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有創造力的父母
答案很簡單,隻要保持積極用心的態度,以及寬厚仁愛的心就夠了。
為什麼呢?因為專家經過研究發現,孩子創造力所以能培養,往往是因為父母心胸開放,觀念通達,他們真正喜愛小孩,能接納孩子的奇想,以及孩子的失敗。這種民主、慈愛又開明的父母,他的一舉一動都將是啟發孩子創造力的最佳原動力。
因此,不必在孩子與孩子間製造競爭壓力,也不必為了培育創造力,將家庭生活弄得緊張、沉重;更不必一改常態,變成嚴肅又過分認真的父母。當然,培養孩子創造力更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孩子會覺得你把他當作試驗品。
專家也指出,真正成功的創造力培養者,是能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像個摯友般地傾聽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舉止,知道何時給他掌聲,何時扶持他一把,從來不嘲笑,從來不氣餒,沒有命令、沒有壓抑。
創造力是人類最偉大的潛能,這潛能是人類得以延續生命,享受良好生活的基源,為了人類更美好的明天,有必要大家一起來培育孩子的創造力,並且要從家裏做起!
一個人的記憶力很有限,有些資料要靠索引、目錄引導,才能快速找到。訓練孩子利用目錄、索引來找尋資料,可培養孩子善用資料,以及學習歸納、分析。父母與孩子相處時,不要事事代勞,應逐漸訓練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這也有助於增進孩子的創造力。除此之外,有一種名為“形態分析法”的教學方式,也是激發創造力的重要方法。
1.“形態分析法”有以下4個步驟:
(1)盡量從多方麵想問題。
(2)把有關問題的要點一一列舉出來。
(3)找出每一個要點可能產生的變化。
(4)將這些可能產生的變化相互結合,形成許多新觀念。
形態分析法,最適合用在作文、說話的教學上,可將同一種主題用不同的組合,把人、事、物做一種新奇變化,重新安排,使故事產生不同的結果。
例如,兒童看了一篇“咪咪流浪記”的故事以後,把故事中的人物、時間、地點、事情……
等重要項目抽出來,然後變換這些項目,例如,將“時間”由冬天改為秋天。“人物”將咪咪變為小甜甜。“地點”改在中國……然後將改變的事項依想像,重編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屬於孩子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創作的。總之,改變的故事,將充滿孩子的智慧,因為這可是孩子做一回完整“腦力激蕩”的結果。
2.不要讓孩子變成木頭
對一切新事物、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是每個孩子必備的素質之一。隻有這樣,孩子才能不斷地適應新的東西,接受新的挑戰,取得新的成績,不斷地發展。由此也才能更好地去更新自己,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大概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顆善於思考的頭腦。因為,隻有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使孩子敢於思考,善於思考,才能去做好一切事情,接受現實的不斷挑戰,也才能向現實發起新的挑戰,使自己不斷地前進。陳宇華不斷的創新、不斷的挑戰,其實正是基於這種善於思考的能力之上的。這同樣歸功於父母從小對她的培養。陳宇華的父親回憶說:想起來,一開始,我們對宇華的培養,也不是沒有缺點的。
其中一條就是,在我們的引導下,陳宇華從小就十分好學,這當然對宇華後來的發展和所取得的成績,產生了極為積極的一麵;但除此以外,還產生了一個負麵作用:那就是和大多數同齡人相比,缺少了一種兒童發展所必需的自然和全麵。
我們覺得,這可不是一個好苗頭。照這樣發展下去,就算宇華可以在學習上做出很大的成就,但隻顧學習,而不顧其他必備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這是片麵的、不完全的,對孩子以後在社會的發展和成長十分不利,我們可不想她真的變成一個“小書呆子”,隻會學習,人情世故一點不懂。最重要的是,如果這樣一味苦學,對知識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隻知道苦思冥想、一味鑽研,反而會限製思維的發展,思維能力不能全方向、多層次地得到發展。不能有足夠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就會變得死板、僵硬、片麵,甚至喪失思維。這種頭腦的僵硬死板,更會導致孩子對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毫無自己的主見,缺乏處理事情基本的能力和勇氣。這對於學習乃至於以後的工作、生活都是沒有好處的。因為,學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從而達到處事能力的提高和發展,是使一個人“能想”、“去想”、“想得好”,才能“能做”、“去做”、“做得好”。
我們的這個想法叫我們身邊的很多家長感到不可思議:孩子愛學習,這不是天大的好事麼?這還用擔心?她學習我們還求之不得呢!其實,這不是愛學不愛學,或學不學的問題,而是如何學才能學,或者如何學才能學得好的問題。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覺地學習,甚至用強製的手段逼他們學習。結果就如前麵所講的宇華的情況是一樣的:隻知道學習,鍛煉不了別的能力,並且限製了孩子的頭腦,反而對學習、發展不利。
