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消除誤解
當老師批評錯了你時,你除了冷靜和體諒之後,還要及時消除誤解。根據當時的情況,可以解釋的就進行解釋,一時不便解釋的可暫時放下,待以後解釋。解釋時,最好直接麵談,若不能麵談的,可讓他人轉告或用書麵文字解釋。要知道,老師一旦發現錯怪了學生時,也是會感到內疚的,一定會自動糾正錯誤。
誤解已經消除,就要像以前未發生矛盾那樣對待老師。經過這次思想交流,師生間的感情會比以前更深,更融洽。
哈佛交際秘訣2:獲得同學友誼的方法
●“過去”為什麼耐人尋味
還沒成為中學生時,多麼羨慕中學生能用別人聽不懂的外語對話;周末可到野外去參加篝火晚會;春來可以去踏青,秋到又能去秋遊;也多麼羨慕中學生知識豐富,生活多姿多彩,浪漫無比。
直到身為一名中學生時,才知道沉甸甸的書包,乏味而又無奈的功課,沒完沒了的考試,真令人煩惱。美妙的中學生生活,怎麼也尋找不到,因而迷惘、孤寂、矛盾、痛苦、淡漠,一古腦兒向我們湧來。此時,真想傾訴,真想把心中的苦悶吐個痛快!
然而,當你把自己的“失望”訴諸長輩時,他們卻會責備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都無一不追憶著中學時代的生活,透過他們那神情、語氣,手勢,你會覺察到中學生活在他們的腦海裏是那樣的“美”,那樣令人留戀,並從中理解到他們的懺悔和遺憾:沒有很好地珍惜中學時代這段金色年華,沒有把“美”留住。
過去的怎麼就是那麼令人尋味?即使是一些平淡的事情回味起來也覺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親身體會:“失去的,才倍覺它的珍貴;得不到的,才倍覺它的美好。”就像麵前擺著兩個蘋果一樣,當你隻能作唯一的選擇時,你吃了紅蘋果,會以為青蘋果更好吃;而如果吃了青蘋果,則又會以為紅蘋果更好。這也是一種距離效應。“失去”,“得不到”,使主體和客體拉開了一定的距離,於是就產生了“失去的東西更珍貴”的錯覺。許多人正是成功地運用這種錯覺,形成了別人對他的良好印象。
時間的距離和空間的距離都同樣能產生美感錯覺。許多人常利用這種錯覺,來強化自己對別人的吸引力。
●有個性才有美
友誼可以化作一道鼓勵的目光,讓你在失敗中得到力量;友誼可以衝淡你心靈中的苦楚,讓你在寂寞中燃起希望……所以,人們總是渴望和追求友誼。
友誼是質樸的情感,是人心的真誠,是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幫助。但,友誼絕不是同一化的結果,盲目地改變自己的個性,使自己與他人保持一致,並非一定能產生真正的友誼。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特色。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如果善於利用這種“空間距離”,也就是你所獨有的個性,你的形象會在人們心目中變得很美。有自己的特色,才引人注目,才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保持、展現和發揮自己的個性,也就是保持與別人的“空間距離”,就會使人產生美的感覺。馳名世界的意大利女影星索菲亞·羅蘭,中學畢業初登影壇時,並非那麼引人矚目。幾次試鏡頭人們都說她的鼻子太長,臀部太寬,建議地去整容。可羅蘭並沒有追趕那種時髦的“美”,而是保持了自己的個性,並把自己這種柔中有剛的美,在電影中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於是,她獲得了非凡的成功。
同學之間相處,應該求同存異,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如此雙方才有吸引人的美。
一個人就如一本書,要有深刻的內容,蘊藏於字裏行間,給人看時要經過思考,經過細細嚼味才領悟,要留有問題給人尋味。這樣,你這本書才耐讀,才吸引人。
平時說:同學之間相處,不要互相猜疑,要以誠待誠,以心換心。但這絕不是把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告訴別人,而是該說的說,不該說的留在心裏,要留有自己的一點空間,也就是和別人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才使你魅力無窮!
