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能力培養

在這個開放的社會,自我封閉,不善於溝通會導致什麼?在這個交流的年代,唯我獨尊意味著什麼?科學化的人生需要自我管理,高效率的團體需要有魄力的管理者。人人都有管理潛能,未來的管理大師必須從孩提時代開始,請看哈佛的培養方案。

哈佛預言:未來需要管理人才

19世紀初,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和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曾提出過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假說:

“假如法國突然損失了自己的50名優秀的物理學家、50名優秀的數學家、50名詩人、50名優秀的作家、50名優秀的文學家和50名優秀的民用工程師……法國馬上就會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僵屍。”

可以想象:21世紀市場的競爭,已不再是滾滾濃煙,而是科技人才、管理能力的競爭,競爭的焦點已取決於人力資源的質量。

曾轟動全球的《中國的興衰》一書的作者帕·米亞認為:

21世紀綜合國力的競爭,根本上就是人才的競爭,爭人才、搶人才、用人才將成為未來社會最激烈的競爭。

在這些被爭奪的人才中,有電子、信息、輕工、輕紡、生物、海洋工程、外貿外經、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麵的中高級科技人才;有企業管理、財貿管理、商業管理、金融管理、外貿管理、質量管理、生產管理、營銷管理、公關管理等方麵的中高級管理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要想成為第一生產力,是絕對離不開管理的,隻有通過科學的管理才能使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作用,才具有合理配置、科學布局、有效調整各種科技資源的作用。因此,高科技的發展必須以高管理為基礎,這樣,高質量的管理人才就日益顯得重要了。

美國人曾說:一個海森堡等於五個空降師的能力;

美國人又說:一個錢學森等於五個機械化師的能力;

能否這樣說:一個高明的管理者等於幾十萬軍隊的力量呢?

如今,各國麵臨的共同困難是以下七種人才的缺乏:

①高級的領導型人才;

②高明和開明的經營管理人才;

③敢於和善於創新發明的專家型人才;

④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博采眾長的導師型智囊人才;

⑤善於創造最佳經濟效益的經濟師型人才;

⑥善於運用先進技術的總工程師型人才;

⑦善於並能有效的用財、聚財、生財的總會計師型人才。

這些人才,歸根結底,都是善於謀略的管理型人才!

管理將成為21世紀的主旋律,21世紀的製高點,21世紀的智業。

21世紀是管理者的世紀。

21世紀更是智人的世紀。

21世紀必將以智高論英雄。

世界上的管理一旦終止,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就無法進行,社會秩序就會出現混亂,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也將無從談起。因此,管理是社會存在和延續不可缺少的條件。

其實管理並不神秘,管理自己、管理別人和接受別人的管理,這是同時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普遍的管理關係。如:某班的班長,他既要管理同學,管理自己,同時還要接受老師的管理。再如某班的同學小A,他要管理自己,接受班幹部及老師的管理,在班集體裏小A與其他同學之間主要是配合與協調的關係,似乎不存在管理人的問題。但是換一個場合,他在小弟弟、小妹妹麵前則儼然是一個管理者。人與人之間的管理關係,存在於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領域。

管理自己,管理別人,接受別人的管理,這三者之間還存在著內在的密切聯係,互相影響,互相製約,互相促進。

對於管理自己與管理別人的關係,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有過精辟的論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從正反兩個方麵論述了管理好自己對管理別人的重要意義。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後,社會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各行業、各部門、各單位都處在了相互製約、相互協調、相互依賴、缺一不可的關係之中,從客觀上要求整個社會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體係。每個人都不僅要管理自己,管理別人,而且還要積極地接受別人的管理。管理好自己是管理別人的基礎,管理別人反過來又影響對自己的管理。在現實生活中,學習中,有的人隻想管別人,而不願接受別人的管理和管理好自己,或者隻管好自己,對其他的人或事,充耳不聞,熟視無睹,不盡自己的管理職責和義務,這都是不正確的,都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的。

談了以上這些,我們也就能夠清楚地感知和把握這種普遍存在的管理關係了。那麼,我們以一個通俗的說法,講講專職管理工作的基本含義。著名管理專家納撒尼爾·斯圖爾特曾經對管理下過一個易於理解的定義:

管理是一種工作,目的在於有效地彙集和使用委托給管理者的許多資源:人力、金錢、工具、關係、思想、時間、設備和其它的財富。

可以這樣說,管理也就是有效地協調與利用人、財、物、思想、時間等各種資源,達到即定的目標的一種行為。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在管理者的頭腦中,他可以利用與配置的一切資源,都是一種財富,都可能為他達到目標帶來價值。

