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多了什麼東西”(1 / 1)

“家裏多了什麼東西”

一個平時在繪畫活動中總是心不在焉的孩子,如果換一種情形,他的表現就不同了:家長說,今天是某某的生日,你給他畫幅畫,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好嗎?結果,孩子不僅畫得特別專心、認真,而且也畫得很好。這是因為他有了明確的活動目的,非常希望把畫畫好,故能自覺地、專心地完成這一作業。

孩子對活動目的和意義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務的願望也就越強烈,有意注意的保持時間也越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經常向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活動目的,比如“家裏多了什麼東西”、“媽媽的衣服哪裏變了”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幼兒注意周圍的變化。長期訓練,孩子將學會有意注意並逐步養成有意注意的習慣。

我是一個小哨兵

有人通過實驗證明,孩子在遊戲中扮演哨兵時,就比在單調的實驗室條件下維持注意的時間長。因為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同時,幼兒的每一個遊戲都有著一個必須完成的具體明確的任務,這就需要孩子保持一定的有意注意。

傳統遊戲中,“什麼東西不見了”是一種簡單易行、效果良好的培養孩子注意力的遊戲。你可以當著孩子的麵,在桌上擺出幾樣物品(要求孩子注意看、認真記,並說出物品的名稱),然後,讓孩子轉過身去,在孩子不察覺的情況下拿走其中的某樣或幾祥物品。當孩子轉過身來時問他:“什麼東西不見了?”如果孩子回答對了,應及時給予表揚;如果孩子答錯了,應提醒他注意用心觀察和記牢。這種訓練方法較為靈活,使用的物品不論是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均可。另外,類似的一些方法,如“找錯”、“配對”等等均不失為簡單、靈活、實用的訓練方法,家長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