兩個同學特別要好,關係親密,或者是三五個同學總在一起玩,形成自己的“小群體”,都不太好。因為,“小群體”一旦形成,就必然存在著排他性。課餘他們常常呆在一起,在一起活動多了,也會煩膩,覺得沒有什麼新鮮感,而且容易發生糾紛、裂變。
●讓兩顆心在簡樸中真誠相見
語言是和我們最為切近的東西,我們生活在語言中,就像生活在空氣中一樣。我們要通過語言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傾吐愛心。盡管我們不停地使用語言,但並不總是注意它,就像我們呼吸空氣卻往往忽略了空氣的存在一樣。
然而,對語言的使用,卻並不像呼吸空氣那樣容易。俄羅斯有句諺語,說語言象蜂蜜,使用好它就能粘住別人。中國也有句俗語,叫做“一句話使人一笑,一句話使人一跳。”在現實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的語言能使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變成非常友愛的朋友;相反,有時一句話就把一個要好的朋友變成一個陌生人。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覺,常常為表達對朋友、同學的友愛和激情找不到適合的語言。甚至有一種錯誤的看法,以為一個人要想善於表達自己,就應該富於辭令、口若懸河,就應該讓自己要表達的內心世界穿上華麗的詞藻出場。其實,真正的好朋友之間,並不需要華而不實的語言,最友愛的最有魅力的語言往往是樸實無華的。
●友愛的語言在平淡中體現真誠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友愛的語言往往隻有在平淡與簡樸中才能現出真誠與美。兩個知心的朋友,往往彼此心有靈犀,並不需要多少華美的詞語。
普希金說過:不論是多美的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音樂,什麼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誼。
在現實生活中,試著用一種樸實的語言表達友愛,將會使友誼變得更為醇香、甜美。
●助人為樂使你形象高大
小時候,自理能力低,連吃飯、穿衣、走路也需在大人的幫助下才能順利完成。長大了,“我可以”、“我能”、“我會”、“我自己來”……已成為嘴邊話。此時,總覺得“世上沒有任何事能難倒我,隻要我努力。”這是一種自信。事實上,在這紛繁的社會當中,一個渺小的個體,為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總需要求助於他人。
生活中總有些意外,總會遇到些困難。這時,你的幫助會令他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發現生命的意義,獲得生活勇氣!因而,你會身不由己地被幫助你的人所吸引,敬佩你的為人。社會需要助人為樂的精神,助人為樂的人,對他最有影響力和號召力。
●功勞掛在嘴邊的危害
把自己的功勞常掛在嘴上,會使同學們認為你是“自大”。而有的人雖無“自大”之意,但由於在與同學交談中,有意或無意地念著自己的功勞經。對方第一次聽,可能還感覺新鮮,並認為你是個很不錯的人——功勞簿寫得滿滿的!然而,說多了或許就不一樣了。他們會認為你老喃那些“老皇曆”,是想標榜、炫耀你“曾經擁有過的光輝的一幕”;甚至會認為你是在以自己的功勞來壓倒他,在他麵前示威。常把自己的功勞掛在嘴邊,其實就是有意無意地貶低別人。
把自己的功勞常掛在嘴邊,會使同學們認為你在“吹牛”。在同學麵前常“炒”自功勞的人在追述時往往不是有褒有貶,褒貶平衡,而是為了麵子,為了功勞的升值隻褒不貶,使自己完全美化。人畢竟無完人,神化了的人是遠離人群的人。把自己完美化是令人不信服的,是不很實際的,因而使人感到你不現實,是在“吹牛”。因此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
功勞隻屬於過去,對於現在或將來都證明不了什麼。然而,常把功勞掛在嘴邊的人恰是相反,他們常提起自己的功勞,不單是對過去的眷戀,更重要的是想把功勞延伸,過去自己是有功者,現在以至將來也是功臣。他們隻是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洋洋自得,睡大覺,並不著眼於現在的努力,更不期望對將來的開創,認為過去的功勞已足以“維持生計”,用不著再去建功立業。他們停滯不前,從這個角度上說是一種無能,一種虛偽,是“小人”的表現。
功勞是為他人、為集體有所奉獻而獲得的,如果常把功勞掛在嘴邊,同學們就會因此懷疑起你的“奉獻”,並非出自內心,而是為了獲取“功勞”。這種功利主義,會使同學們感到你的功勞摻有水份。懷疑你隻是利用他們當工具去達到你的目的。這種被利用、被捉弄的感覺,會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損害。
●不擺出來的功勞含金量更高
功勞不是靠說出來的。默默地工作,無需豪言壯語,別人就會發現你的功勞,並對你倍加崇敬與佩服。“沉默是金”,有功勞越不說,它的含金量越高。
功勞,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肯定。有功勞,說明有能力。誰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能力,也就免不了總想把功勞掛在嘴邊,生怕別人不知道。但是,可別忘了,越把功勞掛嘴邊,人家越不買帳。
功勞,是對事業的奉獻。奉獻,有了回應,人的心理才平衡。物質上的回應,當然有意義,但精神上的回應,是最能激發人的動力,更令人精神煥發。因而,人們總想把功勞掛在嘴邊,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讚賞與肯定。但,常掛在嘴邊的功勞,猶如單調的音符,重複起來令人聽了生厭,誰還願意接近他呢?
