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看,那片葉子怎麼和旁邊葉子的顏色不一樣啊?”
“順著那根繩子(其實是藤,她還不會說),是不是到了海東家?”
“爬山虎,它認識動物園的大老虎嗎?”
這樣的問題多了,一般人會覺得煩,這個小孩子怎麼這麼煩人?
宇華的媽媽不一樣,回來的路上,就和宇華接著上麵問題,聊起天來,“爬山虎,不是大老虎,它是一種植物。”
“和花、草、大槐樹一樣的嗎?”
“對。大老虎呢,生活在大森林裏,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老虎在哪裏嗎?宇華。”
“在中國嗎?”
“對,在咱們國家的東北,叫東北虎。”
“東北虎,媽媽!”
這樣的對話,看似很簡單,但往往是順著孩子的思路來進行。如此的月光散步,孩子開心,媽媽也是甜滋滋的。
愛提問題在3-6歲的孩子是一個很典型的行為表現,好問的孩子常常讓大人覺得很麻煩,而且往往是越小的孩子,越愛問,問題越刁鑽。
這些問題,對孩子來說是這個世界的全部,對於大學畢業的媽媽來說很簡單,可貴的是她的那份耐心,不厭其煩地解答孩子的問題。
4.讓家庭成為孩子創造的樂園
法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隻有環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頓變成科學家,把荷馬變成詩人,把拉斐爾變成畫家。創造學家史密斯主張在培養創造性的個性中,“教育者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設定開發創造性的條件,創造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會及知識環境。”可見實施創新教育,創設、營造鼓動創造力的教育環境有著重要意義。
針對我國當前家庭教育中的問題,特別要提醒家長們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允許孩子有固執。
第二、要允許孩子有爭辯。
第三、正確對待孩子的創造表現。
5.留給孩子創造的空間
幾年前,我那隻有4歲的女兒畫了一幅畫,給我看,並問我:“我畫得好嗎?”我反問:“你認為好嗎?”她笑著說:“當然是好的!”她指著畫麵上飛到天上的魚對我說:"這條魚在被汙染的大海中實在受不了了,所以它長出了翅膀,飛到了空中。它多麼高興啊!"我為女兒的奇想感到欣慰,我為女兒的創新思維感到高興。
成人習慣用常規思維去思考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所以想像力遠比不上少年兒童。當你在紙上畫一個圓圈問四五歲的孩子:“這圓圈是什麼?”他們會給你許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而用同樣的內容,去測試中學生或大學生時你會驚奇得發現,每個人答案幾乎是相同的。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加反而喪失想像力呢?這裏麵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也有家長的教育不當所引起的。現階段家長對孩子有三個“過度”,即“過度關懷,過度擔心,過度關愛”。追求高分數,追求樣樣精通,束縛孩子的自由。孩子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據報載,一位男孩在學校常識課中聽老師說,蚯蚓身體切斷後還會有生存力。他對此很感興趣。放學後,他就挖了幾條蚯蚓帶回家。他把蚯蚓切成兩段後放到自家的花盆中。這事被他媽媽知道後,認為孩子不務正業,而且把髒蚯蚓帶回家,非常惱火,就連花盆一起把它給扔了。孩子大哭一場。一位科學家聽說這件事後說,這位媽媽扔掉的是一位科學家。是啊!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有時就是這樣在家長的不經意之間被毀掉了。
家庭不是學校,家庭要為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要體現民主、給孩子以自由的空間。自由的空間是孩子展示才華,展示個性的舞台。
家訪中,有一位家長對我說:"我的父母親養育六位孩子,兄弟姐妹根本不可能得到父母的細心照顧,但六個孩子個個有出息。你看我的孩子,我們當父母的對他是百般嗬護,可他就是不認真,而且也不見得比我聰明,有膽識,遇事無主見,不知這是為什麼?“我對他說:”原因出在家長身上,你的父母有六個孩子,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照顧你們。你們相對比較自由,長期以往,你們就在這樣環境中練就了求生存,求發展的個性。而你的孩子由於是獨生子,你們對他是百般嗬護,孩子根本沒有自由,當孩子有一些創造性的'危險'舉動時,你就會加以限製,可以說孩子的童年都是在你的雙眼監視下成長的。你說這樣的孩子能有創造性,能有個性可言嗎?"家長恍然大悟,原來,毛病出在自己身上。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占多數。
學校教育中為了應付許多的考試,已經有夠多的機械重複練習了,如果家庭中還是停留在不斷重複練習的層麵上,這無疑給孩子套上一副沉重的枷鎖。家庭教育要看重孩子的實踐能力,為孩子搭建展示能力的舞台。比如開設家庭養植園,家庭工藝小作坊,家庭發明創造室,家庭文藝展示台,家庭新聞發布,家庭社會實踐報告廳等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征,把孩子放在創設的社會熔爐中,培養能獨立生活的社會人。其實,家庭為孩子創設實踐基地,無疑是對孩子的一生負責。現在,我的孩子就讀一年級,暑假中我經常帶孩子到農村去體驗生活。在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農村,孩子感受了自然的美和偉大。有時我們會用詩來表達心中的愉快。我倆走在鄉間的田埂上,我對她說:"假如我是風,你能說出下一句嗎?“她馬上說:”假如我是風,我會把春天帶回來。“接著她又說出”假如我是花,我要把大地打扮得更加美麗。假如我是太陽,我要把溫暖的陽光留給人間"。我想這些有點詩意的句子靠機械練習恐怕是練不出來的。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家長要用開放民主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多留一點創造的空間,自我舒展的空間。
6.讓孩子享受創造的樂趣
有人拿中國的孩子和國外的孩子作比較,就發現:國外的孩子十分活躍,對事似乎都是從一個模子裏倒出來的,隻會直線思維,思路單一,行為劃一,而且是年紀越大越沒有了個性。孩子都是一樣的,我們孩子的創造性到哪裏去了呢?