我們身旁幾個孩子的故事,更加深了我們的這一認識。
有個孩子,平日就知道學習,不鬧也不玩。隻不過,她是被爸媽強製要求而形成自然的。這個孩子在小學、初中的學習成績也很是不錯的,經常拿個第一、第二的。可我們總是覺得她有些木訥,平時總是低著頭走路,見了熟人也不喊。在家裏,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學習,從來不玩,不看電視,也不做任何的家務。當時,她爸爸媽媽還是很得意的,到處誇女兒聽話、好學。可是到了初中三年級以後,直到高三,那個孩子的成績漸漸下降,名次也慢慢掉到了三四十名左右。這倒不是因為她不用功了,相反,她越來越刻苦,越來越努力,但是成績卻似乎跟她的努力成反比。最終,她高考時落榜了。人也變得越來越內向、抑鬱,弄得家長整天都很擔心她。
另一個孩子,則完全相反。從小到大,爸爸媽媽就不怎麼管她,她也調皮得很,不怎麼愛學習,所以小學時的成績一點也不突出。但這個小孩子很討大人們的喜歡,在小夥伴中很有威望,經常組織院裏的小孩做些遊戲,辦個活動什麼的。上了初中之後,尤其是初三和高中以後,她的成績一天天在進步,由原來的五十多名,上升到四十多名,最後竟然在班上是十幾名了。並且,她也並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刻苦,一直是輕輕鬆鬆的。最後,她輕輕鬆鬆地考上了華東師範大學。
知道成績的那一天,整個院子裏沸騰了,人們都詫異地議論這件事:一個原來的好學生竟然落榜,而一個原來的差學生居然考上了華師大!於是,大家都在分析:肯定是前一個孩子比較笨,而後一個孩子比較聰明的緣故。這有一定道理,但也是不全麵的:這兩個孩子,我們從小就看著她們長大,應該說智力相差不大,都是挺聰明的孩子。關鍵是什麼讓兩個原本都很聰明的孩子變得有了“笨”和“聰明”的區別呢?
我們分析:前一個孩子一味地苦學、死學,反而限製了大腦思維能力的發展,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不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被削弱了。而小學、初中時的優秀,又使她過於相信自己的學習方法,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知道或者根本沒有去想如何改進。這樣一來,她的思維能力從小學到高中,根本沒能得到很大的進步,甚至有退步。而初三到高中的學習,對一個孩子的思維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所以,這個孩子的慢慢退步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後一個孩子正相反,她的思維從來沒有受到過限製,她的發展是自由的、活潑的,敢於想象,敢於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所以,她就能適應高中的學習。
3.“聽話”兒童是問題兒童
多少年來,中國的父母和教師總是教育小孩從小要“聽話”,不要“淘氣”。結果,我們的孩子不是“獨立性差”,就是“膽小怕事”。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教育觀念顯然已經落後,不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應當被改變。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氣的孩子也不等於是壞孩子。有識之士們已經提出:“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聽話’的兒童是問題兒童。”
為什麼說“聽話”兒童是問題兒童呢?所謂“聽話”兒童,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提不出來,不敢與長輩辯論。這樣的“聽話”兒童,有的隻是奴性,卻毫無個性和獨立性,遇事沒有自己的主見,不敢反抗邪惡勢力。這樣的兒童,其性格已經被扭曲,心理也不健全,自然成了“問題兒童”。
遺憾的是,這個問題至今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一般人還沒有把這種兒童當做“問題兒童”看待。
為了培養好學、好問、好動的兒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張”,即:“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製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為了我們的孩子有一個歡樂、自由、幸福的童年,為了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創造性的人才,讓我們改變對兒童的看法,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吧!
“問題”蟲子
嬰兒的第一聲“爸爸”、“媽媽”,對於父母而言,是盼望已久的事。
等到自己寶寶成了“問題”兒童以後,30秒一個問題,問得毫無章法,令人哭笑不得時,父母又常常是不知所措。
有人說中國文化是沉默文化,中國的傳統教育,也偏好“慎於言敏於行”的孩子,因為據說聖人也是不愛吭聲的。
宇華小時候有一個不同於其他小孩子的愛好——喜歡看牆。
院子裏,牆壁上繞滿了青翠的爬山虎,那時,大家喜歡在傍晚時候,拿出馬紮,紮堆聊天。
媽媽也常帶著小宇華參加這樣的聊天會。
大人聊天起勁,小孩子在旁邊也玩得開心,隻是常常宇華和小夥伴玩了一會,就盯著牆上的爬山虎發愣,一臉的迷惑。
媽媽過去問,孩子的問題也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