●訴苦為什麼要適度
痛苦無疑是對人生的一種煎熬。因此,每個人都在尋找途徑擺脫痛苦。哲學家培根曾這樣說過:“把幸福告訴朋友會使幸福增加一倍;而把痛苦告訴朋友則會使痛苦減少一半。”因而,我們不主張把苦隻作為個人的專利,而應適當讓它曝光。心裏有煩悶,有苦痛,不宜強忍,而應尋找適地機會,盡情地傾訴。
然而,訴苦的人還應該明白,訴苦對訴苦者來說是一種解脫,而對訴苦的人是一種承受。同一件“苦楚”,訴得過多,不僅不會減輕,反而會加重。有些不是“苦”的東西,訴多了也會成為“苦”。而且訴苦多的人,往往訴的不是真苦。因此,“苦”並不是訴得越多越好,尤其那些不是“苦”的“苦”,更不宜多訴。
●訴苦過多的反麵效應
經常在同學麵前訴苦,會使同學們失望,認為你是個缺乏信心的人。能力強的人痛苦會少些,當痛苦出現時,能力差的隻靠“訴苦”博得同情,品嚐不到人生的甘甜。常在同學麵前訴苦,就是一種無能,是對擺脫痛苦缺乏信心的表現。
經常在同學麵前訴苦,也會使同學覺得你在故意誇張自己的艱難處境。在向別人訴苦的同時,無意中就似乎在吹噓自己的能耐、本領:看,我忍受了這麼多苦難,你們應該多遷就些我。
由於過多訴苦而造成的這些誤會,勢必影響和同學間的友誼,甚至會導致交往的失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別人不訴苦,並不表明他一切都很如意、幸福。苦是自己經曆的,自己感受的。感受不同,苦的傷害也不同,因而苦是無法比較的。若經常在同學麵前訴苦,或許會使同學瞧不起你。
可見,每個人都應有深沉的心胸來盛生活的苦水,學會用自己的舌頭舔自己的傷口。痛苦,傾訴給別人,可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要從根本上解脫痛苦,還得自己努力。“解鈴還得係鈴人”,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都應由你自己作主。
生活中開朗、幸福的人,並不是說他就沒有苦,正因為生活中有痛苦,才會有快樂。我們應該以笑臉迎接生活,以微笑麵對人生。
●要征服必須尊重
人,都有自尊心,誰都不希望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在交往中,自尊心的具體表現就是希望得到人們的尊重。
周末組織班會,討論某一問題,當輪到自己發言時,誰也不會喜歡別人在旁邊指指點點,或交頭接耳,充耳不聞。如果別人無心聽下去,自己的發言也就沒意思了。為什麼?因為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自己的發言得不到尊重。如果同學們個個都聚精會神地聽講,頻頻點頭和熱烈鼓掌,發言人會越講越來勁,越說越精彩。為什麼?因為尊重會增強發言人的自信,啟發發言人的靈感。
同學之間的交往,相互尊重是非常必要的,相互詆毀隻能造成彼此傷害。
天啊,兩個同桌友好時,真誠交出的知心話,說好要絕對保密的,怎麼會今天都冒犯了?同學們聽了都大為吃驚。彼此都攻破了對方的防線,都傷害了對方。從此,兩個人成了“同桌不同心”的人。
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希望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之中。得到別人的尊重,就使得自己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尋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同時得到別人的尊重也使自尊心得到一種保護,使自己覺得人際關係和睦,產生“安全”感。人們往往覺得最尊重我的人最可愛,因而特別願意同他接近。所以說,尊重同學是一種征服。
中國有句古話:“敬人者人恒敬之。”隻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尊重是勝利者的風度
尊重不是弱者的體現。它同委屈求全,阿諛逢迎,風馬牛不相及。它是在堅守自己人格尊嚴的前提下,對別人人格的肯定。如果別人不夠尊重你,而你仍能尊重別人,說明你有寬闊的胸懷容納別人,別人隻會覺得你的涵養高人一等。尊重那些不尊重你的人,表麵上看你是虧了,但實質上,你卻在心理上戰勝了對方。因為對方不要自己的人格尊嚴,你在教他撿回來。所以,尊重其實是一種勝利者的風度。假如別人不尊重你,而你也以牙還牙。這時,你的心理雖然達到了平衡,並認為你占了上風,因為你的攻擊比他的強。但實際上,你並沒有征服對方,反而引起對方更強的抵觸心理。這必將導致雙方交往趨於危機。
尊重是從感情上戰勝對方,爭論是從道理上說服對方。
爭吵往往不能在道理上說服對方,卻在感情上傷害了對方。傷害了對方感情更無法征服別人。相反,如果理由在你這一方,不妨在感情上給對方足夠尊重,肯定對方觀點的合理部分,再以真摯、中肯的語氣給對方擺理由,說道理,指出他觀點的片麵性,對方反而可能欣然接受你的觀點。否則,明知道錯了,對方也會硬撐。所以,尊重才是真正的征服。
勸說和批評,目的都在於幫助有錯誤的同學加以改正,不斷進步。然而勸說與批評又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批評是用在別人已經犯了錯誤的時候,而勸說則不一定,可以是在已存在錯誤事實時,也可以在隻有某種錯誤的苗頭而不成為現實時。因而,勸說除可用批評的方法外,還有以下方法。
●心理換位
要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就必須與對方保持“同體”關係,即把對方與自己看作同一整體,處在同一位置和立場上。這樣,在對方看來,你是在為他們說話,或許你是一心為他們好的。在語言表達上,盡量把“你”、“你們”、“我”換成“我們”;多用“假如我是你……”一類的話;或強調彼此是同一類型的人。這樣使對方隨時感覺到彼此間的共同點,意識到大家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如此,對方就更容易接受你的勸說。
