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創造力的基礎(2 / 3)

(1)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

①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抽象思維逐步發展直至占據主體地位。在幼兒期,孩子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他必須借助具體的物體和動作來進行有限的思考,這種具體形象思維的範圍對於人巨大的大腦潛能來說太狹窄了,還隻是思維的原始水平狀態。這個時候,多給孩子具體形象刺激,能促進這種形象思維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具體形象刺激量的積累,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逐漸發生質的變化。到孩子四五歲時,思維的獨立性開始表現出來,可以逐漸擺脫物體和動作的支持,而主要依靠事物的表麵形象進行思維。例如,幼兒在進行簡單的數學計算時表麵上看他能算出3+4=7,但實際上他並非對抽象的數字進行了分析綜合,而是依靠頭腦中再現的實物表象或數自己的手指頭等具體形象才能算出來,這樣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這個時候的教育要多用具體形象教育法把抽象、概括的東西具體化。

到了6歲,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發展,思維終於“站起來了”,可以進行創造性思考,進入思維的高級領域了。

②概念在孩子腦中增多,概括能力在生長。概念是人腦對事物本質特征的反映。它是以詞和詞組為標誌。孩子掌握概念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通過自己的知識經驗逐步掌握的,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例如6歲的孩子,已能按物體的外部形狀、表麵現象進行概括,能把蘋果、梨、香蕉、桃、杏等統稱為水果,而5歲以前的小孩是很難這樣概括出來的。

會概括,隨之而來的是判斷推理能力的發展。調查發現,5歲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如問他們:皮球為什麼會從斜麵上滾下來,他們一般隻會答:“皮球沒腳,站不住。”6歲後,他才能用概念推理來回答:“皮球是圓的,它會滾。”這是孩子一般的身心發展規律,我們做父母的隻要在孩子處在何種年齡階段施以適合他智力發展水平的訓練就可以了,不要一味超前,拔苗助長。

③思維力培養的法寶

我將從兒童思維過程、思維形式、思維品質三個方麵進行較詳細的論述,以使我的理論具有更多的指導性、可操作性。

(2)兒童思維過程。

兒童思維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分析和綜合階段、比較階段,抽象和概括階段。

①分析和綜合是思維過程的第一階段。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個別屬性和個別方麵的過程;綜合則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部分,各種屬性和各個方麵結合成一個整體的過程。這種分析綜合能力是在語言能力發展前提下,通過知識經驗的增加、記憶力的發展,逐漸擺脫直接觀察的束縛,開始在表象基礎上對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因此訓練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也主要借助於上述條件的發展。

對兒童的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從很早的時候就可以進行了,最好的方法是和孩子交談,在談話過程中引導兒童對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又發展他的語言能力。對於3歲前的孩子,我們可以不斷向他們提問題,如“狗有幾條腿?”“貓有耳朵嗎?”“你的頭上都有什麼?”等等,到了孩子3歲以後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訓練了。例如,指出圖畫中缺少的部分,並讓他填圖,拚圖,找錯誤的遊戲,拆毀玩具然後讓他拚好等等,都能有效地訓練孩子的分析與綜合能力。

②比較是思維過程的第二個階段。比較是在思想上確定事物之間的相同點、不同點和相互關係的過程。比較是在分析與綜合的基礎上進行的,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重要過程。通過不斷比較,我們才能區分開不同的事物。

對孩子比較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孩子的生活實踐入手。在兒童一開始認識事物的時候,引導他們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如:“兩隻狗誰大誰小?”“兩棵樹哪個高哪個低?”“兩隻碗,哪個大哪個小?”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比較的內容應從事物的單一特征的比較過渡到對多種特征的比較,由對外部明顯特征的比較過渡到內部特征的比較,由對非本質特征的比較過渡到本質特征的比較,多對孩子進行比較直觀的如圖形化較,實物分類遊戲等。