每個孩子都有創造性
每個孩子出生的頭幾年裏,表情十分豐富,動作多種多樣,她可以一個人拿個布娃娃說上半天,自己又當爹又當媽;蘋果可以變成汽車,碟子可以變成停車場,周圍的一切東西都可以成為她想像中的任何東西。上了幼兒園後,孩子的思想、行為從多維逐漸向一維靠攏。孩子的規矩多了,說的話少了,按規定做的作業多了,靈活性少了。為了讓孩子早日成材,今天讓孩子上這個學習班,明天又參加那個培訓班,玩的時間少了,學習的時間多了。慢慢地孩子創造的靈性逐漸喪失,進入了統一標準的“人才”加工廠。其實,孩子的創造性是可以培養的,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給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
支持的環境是創造的舞台
支持的環境是指讓孩子在一種自由、安全、和諧的環境裏發表意見,表現自己,讓他們在多維的思想空間中盡情遨遊的環境。但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很可能在無意之中就壓製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欲望。請看這段母女之間的對話:
“媽媽,這是誰的褲子?”“媽媽的褲子。”“這條又是誰的褲子?”“姥姥的褲子。”
“這兩條褲子為什麼不一樣?”“一條是藍色的,一條是黑色的,所以不一樣。”
“為什麼一條是藍色的,一條是黑色的?”“因為媽媽和姥姥的愛好不一樣。”“媽媽和姥姥為什麼愛好不一樣?”“因為媽媽和姥姥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
“為什麼不是一個人?”“去,一邊玩去!別煩我!”
家長們也許不相信,您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精神也許就在這聲斷喝中被毀滅了。其實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方式上靈活很多,它不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限製,沒有必須完成的任務壓著,所以一切機會都可利用於支持環境的建立。孩子在家裏塗鴉、在捏橡皮泥、在刨根問底,這些都是孩子創造精神的表現,這時家長就可以適時捕捉到這些建立支持環境的機會,給孩子提供“天馬行空”的空間。
孩子的創造需要鼓勵
孩子在三四歲時是創造能力最強的一個階段,在孩子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期父母如果能夠給予適當的引導,就會推動孩子創造能力的發展。如孩子喜歡提各種各樣的問題,喜歡玩以前沒玩過的遊戲,嚐試以前沒做過的事情,接觸以前沒見過的事物,並從中表現出他們的創造性。這時,父母如果能夠善待孩子的提問,鼓勵孩子的探究行為,激發孩子的想像,這樣孩子的創造力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是啊,空瓶子不僅可以裝水,還可以做樂器、當花瓶、製作酒精燈,甚至可以當小錘子使。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隻要是超越了其本人過去的行為、思想水平,就是創新。所以家長們要肯定孩子的創新,同時還要給孩子們一個表現的舞台,讓他們動起來、活起來,享受創造的樂趣吧!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係肖剛
7.幹脆不管
很多家長喜歡問宇華的爸爸媽媽,他們需要花多少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呢?
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現在大學裏麵比較優秀的大學生,家長都是小學畢業,或者幹脆沒上過學,很少在他們的學習上花時間。
時間不是苦心和愛心的等價物,宇華的媽媽有一個同事,每次孩子考試前,就上班趴在桌子上,花大量的時間來解答孩子的問題,因為晚上回家得幫孩子輔導。
“這是教育的失敗,”宇華的母親說,“我是個隨性的人,對宇華,隻有做母親的義務,卻很少擔起做母親的責任。”初聽是一種愧疚,然而看看宇華,似乎很得意,一副自學成才的樣子。
陳宇華的媽媽自己有一個很獨特的觀點:要對孩子放心,首先是發自對孩子的愛心,默默準備的苦心,對孩子十分的信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信心。
考察陳宇華的成長過程,媽媽對孩子的信心是非常強的。
如果問起陳宇華的父母: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女兒,你們的秘訣是什麼?
也許你永遠都不會猜到,他們的回答竟然隻有四個字:幹脆不管!
對第一個孩子,我們采取的方式是事事要求、處處關心。學習上,她做功課的時候,我們就陪在一邊,有什麼問題,我們幫她解決,有什麼錯誤,我們給她指正;時間上也有要求,什麼時候做作業,什麼時候預習,什麼時候複習,什麼時候玩,我們都會有要求。生活上,什麼時候睡覺,吃多少飯,穿多少衣服,一句話,就像對待嬰兒一樣,有一個詳細的“育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