●信任感應
我們常常說:“士為知己者死。”意思是說,誰了解我、信任我,我就願意為誰犧牲。可見信任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我們在勸說別人時,學會隨時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信任,就容易為對方所接受。
●褒貶相生
一般說來,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不夠全麵,會因受到表揚而以為自己一切都好;也會因為做錯了事而覺得再無希望。勸說同學時,不妨采用褒貶相生,即既要點明他的不足,又要給以適當的表揚與安慰;或者是在具體羅列錯誤的同時給以抽象的肯定以平衡對方。這樣就能在感情上安撫同學,又有助於同學全麵認識自己,使同學更容易接受與改正錯誤。
批評、勸說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種方法,批評、勸說都必須是中肯的,挖苦、嘲弄、諷刺絕不是批評、勸說。
同學們朝夕相處,出現某些不愉快,發生某些摩擦都是很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即使是爭吵也並不可怕,要說可怕,那就是爭吵後不能重歸於好。
爭吵過後,雙方在心理上出於防禦的需要,容易互相築起屏障,阻礙感情的溝通。此時,極易促使同學之間的感情發生危機產生敵對情緒,形成“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僵局。這種局勢的出現是極為可怕的!同學之間的感情受到壓抑,被抑製的心理會影響同學們的學習與生活。
每個同學都希望在一個具有良好班風的班級學習,誰都不願意和有敵意的人在一起。所以爭吵後應設法重歸於好,以維係同學間美好的情感。
爭吵後怎樣設法重歸於好呢?
●真誠坦白
爭吵都是事出有因的。有時是因為一件小事;有時是為了堅持原則;有時是因為誤解;有時是因為某種不周……不管事因巨細,也不管有理無理,爭吵總是不好的。所以爭吵的雙方事後都應該勇敢地解剖自己,向對方誠懇地表白和道歉:“請諒解,剛才都是我心急,多說了幾句,其實我沒那意思”……尤其是理虧的一方應向對方說一聲:“對不起,都是我的錯!”爭吵猶如積雪,得到陽光普照會融化為水。學生,年青氣盛,要在爭吵後真誠坦白是不容易的,因為青少年自尊心很強。其實,能向對方勇敢解剖自己,真誠地表白自己,更能顯示一個人的寬厚胸懷。
●創設意境
爭吵後的同學往往都盡可能遠離對方。為了避免在路上相遇寧願繞道而行,即使相逢,也從不搭話,不理不睬。實際上,爭吵過的同學在冷靜下來以後,多數已經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本來已經有和好的願望,但都因為不好意思先開口,擔心對方拒絕時難堪,才使僵局長期延續。這種狀況往往如同黎明前的黑暗,隻要天邊一亮,黑暗就會消除。因此,雙方應主動設法創設一種友好的情境,盡量尋找說話的機會。隻要一說話,就有了溝通的契機。
同學之間爭吵後也可利用“巧言轉述”的方式,以求得“破鏡重圓”。比如,和同學爭吵了,自己又礙於麵子,不敢當麵與對方交談,道出自己的歉意。這時可以尋找同雙方都友好的、信得過的人作“中間人”來傳達自己的“心聲”。或者是在與同學交往時,有意透露自己對爭吵的看法,以及希望和好的心情。“中間人”會充當傳聲筒,把意見“轉述”給對方。對方收到信息後,就會被真情所動,真相大白了,心心相通了,雙方就會和好如初。
●曲折地體現真誠
“你會慢慢好起來的,別胡思亂想了。”醫生常對已病入膏育的病人這麼說。包括病人在內的許多人一聽便明白這是一種安慰病人的謊言。
謊言並不總是有害的。
我們提倡以誠相待,以心換心,彼此把真實的自我展現給對方,建立純真穩固的友誼。
但是,這並不否認,適當地采用善意的謊言可以實現自己的良好願望,可以曲折地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一片赤誠。
●緩解矛盾衝突
能否適當地采用善意的謊言,全看當事者的機智和社交經驗。
善意的謊言是有益的,隻要它被用在適當的時機和適當的場合。但正像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是謬誤一樣,運用善意的謊言時,千萬注意不要讓它成為有害的東西。
●人有個性才有魅力
“個性是人生命的框架。沒有框架的‘生命’不能算作完整的生命。”“我”之所以成為“我”,是因為“我”有“我”的個性。沒有個性的人是不可思議的;失去了個性而被同化為他人的人,是別人的附庸,是可悲的。
的世界之所以絢麗斑斕,是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並按自己的個性發展。
人的個性是在人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通過社會活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個性總有一定的可塑性,但它一旦形成便比較穩定。有個性的人不會盲目地追隨別人,才會在社交活動中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改變別人個性必然導致交往失敗
我們常說,要尊重別人,實際就是要尊重別人的個性。因為沒有“別人”的個性也就沒有了“別人”,侵犯了別人的個性也就侵犯了別人本身。當然就難以同他發展友誼了。
愛好也是個性的一方麵,不尊重別人的合理愛好也等於不尊重別人。因為試圖改變別人的愛好也就是試圖改變別人的個性。發展愛好、興趣乃至個性,除違法的和同社會發展不相一致的之外,應該說是自由的行為。想去改變別人的愛好實際上是對別人自由的幹涉,當然也就侵犯了別人發展的權利。
