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創造性的人才(2 / 2)

學校應多給學生以創新的條件、機遇和氛圍。我們應多鼓勵學生多嚐試一點“無中生有”、“異想天開”,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雅可笑的,隻要有益於發展創新能力,有利於現實和未來的需要,就應當受到賞識和鼓勵。

7.影響創造力發展的環境及家庭因素

奧斯本進行的研究表明:出生在農村的人,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機會成為出眾的創造者。對傑出科學家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日本學者恩田彰等認為"文明過度,生活於其間的人身就必定軟弱"。

更多調查發現,比較富有創造性的科學家和其他人,往往來自不幸的家庭,有些人的童年期甚至是悲慘的。吉爾福特總結說:"運氣不好的兒童和家庭中排行較前者,麵臨大量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使得有更多的機會來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城市生活遠比農村生活更有規則,因此城市兒童沒有麵臨某些種類的問題,他們可能確實遇到過較多的人際關係問題,這可能有利於形成行為領域裏的創造力。"韋斯伯格等人的研究表明:母親的強製行為同兒童的創造有負相關,創造力高的兒童同父親接觸較多,父子關係與兒童的創造能力高低有較高的正相關,父親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影響比母親的影響大得多。

8.謹防抑製“創新基因”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不經意地或者是“好心”地抑製和扼殺著孩子們潛在的“創新基因”,最明顯地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規矩”教育中的禁錮。過分地要求孩子“聽話”,一切遵師長所囑循規蹈矩,師長說的、書上講的,全如“聖旨”,不可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勢必將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欲望在禁錮中磨滅。

二是批評教育中的誤傷。許多教育者隻看到教育對象錯誤行為的表象和後果,卻很少注意其犯錯的動機。我們能否在指出孩子們某些異想天開的行為之危害的同時,也對他們敢想敢為的創造性給予肯定以示保護呢?

三是“表率”教育中的錯位。傳統觀念中的“表率”首要條件就是“聽話”,循規蹈矩。一些老師和家長因循守舊、缺乏開拓創新意識和個性品質,給受教育者帶來的潛移默化的“表率”作用,絕不亞於他們給孩子們所提供的那些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