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興趣
作為父母我們要了解孩子喜歡什麼,愛好什麼,並尊重他的興趣。這是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始終要把握的原則。小學階段是孩子大腦發育的一個高峰期,但其大腦皮層機能還不能和成人相比,為了一個明確目的而去觀察某個事物的能力仍有待提高。但孩子對他感興趣的東西卻能長時間地注意而不厭倦,所以父母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去發展孩子的觀察力。
“觀察、觀察、再觀察”七個大字,醒目地寫在前蘇聯的世界著名生物學家巴甫洛夫實驗室外麵的牆上。這是科學家巴甫洛夫的著名格言,也是他重視實踐、勤奮終生的真實寫照。由此可見,觀察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什麼是觀察呢?這要從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開始談起。人腦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反映,靠的是知覺,而人的知覺有的很模糊,有的甚至根本沒有,隻有那些有目的、有計劃、主動的知覺,才清晰明白。人們靠自己的感覺器官(主要靠眼睛)得到這種有目的、有計劃、主動的知覺的過程,叫做觀察。一個人觀察事物,主要是觀察這個事物本身的特征。我們把觀察事物特征的能力,叫做觀察力。
人的主要知識都來自於觀察。一個嬰兒降生之初,睜眼所見,不過是一大片模糊的、明暗相間的世界。隨著生命的增長,他的觀察能力也隨之增加。觀察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
認為考察孩子觀察能力很簡單,隻要及時合理地引導和刻意精心地訓練就能做到,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聰明的父母應該首先對孩子觀察力的潛能有所發現,正所謂“沒有發現怎樣才能開采礦山”,如果我們把孩子的潛能當作地下的“礦山”就不難理解了。此後才能談到特別的刻意開發、培養,才能及時合理地引導及刻意精心地訓練。如果孩子不具有較強觀察力的潛能,刻意地進行訓練培養,即使有所成就也會收效甚微,同時還會影響其他才能品質的開發與訓練培養。這一點父母不可不知。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發現孩子是否具有較高觀察能力的潛能呢?為此我們有必要把觀察能力較強孩子的行為活動特別是觀察事物或現象的行為特征介紹一下,以便父母或老師在現實生活中有效地把握和及時準確地發現。具體內容如下:
●觀察仔細
在識字過程中,有時兩個字的形狀隻有一些細微的差別。有些孩子容易把它們認錯或寫錯。這時大人常常責怪孩子思想不集中,以為隻要思想集中就不會出現上述錯誤。其實,這正是孩子觀察能力差的一個具體表現。這些孩子觀察不仔細,不能察覺其間細微的差別。
觀察能力較強的孩子能夠仔細地觀察每一個事物。因此,哪怕有一點細微的變化,也逃不過他的眼睛。
●觀察準確
巴甫洛夫說過,在研究、實驗、觀察的時候,不要做一個事實的保管人。你應當力圖深入事物根源的奧秘,應當百折不撓地探求支配事實的規律。這就是說,觀察不但要準確,而且還應達到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力圖深入事物奧秘的程度。
觀察能力達到準確無誤並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功夫,並非一日養成。比如,藝術家有一種藝術家特有的眼睛,人們認為是白色的牆壁,畫家的眼裏卻認為是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博物學家能一眼認出動物、植物的種類,檢測員則能從建築物的外形上識別其不同的結構。當你沾沾自喜地買到一件“十分滿意”的商品時,商品質檢員一眼就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