實際上,彼此互相欣賞,互相信任,是因為受到對方個性的吸引。喜歡上了某個人就等於喜歡上了他的個性。誰都不願意找到一個和自己“沒兩樣”的人作朋友,否則,倒不如“顧影自憐,孤芳自賞”。個性是兩個人認識、建立友誼的最初著眼點。互相尊重對方的個性則是友誼得以維係的保證。有哪位願意成為別人的“附屬品”呢?
學生階段,是個性趨於成熟的時期,個性、興趣、愛好等都正在形成、發展中。正是這時候,最強調個性,最強調自我的獨立。常常聽到有同學反映,“某某老師不理解我”,“我爸爸不尊重我”等等,這本身就是強調展自己個性的表現。每個人都不喜歡自己受到別人侵犯,那就將心比心以實際行動尊重別人的個性,別再試圖去改變別人的個性。
請記住:每個人都不希望把自己丟失,而異化為別人——也就是不希望自己的個性被改變。
●增加來往,增強了解
兩人談不來,往往是由於相互間缺少情感,感到陌生。感情不溝通,就不願意開放自己的心閘,相互間就有一條鴻溝。因此,增加來往,增強了解將使你找到“話不投機”的接近點。
同學之間也如此,集體活動中不要孤身一人跑到一邊,而應多和同學在一起玩,一起交談、議論,一起歡笑。課餘要多聊聊天,飯後相邀散散步……多在一起,談天說地,互相溝通。交往多了,情感融洽,心理距離就會縮短,鴻溝就會填平,話題就會越來越多。
●尋找“共同語言”
“話不投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同對方沒有“共同語言”。最能調動對方的談興的話題,是對方所感興趣的、有專長或想了解的方麵。感興趣的,說起來才有激情,越說越起勁;有專長的,說起來就深刻,頭頭是道,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想知道的,是急需的,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這些就是談話的基礎。因此,要找到“共同語言”,可以采取投其所好的辦法。就是說,了解對方感興趣的、有專長的或急需的內容,然後針對這些話題與之進行交談,將會有說不完的話。
要做到投其所好,自身也應注意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不斷擴大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淵博的人,與人交談,左右逢源,出現“話不投機”的概率也極少。
●善於聆聽別人的發言
談話,是對等的,有說者,亦有聽者。談話是對流的,說者與聽者是相互交替的。因此,在談話中,不僅要談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同時還要善於聆聽對方的發言,不時表示肯定、讚賞……這樣,對方才有信心、才有欲望說下去,而你聽對方談多了,自己也會增長知識,更進一步了解對方,從而使以後的交談更投機。
哈佛交際秘訣3:如何在私交中
“如魚得水”
走向社會與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放下架子,虛心求教;人們總會伸出援助的手,幫你解決困難。
看來尊重別人不僅是一個人的自身修養,而且還是一個人品行良好的的體現。尊重別人應從小節入手,小節在人際交往中有時也是一件大事情。
首先應具有尊重他人的觀念,這是做人的起碼品德。
其次注意小節是尊重他人的體現。
另外不拘小節也許能在家庭得到寬容,但這並不意味著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也可行得通。應該注意自身修養,嚴格要求自己。
獲取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秘訣
愛是人的情感的表現,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具有各種愛,大至愛國家、愛事業、愛家庭、愛親人,小到愛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要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具有健全的個性品質,必須從小養成高尚的情操,學會如何去愛。
●學會愛自己
幼兒時期自愛的表現是不很明顯的,常常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好態度得到情緒的滿足。如果自己的行為得到成人或同伴的好評,就會感到高興;受到了批評,則會感到難受。這就表現出對自己的愛。
培養自愛,可以從幾方麵入手:
①保持儀表整潔,有良好的衛生習慣。自己應經常換洗衣褲,學會擦鼻涕。要知道一個整天拖著鼻涕、衣冠不整的孩子是不會討人喜歡的。
自覺遵守公共秩序、集體規則和社會道德規範。如主動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不爭奪別人的玩具,不打人、不罵人,不隨地吐痰和大小便,不隨地亂拋紙屑等。要明白對人有禮貌才能夠得到大人和小夥伴的喜愛。
②豐富自己的知識,讓自己變得聰慧、靈敏。可利用茶餘飯後的時間,讓家長給自己講一些故事和其他各種知識、生活常識。知識豐富孩子的才能博得同伴們的信賴。
③培養自己開朗、活潑的性格。要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們玩,遇事要多從積極的方麵去考慮,不要過多的自責。一旦活潑開朗的性格形成,自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會加強。
●學會愛家庭
愛家庭主要體現在對家庭其他成員的愛和對家中財物的愛惜。
①要懂得尊老愛幼,例如,父母下班回家,給爸爸媽媽拿拖鞋。把好吃的東西留給別人吃。