③抽象和概括是思維的第三階段。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種事物的本質屬性抽取出來並與非本質屬性分開的過程。例如,我們對蘋果、梨子、香蕉、菠蘿等東西進行比較後可以提出“水果”的特征,並把形狀、顏色等特征與這一特征區分開。概括過程是在思想上把抽取出來的事物的本質特征結合起來推廣到同一類事物中去的過程。抽象和概括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沒有抽象過程,或抽象過程出現錯誤,那就不能把握好事物的本質特征。當然,隻有抽象過程並不一定就有正確認識,還需要正確的概括。

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的發展過程包括嬰兒期的直覺概括到憑借具體形象和表現進行思維,再隨著語言的豐富發展出現的抽象概括能力的發展。

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好從直接感知事物中得來,他們的抽象概括離不開事物的具體形象,因此在嬰幼兒時期應盡量擴大他們的感知範圍,知識經驗。讓他們盡可能多看、多聽、多摸、多玩,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礎上,父母指導他們多動腦,對獲得的材料進行初步的抽象概括。

我們應經常問孩子一些這樣的問題:“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會滾動?”“什麼東西能浮起來?”可讓孩子做一些分類遊戲。

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賴概念的水平。概念通常由詞來表示,所以努力發展豐富孩子的語言,使孩子掌握科學的概念,是培養孩子這種能力的最根本途徑,我們不要舍本逐末,在日常生活中,擴展孩子的詞彙量,讓他多開口,用準確的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語言能力與抽象概括能力是孿生子,所以古希臘教育中把培養演講能力作為培養思維能力的主要手段,認為演講水平高的人往往思維水平也高。

(3)兒童思維形式的發展。

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兒童在發展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和發展這些思維形式。

①概念

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本質屬性進行反映的思維形式,是思維的最基本單位。概念和詞緊密相聯,任何概念都通過詞來表達。但它們又有區別,詞是概念的外在形式,是物質現象;概念則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反映,是心理現象。同時詞與概念不是一一對應的。一個概念可用不同的詞來表達。

兒童掌握概念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通過日常生活的經驗積累而形成概念,這種概念叫做日常概念或前科學概念。日常概念受兒童知識經驗的限製,常有錯誤和曲解,概念的內涵有時會缺少本質特征,而包括非本質特征。孩子3—6歲時發展的主要是這種前科學概念。孩子掌握概念的另一條途徑是在專門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有計劃的教學活動,使兒童熟悉有關概念的內涵,從而形成概念。這種概念叫科學概念,主要由學校教育來獲得。

②判斷和推理

判斷是由概念與概念聯係在一起,以反映不同事物之間的肯定或否定的聯係的思維方式。判斷通常是以語句的形式來表達,一個主語和一個賓語通過一個關係詞聯係起來構成一個語句,表達一定的判斷。

推理是判斷與判斷的聯係,是以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推出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它反映著事物之間一定的聯係和關係,使人達到對客觀事物的間接認識。推理分為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兩種形式。從個別事例推導出一般原理,從事實得出結論的過程是歸納推理。

進行歸納推理時,我們都是從觀察到的種種事實出發,加以概括,從而得出關於事物之間的關係的一般性結論。從一般到個別,把理論、原理運用於具體事物,反映其特性的過程是演繹推理。例如“凡是綠色植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浮萍是綠色植物,所以,浮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是相輔相成的,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麵,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種,人都難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相互聯係。

幼兒早期的判斷推理是與具體事物相聯係,不能把事物的本質特征和非本質特征正確區分開來。這個時期的兒童總是從自己的立場看待事物,不會從別人的立場或從客觀事物的邏輯性看待事物。例如,他們會認為球滾到地上是因為“它不願呆在桌子上”,以後的教育會使兒童逐漸學會按照事物的客觀聯係進行判斷和推理,去掉“自我中心”的立場。

(4)提高孩子的思維品質。

孩子的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廣闊性、思維的獨創性等內容。

①思維的敏捷性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