推動力”。一定要特別珍視孩子的好奇心,並設法進一步激發這種好奇心,使孩子的想象始終處於活躍狀態。

(3)鼓勵孩子敢想,多想。實驗表明:一個唯唯諾諾,頭腦呆板,不敢想,不敢幹,隻會機械模仿,隻會在一定的框框內思想和行動的孩子是很難有所創造、有所作為的。隻有那些敢想,多想,敢別出心裁,敢與人不同的孩子,長大後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因此父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要勵孩子發揮想象,解決問題,並且當孩子的想象表現出新穎性、獨創性時要大大予以表揚。假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讓孩子盡量多想一些解決辦法。比如,玩具飛機掛在樹上了,怎麼辦?找一根竹竿就夠,用小石頭或小木棒扔上去衝,用力搖動樹木等都是辦法,看看孩子能想出幾種辦法。

(4)通過遊戲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孩子通過遊戲對現實生活進行創造性的反映。在遊戲活動中,特別是角色遊戲和造型遊戲,隨著扮演角色和遊戲情節的發展變化,兒童的想象異常活躍,遊戲的內容越豐富,想象就越活躍。父母和老師應該積極組織、引導兒童參加遊戲活動,在遊戲中鍛煉孩子的想象力。

(5)提供鍛煉想象力的條件。發展想象力的機會和條件都很多,隻要父母注意利用,就能使孩子得到鍛煉。例如常常講一些謎語給孩子猜,猜的過程,就是孩子展開想象的過程,謎語給孩子創造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玩積木時父母可以隻示範搭個小房子,而後讓孩子搭成各式各樣的小房子;在給孩子講故事時,當講到關鍵緊張之處時,突然停止,讓孩子去想象故事將如何發展。歌德的母親就是運用這一讓孩子續講故事的方法的高手,培養出了一個偉大的詩人、劇作家、思想家。

(6)培養孩子有目的地想象。想象不能停留在胡思亂想的階段上,方向和目標是相當重要的,目標不對,方向搞錯,想象越是活躍,就會迷失得越厲害,甚至南轅北轍,謬之千裏。

訓練孩子想象的目的性,可以用地製宜靈活機動地隨時進行。這樣訓練的孩子不但敢想,而且會想,想得有根有據,又發展了他的抽象邏輯推理能力。

(7)訓練孩子表達想象的技巧。光是想象是不夠的,也不能提高很多整體的智力水平。要求孩子把想象的東西表達出來,不但能訓練孩子想象的清晰、明確度,而且能鍛煉出其他的許多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繪畫能力。例如,孩子想象出一種會飛的汽車,可讓他用口述或畫畫來表達這種汽車的模樣。想象力豐富加上善於表達,等於如虎添翼,優秀的父母就會引導孩子往這方麵發展。

最後,我想提醒年輕的父母們重視用美術活動來培養孩子的想象力,美術又是一項綜合能力的訓練,一舉多得。應該為孩子準備一些畫筆、粘泥、彩色紙或小積木,讓他們去畫、去捏、去折疊,表達出各種不同的形象。例如讓孩子畫意願圖,讓孩子自己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把自己即時的內心意願用畫表達出來。可以讓他畫添物圖。父母畫一幅未完成的畫,讓孩子想象並添加其餘物體教孩子泥塑、折紙等,各式各樣的技能都可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動手能力,即健身又健腦。

2.思維的魔力

大家一定不會忘記這樣著名的一句廣告詞“人類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算”它不僅僅是一句廣告詞,同時還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假如人沒有思維力,那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無法想象。

思維是在感覺、知覺、記憶等過程的基礎上產生,又遠遠超過這些過程,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特點,是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它可以認識過去,也可以預測未來,是一種更為複雜的高級的認識活動。在心理學上,思維是指人腦對周圍事物的概括性的間接性的反映。這種概括性的,間接性反應是一種非常高級複雜的反應過程。隻有人腦才會有這種機能。概括的反映,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經過多次感知後,發現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和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係;所謂間接的反映,就是在根據反映的基礎上,根據對事物共同本質屬性和規律性聯係的認識,間接地理解和把握那些沒有感知過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即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有人認為一個人智商高,那他的思維能力一定強。其實這是錯誤的經驗概括,智商高並不能與思維能力強,會思考劃等號。多年來致力於對思考技術研究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迪·博諾先生曾指出:一個人很聰明或智商很高,隻是說明他有創造的潛力,但並不說明他很會思考。智力和思考的關係就好比一輛汽車同司機駕駛技術的關係,你可能有一輛很好的汽車,但是如果駕駛技術不好,同樣不能把車開好開快。相反,你盡管開的是一輛舊車,然而駕駛技術高超,照樣能把車開好。因此,即使在智商測驗中分數很高的孩子也不能保證他善於思考。無論哪一個孩子,都不能忽視思維訓練,培養他優秀的思維方式。

我們必須謹記:依樣畫葫蘆的思考不會激發創造的火花。有些同學學習成績很好但高分低能現象普遍,他們缺乏優秀的思維方法,也就是思維能力不夠強。老師、父母能否把思考教給孩子呢?孩子能不能學會思考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仍是迪·博諾先生說:“思考可以直接當作技能、技巧來教授”。

在幫助孩子進行思維訓練時,首先要破除對思維的神秘感,思維訓練是有規律可循的;其次對思維的訓練宜早不宜遲,孩提時期是訓練思維的最佳時期。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上,孩子的各種智力因素都呈上升趨勢,缺少固有的思維定勢、經驗偏見,是一張白紙,可以描繪最美的圖案,容易吸納新事物。另外,從腦生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年紀小,機械記憶能力較強,隨著年齡的增長,分析綜合能力將要增加,而機械記憶能力將自然衰退一些。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理解記憶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補充機械記憶的衰退,就勢必造成智力的重大缺陷。因此,孩子的思維訓練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