②愛護家中的財物。要節約用水、用電、保護好家具、電器。要為家庭做些掃地、抹桌子等力所能及的事。
●學會愛他人
要主動地愛家庭以外的人和物。
①要學會和別人分享快樂。要得到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他人,人們正是在這種情感的交流中達到互愛的。因此,自己要努力學會愛他人。例如,家中買來了新玩具,自己要主動把玩具帶到幼兒園去和小朋友一起玩。
②要有樂於助人的精神。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相互之間的感情也就得到了溝通。應樂於為別人服務。例如,在幼兒園裏,小朋友有了困難,要主動去幫助他。
③要愛護公物。國家的財產,人人都要愛護,從小就應該養成這種習慣。例如,在公園裏不能采摘花草。幼兒園裏的用具、玩具等都要愛惜,不能隨意損壞。
●學會愛集體
①要多為集體做好事。例如,在幼兒園裏打掃衛生,為小朋友打開水等。
②要遵守集體規則,維護集體榮譽。要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應該為集體爭光。如輪到自己做值日生這天,要早點到幼兒園去,不要遲到。
③要像愛惜自己家裏的東西一樣,愛護幼兒園的玩具、用具。
通過自己的具體行動,就能逐步體驗到人類最寶貴的感情——愛,進而學會如何愛,並且逐步由愛自己最親近的人擴大到愛祖國、愛人民。
交友:快樂齊天
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到三歲時就想交朋友,需要小夥伴,這就是社會性的萌芽。一個哇哇大哭的幼兒,媽媽怎麼哄他也無濟於事,這時如果過來一個小朋友逗他玩,他立即就會破涕為笑,這是因為小夥伴之間容易形成“共鳴心理”,能互相接受對方的影響。小夥伴的作用是大人所代替不了的。兒童和親人的關係是“豎”的關係,和同齡兒童的關係是“橫”的關係,夥伴們的關係與母子關係不同,他們之間是平等的,要求友誼、信賴和合作。這一關係到五歲時就顯得更為重要,這時就有了自己的“遊戲集團”和“領袖”。小夥伴們在一起,起到了“兒童教育兒童”的作用,在這裏逐漸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和聯係,開始認識到:隨心所欲、任性、以自我為中心……是無法與其他兒童交往的,他們必須要遵守夥伴中的“法則”,誰違背了法則就會被排擠,不受歡迎。這樣,自己就逐漸從“自我”中走出來,學會了謙讓和互助,了解了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小夥伴之間的關係往往十分密切,它不僅滿足了個人心理發展的需要,而且滿足了社會的需要,從這裏自己開始發展了獨立性和社會性,增強了自主能力和社會能力,為長大成人,走向社會打下了基礎。
可是,當自己的社會性萌芽得不到滿足時,就會逐漸枯萎。所以要勸告自己的爸爸媽媽克服關門育兒的觀念,讓自己早一點到小夥伴中去,到幼兒園中,這樣等到自己一進入小學,就會如魚得水,迅速適應學校的環境,變得更加自信自強,健康活潑地成長。
當你逐漸長大的時候,父母開始操心你們的功課、健康、上進心,更重要的,也擔心你們的友伴,當然做父母無法完全支配你們交友的選擇方向,但可以給你們一些合理的建議。
自己選擇友伴,應注意幾點:
●秉性善良
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心眼不會太多,容易表現出同情心、愛心和道義感,孩子通常沒有道德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觀念,父母應該幫他去認識,使他有明確取向。
●誠實
友伴一定要不失“赤子之心”,保持天真無邪的個性,逗人喜愛,不做作,縱使他的智商很高,但動作仍有點孩子氣。
●身世清白
所謂身世清白是指家庭管教比較嚴。但所交的朋友必須有教養,在待人接物,應對進退方麵都能切合社會規範,不至過份任性,而粗野難馴。
●好學上進
要交往知書達禮的友伴,要有“多讀書是有益的”的觀念。
●性格乖戾
這種孩子容易衝動,不合群,破壞性大,也容易偏激。有些孩子鬼主意多,喜歡教唆別人做壞事。一定不要和這樣的友伴交往。
哈佛交際規範:如何待人接物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必須學會待人接物的方法,善於與人合作。和諧的人際關係,與較強人際交往能力,無疑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有些人不善於與人交往,缺乏待人接物的經驗,這是他們缺乏自主能力的一種表現。
因為在兒童生長過程中,自主能力和社交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凡是自主能力強的孩子,其社交能力就比較強。孩子的處事本領、交往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讓孩子自己參加接待客人的活動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
●有利於培養孩子的主人翁感
在參與接待客人的過程中,體會到主人和客人地位的不同,自然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和責任感,會比平時小心十分,殷勤百倍。
●有利於培養孩子禮貌待人的好習慣
要接待好客人,讓客人滿意,就必須在語言、行為上都講究禮貌,實質上是給孩子提供了禮貌待人的練習機會。
●能使自己學到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
最初,孩子是不會接待客人的,這就需要父母的幫助和引導。怎樣培養孩子接待客人的能力呢?
