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新搬來一戶鄰居,他們也有一個孩子,那孩子平常不僅髒話連篇,而且與其他孩子玩時,動輒就以武力威脅,非常戀橫無理。慢慢地別人就發現,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家庭造成的。他的父親不僅平常說話隨便,而且對他稍有不滿就拳腳相加;另外,他父母也經常吵架。
所以,對於年輕的父母,為了你的孩子,不要亂發脾氣,拋棄爭吵吧!平心靜氣地坐下來談,問題將解決得更好。
當然,你可能不止一次聽說過:
“夫妻吵架是常事”;
“偶爾吵架還可以增加情趣。”
可是,誰都得承認吵架不是件愉快的事,每一次爭吵都隻會令雙方傷心難過。更主要的是在狂暴的家庭戰爭中,受傷害最大的是孩子。因此,請年輕的父母一定要記住:吵架不僅令雙方難堪,帶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更為重要的是會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疤痕,並且教會他將來同樣的方法去解決他將遇到的問題。
看看我們周圍,到外充滿了斥責、爭吵,甚至暴力。大家想一想,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小寶寶怎能健康地成長,所以,我要向懷著愛心的年輕的父母們倡議,首先從我們自身做起,從我們的小家庭做起,讓爭吵、暴力遠離家庭,讓家庭和諧,給孩子一片寧靜。
●孩子胡鬧怎麼辦?
或許會有年輕的媽媽問: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給孩子一片寧靜,我也希望這樣,可怎樣才能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呢?我的小寶寶是那樣的調皮、搗蛋,且蠻不講理。
擁有愛心,控製自己的情緒,確保自己不發怒。
控製自己的情緒,盡量不發怒,絕不是意味著父母無所作為,對於孩子一些憑意氣鬧事、戀橫無理的不能容忍的要求與行動,一定要采取堅定的態度,對於這些決不能視而不見。否則隻能助長他們不良習氣,鼓勵他們將來繼續做這些事。不管孩子怎樣捶胸頓足,如何狂吼叫罵,可以先做出說明、解釋,再采取行動,最終向他們表明:發脾氣並不能使他們為所欲為。戴爾博士曾就此做了專門說明,他認為,這時父母的態度一定要堅定,並盡一切可能兌現諾言,不要隨隨便便地就讓孩子的不良言行混過去。並特別強調在事情過後,一定要向孩子做出解釋,說你很清楚,他也不喜歡胡鬧。發脾氣,隻時無法忍受,控製不住自己;告訴他這種事情真是可以改變的,而且爸爸(媽媽)非常樂意去幫助他改變自己。
凱倫雖是一個較乖的孩子,但胡鬧起來,也叫人頭痛得很。在她4歲的時候,一次由於感冒,上醫院打針,可能由於打針的醫生是個新手,所以打的時候較痛。等打完針,她就一直哭個不停,等回到家後,哭得更凶,而且大耍脾氣,將茶幾上的兩個杯子都打碎了。媽媽當時雖非常氣惱,但還是忍住了怒氣,滿臉嚴肅地說:“凱倫,隨便亂耍脾氣,打東西,這是媽媽不能容忍的,決不允許你再有這樣的行為,立即回到你自己的房間去,直到你能安靜來來,想清楚為止。”凱倫抬起頭,看了媽媽好一陣,見媽媽一臉嚴肅,毫無更改餘地,才哭泣著邁向自己的房間。看著她顫抖的雙肩,媽媽心差點就軟了下來。後來,她一個人在房間裏又抽泣了好一陣子才安靜下來。到第二天,待她心情完全平靜之後,媽媽輕聲地問她亂耍脾氣,打東西好不好。她紅著臉告訴媽媽不好,,還說昨天她很不乖,但又說醫院裏的阿姨打針實在太痛了。媽媽告訴她打針是因為她有病,又問她是不是打針痛就可以亂耍脾氣,扔東西呢?她低著頭,想了好一會,才抬起頭,看著媽媽,搖了搖頭。
在孩子胡鬧,亂耍脾氣時,父母一定要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動怒,處理的態度要堅定而嚴肅。
●讓孩子盡量玩耍
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讓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自然的發展,教師的職責在於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環境。
這句話對於家長來講同樣是適合的,因為小孩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因此不論小孩子在哪裏,都沒有適合他的環境。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情形更是如此。
隨著人們生活水不平的不提高,各種裝璜設施,高檔設備已經進入了許多家庭,那清亮幽雅的擺設,豪華氣派的地毯……,但如此一來,做父母的再也不允許孩子在家裏“折騰了。床上不讓爬,沙發不讓隨便坐,電器不許動,結果是處處“戒備森嚴”。這樣做,大大影響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不利。所以,在這裏,我要向年輕的們進言:你們在建設美麗居室時,一定要給孩子留有玩的空間,提供適合孩子盡寸的家具及玩具,讓他發泄精力和發揮心智能力,隻有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由自在,才能健康成長。
希瑟在艾麗沙3歲的時候,就開始注意為她預備一個適合她的環境。那時,由於房子少,所以希瑟隻能在房的一個角落給她開辟一塊天地。在她的天地裏,存放著她的私有物品:各種玩具和小東西。在艾麗沙5歲的時候,由於搬入新居,房間增加,從而艾麗沙有了自己單獨的房子,希瑟又買了一些小家具,專門供艾麗沙使用。
年輕的媽媽,或許會因為居住條件差,不能給你的小寶寶留下一塊小天地而歎息,但隻要你確實心存該想法,就一定會想到解決辦法的。有這樣一位母親,他的小孩子特別愛“塗鴉”,但她苦於條件限製,一直未找到讓孩子盡心“塗鴉”的空間,於是在牆壁上貼上白瓷磚,然後告訴孩子可以在這牆辟上任意用水彩筆畫畫,畫完可以用濕布抹掉。從此,這牆壁就成了孩子繪畫的天地。所以,隻要你誠心去發現、創造,孩子就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孩子的天地應讓孩子加以設計、布置。
邁克爾教授指出:“通過兒童的思想和雙手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屬於孩子自己的空間,最好讓孩子加入到設計與布置中來。床怎麼放?小家具怎麼擺?玩具怎麼擺?小人書放在哪裏?牆麵如何布置?這些都更能提高幼兒的興趣和創造力,使幼兒有改變環境的成功感和責任感;也有助於對幼兒進行愛惜勞動成果的教育。
有的父母認為,如讓孩子參與設計、布置,那麼這個空間將是一團糟。不,情況完全全不是這樣。如果你有時間看看凱麗的房間,你就會發覺一切都有鐵序的。而她房裏的一切都是由她自己來設計和安排的。或許,你會感覺有些東西不對頭,但記住,那是你根據你的感覺,而這些東西的布置是依據孩子自己的興趣及活動需要的。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智》中說:“當小孩有一股衝動,想要有秩序地安排東西時,一定是看過大人做過如此的安排。當小孩子第一次憑他對環境的印象行事時,即表示他對秩序開始敏感起來。如果有一定的步驟供小孩遵循,則他在做這種有目的動作時,會覺得趣味盎然。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方法能夠讓小孩如此專心一致地工作。”從這點講,整個家庭擺設做到井然有序,對於孩子以後的生活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