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創造性的人才
讓孩子成為創造性人才,必須經過悉心的培育才能完成。
1.創造性強的人的特征
(1)觀念的靈活性;(2)個人的獨立性;(3)對模糊不明事物的容忍;(4)對錯誤的容忍;(5)求知欲強,性情倔強;(6)自信心較強,好獨立行事;(7)對自己的未來有較高的抱負。
2.創造力人所皆有
“創造力是人所皆有的一種潛在的心理能力”,“創造力是教育、培養和實踐的結果”。這是世界眾多學者半個多世紀以來研究得出的共同結論。其中日本學者乾侑的研究表明:9歲以前是兒童創造力的啟蒙階段,9-22歲是培養創造力的關鍵時期。美國學者托蘭斯等的研究結論是:“從幼兒期到小學三年級兒童創造力發展最快,並且男孩超過女孩,但在5歲時出現第一減速期。3年級至4年級,發展速度明顯減慢,9-11年級又表現出速度加快的趨勢。”
3.創造教育的基本模式和途徑
從全國各地的經驗看,主要有如下幾種模式和途徑:①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進行創造教育;②以開設專門的創造訓練課為主進行創造教育;③以組織學生開展創造發明活動,並產生某種創造性產品或作品為主進行創造教育;④以全麵試驗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為主進行創造教育;⑤以創辦專門的創造學校或發明學校為實體進行創造教育等。
4.教育觀念的轉變是關鍵
對於學生創造性、創新能力的培養最大的束縛就是學校教育觀念中的“強調共性,忽視個性”的問題。創造能力的培養與個性密切相關,個性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社會學家們說,長期服從的人根本不會有創造性,隻有“奴性”。隻有得到了教師的尊重,學生才有了自己的“尊嚴”,才有了“自尊心”。而這種尊重,最本質的內容就是承認學生的“個性”。麵對活潑好動、個性豐富的學生,任何依仗權威的強製性規範教育都是失敗的。正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我認為學校憑籍恐嚇、壓力和權威來管理學生是一件最壞的事,它破壞了學生深摯的感情、真誠和自信,它養成學生馴服的性格。"
5.培養創新能力的行為策略
行為策略就是創新能力直接的現實的培養策略。在教學中,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手段。在教學中,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麵對的是不知道結果的情景,是沒有統一答案的問題。在教學中,學生不再是消極的聽客,而是主動的求智者。
6.建立培養創新意識的良好環境
從本質上講,創造性活動必定是異樣的,從而必定是異常的行為。當對個人的表彰是以順從為條件時,創造性強的人的偏離常規的思想就會被貶低而受到仰製。對個人的表揚、讚許乃是促進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一個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時,他就不會害怕表現和發展他的發散性思維。他可以在進行發散性思維時無須處於防禦狀態,從而保持“心理的自由”;他們可以充分表現自己思想的火花而無須壓仰,不怕別人笑話或譏諷。因此,學校應當鼓勵那些用不平常方式來理解事物的學生,提高師生對於那些用不同於傳統方式來觀察和思考的學生的容忍精神,建立能培養和鼓勵創造性思維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