●讓孩子作好心理準備
在客人尚未到來之前,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客人什麼時間來,誰要來。客人與父母、與自己的關係以及,該如何稱呼。使孩子自己在心理上作好接待客人的準備。
●父母與孩子共同做準備工作
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做接待客人的準備工作。如打掃房間,采購糖果等,共同創造一個歡迎客人的氣氛。
●在父母幫助下接待客人
例如,客人來了,孩子可以在父母幫助下招呼每一個人,請客人坐,請客人吃糖果。還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給小客人玩,把自己的相冊拿給大家看。
●學著與客人交談
孩子應大方地回答客人的問話,別人在講話時不隨便插嘴。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麵有特長,可以提議他為客人表演。製造出一種輕鬆、愉快、熱烈的氣氛。
哈佛告訴你社會交往的禮儀和規範
由於社會交往都是在公共場所進行的,因此,孩子社會交往的禮儀規範先要講究公共場所的公德。所謂社會公德,指的是社會生活中的公共道德準則。
這些道德準則,是每個人應當具有的道德水平,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完成社會交往的必備條件。當前,有些孩子在公共場所僅僅因為人多擁擠被別人碰了一下,便大發雷霆,以惡語傷人,甚至拳腳相加,“得勝”之後便以“英雄”自詡。殊不知,這正是在公眾麵前徹底暴露了他的自私、狹隘和粗野。說明他內心的道德感、榮辱感尚處於蒙昧狀態,因而他的行為隻是受本能的驅使,根本談不上社會公德,這必然造成他在社會交往的失敗。那麼,孩子在社會交往中應當遵循那些禮儀規範呢?
觀看體育表演或各種體育競賽,應當提前幾分鍾入場,盡快坐到觀眾席上靜候比賽開始,不要大聲喧嘩或高聲呼三叫四。觀看比賽應對比賽雙方一視同仁,持公正態度。國際比賽,更要注意國際影響和民族尊嚴,要為雙方運動員鼓掌助興,不做有損於國格、人格的事情。
應當禮貌地對待比賽或表演,對偶爾失誤的運動員要諒解,要鼓勵,不可出口不遜、打口哨、出怪聲或拋擲物品,以免損傷共自尊心、自信心。
要尊重裁判員,瞬息萬變的體育競技,難免出現漏判誤判,不應對裁判呼叫起哄。
對取得成績的運動員或勝利一方,既要熱情鼓勵,又要注重表達方式,不可大呼小叫,飛吻頻頻,忘乎所以。
要維護場館內的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亂扔果核或包裝袋。
退場時不要擁擠,出場後自動疏散,不要圍堵運動員或運動員車輛。
看戲或看電影時,應提前到場對號入座。如果遲到,看戲應在幕間入場,看電影則應隨服務員悄悄入座。穿行時姿式要低,腳步要輕,盡力不要影響別人。對起身為你讓路的同排觀眾要小聲致謝、致歉。
觀看影劇時應脫帽,以免阻擋後排觀眾視線。坐姿要穩,不要時常左右晃動。不要把腳蹬在前排觀眾的椅背上,以免弄髒別人的衣裳。
戲劇演出、電影放映當中,要保持安靜,不大聲談笑,不隨聲哼唱,不用手擊拍或大聲評論。遇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防唾沫星子濺他人身上。
應尊重演員的藝術勞動。每個節目演完,應鼓掌。節目終了應向演員熱烈鼓掌致謝,待演員謝幕後再退場。謝幕時,不要擁到台前圍觀。但散場前提前退場也是對演員的不尊重,也會影響其他觀眾的情緒,是不禮貌的行為。
演員表演失誤,要予以諒解,不應喝倒彩、起哄、吹口哨做出其他有損於演員人格的舉動。
圖書館、閱覽室是公共學習場所,在那裏應特別注意禮儀規範。首先,要衣著整潔,不要穿拖鞋背心進入。就座時,移動椅子要不出聲,不要為朋友、同學占座。走路要輕,閱讀時不出聲,也不要和熟人交談,更不能大聲喧嘩、吃零食、扔廢紙。也不能利用閱覽室休息睡覺。
查閱圖書目錄卡片時,不要把卡片翻、撕壞,也不能在卡片上塗畫。要愛惜圖書,輕拿、輕翻、輕放。不能因自己需要某種資料而損壞圖書,私自剪裁圖書是極不道德的行為。
對開架圖書應逐冊取閱,不要同時占有多份。閱後立即放回原處,以免影響他人閱讀。借書應按期歸還,“熱門書”應速看速還。
到櫃台前購物時,應語調和氣地招呼營業員,說明購物要求。當營業員正為別的顧客服務時,應在旁稍候,不要高聲喊叫,更不要敲擊櫃台。顧客眾多時,要排隊按順序購買,並主動照顧老弱病殘者,對外賓也要禮讓。
營業員服務出現差錯時,顧客應給予諒解、善意提示、切勿爭吵。若遇個別態度不好的營業員,可找商店領導解決,不要當場大吵大鬧,出言不遜。
要退商品時,需耐心向營業員說明原因,若按規定屬於不能退換的商品,則應在購買前考慮仔細,一旦買下,不再退換。
購完物品,應向營業員道謝。
旅遊活動涉及的範圍廣,人際交往多,所以遵守旅遊的禮儀規範,將會增添旅途的歡愉。
●在旅社
要自覺遵守旅社規章製度,登記住宿時,對旅社人員的詢問要有問必答,誠懇、客氣。
應尊重旅社人員的勞動,服務員到房間打掃衛生時,應主動起身相讓,服務員離去時應表示感謝。
保持客房幹淨整潔,自覺整理好床鋪被褥,保持室內衛生,不亂扔棄物。注意節約用水用電,拖鞋、毛巾等用過之後,應放回原處。
●在飯店
在飯店就餐要尊重服務員的勞動,對服務員講話態度要謙和,講究禮貌。當服務員忙不過來時,要耐心等候,不可敲擊桌碗或高聲叫喊。服務員有不周或失誤,要善意提出,或向飯店領導提出,不可同服務員爭吵。
吃飯要講文明禮貌,所點飯菜要適量,孩子不要喝酒。
吃飯時要照顧其他顧客,就餐人多時,應加快用餐速度,飯後不在餐桌上閑談,應早些離去,以便他人入座就餐。
●在公園和名勝地
在各種旅遊景點,不論是公園名勝,還是自然保護區,旅遊時,一定要愛護那裏的公共財物。大至建築設施,小至一草一木,不可隨意損壞。要保護建築物的結構裝飾,不得隨意攀登踐踏,更不要在上麵亂寫亂畫、簽名刻字。
旅遊時要保持公園勝地的環境衛生和靜諡氣氛,不要亂丟果皮紙屑,不要將棄物投入水池河流中。野餐之後,要把瓜皮果殼包裝袋等收拾淨。不要打鬧,不要妨礙他人遊覽。
不要在公園長椅上躺臥休息,見到老弱病殘及小孩應主動讓座。
劃船時要小心,不要把水濺到他船他人身上。船進橋洞時不要爭搶,要禮貌讓行。
●在旅途和問路時
旅途中遇到熟人,打招呼致問候之後,想多作交談,應引至路邊,不要站在路當中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妨礙遊人行走或車輛通行。
詢址問路在旅遊中是常事,意在請求別人幫助,應特別注意言行舉止的禮儀規範。
首先要用禮貌的語言打招呼,如“勞駕”、“請問”等,然後根據姓別、年齡、職業特點選擇適當稱呼,如“阿姨”、“叔叔”、“爺爺”、“奶奶”、“先生”、“小姐”、“小朋友”等等。發問時要用請求的語氣,發問後無論對方能否為你指路,都要誠懇致謝。
有人向自己問路時,應熱情指點。如確實不知可請其轉問他人,並表歉意,千萬不可以不實之言欺人。
禮儀是人類社會為維係社會正常生活秩序而共同遵循的最簡單、最起碼的道德行為規範。對個人來講,禮儀是一個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藝術修養的外在表現;對社會而言,禮儀是社會公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的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俗的反映。
社會交往活動中,必須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尊重,是禮儀的感情基礎。隻有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才能保持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家長應當教育孩子們遵守禮儀規範,使他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