有一群孩子到山區遠足,不幸走錯了路,在荒野度過恐怖的一夜之後,一個個孩子身上又冷又濕,饑腸轆轆。有些女孩哭了起來。這時,11歲的馬丁堅定地對大家說:“我們不會死的,我聽大人說過,假如你沿著一條小溪前進,它會流入大溪,最後它就會帶你走到一個村莊。我們沿著剛才見到的小溪走,跟我來吧!”他說罷,便堅定地走進森林,朝一條小溪進發,其他孩子緊隨在後。他們穿過叢林,沿著河床走了5個小時,終於聽到遠處有人聲。經過大聲呼救,引來了救援人員。膽識過人的馬丁終於帶領整個小隊安然脫險。人們都稱讚他是“天生的領袖”。

那麼你了解自己的管理潛能嗎?你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行為表現,對以下20個問題分5個等級打分,在最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欄目下打“”。如果所得總分在75分以上,那麼,你的管理能力就可能在一般孩子之上。

測試項目

(1)做事有計劃性。

(2)能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使別人明白自己的要求。

(3)能善於用各種方式(口頭的和非口頭的)表達各種情感。

(4)有事能與大家商量。

(5)事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

(6)以平等的態度待人。

(7)待人熱情、和氣、慷慨。

(8)樂於為集體做事。

(9)工作負責,責任感強。

(10)肯做一些使人感到愉快的小事。

(11)能幫助別人。

(12)能很好地識別他人的情感。

(13)能根據別人的行為和情感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14)在與人發生爭執時能克製自己。

(15)當兩個孩子發生爭執時願意當公證人。

(16)常有新的主張和想法。

(17)能嚴格要求別人完成任務。

(18)敢於出頭露麵。

(19)知識麵廣。

(20)生活習慣良好。

1分

不2分

爾3分

確定4分

常5分

當你發現自己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這是值得高興的事,這說明你在今後漫長的成長道路中,成功的機會比別人多。

●以不變應萬變

中國古代史學家司馬光小時候與一群孩子一塊兒玩,一個孩子不小心跌入了一口盛滿水的大缸裏,水淹沒了那個孩子,其他的孩子一個個都嚇得逃走了,唯有小司馬光沒有離去,他鎮定地從地上搬起了一塊大石頭,猛地往水缸砸去,水缸破了,水湧出來,缸中的孩子得救了。

與司馬光一塊玩的孩子中肯定不乏聰明的,但是,這些孩子為什麼在這種突然發生的事件中要麼驚慌失措,要麼一籌莫展了呢?這是因為他們缺少司馬光和文彥博的應變能力,在心理上無法適應環境中發生的突變,不能在緊急的情況下冷靜地運用最佳策略和方法解決問題。

●你會怎麼辦

麵對事態的突變和來自環境的挑戰,孩子的行為不外乎以下四種類型:

①逃避孩子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回避所麵臨的問題和挑戰。不敢麵對現實。與司馬光一起玩耍的那些孩子在人命關天的傳況下,沒有勇氣去想方設法救自己的同伴,而是一走了之。

②否認孩子拒不承認自己所麵臨的問題或挑戰的存在,而被他們否認的常是在其心理上構成威脅或引起衝突的東西。父親到外地去了,孩子明明跟著母親去送行,但是回家以後卻還是大哭大鬧,一定要父親現在就出現在他的身邊。

③遲鈍幾經努力還是失敗以後,孩子不願再作嚐試,從而進入了一種無能為力、無所適從的失助狀態。

④解決在問題麵前,孩子現實地考察和確定問題的性質,識別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在頭腦中或實際中比較,從中選擇一種最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司馬光和文彥博的行為,就是這種類型的應變行為。

很顯然,前三種類型的行為都是消極的,因為這些行為並沒有改變孩子,他們隻是弱者。第四種類型才是積極的,這樣的孩子永遠是強者。

●在變化中成功

未來的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各種事態瞬息萬變。因而這樣才能要求管理者有很強的應變能力,能夠極其迅速地反應和行動,在變化不定的環境中應付自如。

應變能力指的是一個人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地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使自己能適應這一特殊情況、場境的要求,不僅免於受到傷害而且還能積極進取的一種能力。應變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既包括了諸如迅速捕捉、搜集、分析信息,作出判斷,製定調整方案之類的心智能力,也包括了諸如利用或創造條件,彌補自己的不足,發揮自己的優勢,使自己的外部行為更適合特定場境的需要,與社會變化、進步達到同步等外部操作性技能。很顯然,這樣一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培養才可達到一定水平。一旦形成,便會使孩子受益不淺。比如,學習上他能適應各種不同風格的老師講課,能在各種環境下學習;生活上,他能適應各種艱苦的條件,能應付各種突如其來的緊急情況;工作上,他能在各種有限的條件下取得相應的最佳效果。

人世間事態變化多端,難以預料,防不勝防,唯有具備這類心理素質的人,才能在挑戰和機會並存的世界中以不變應萬變,在變化中求生存,在變化中獲取成功。

世界上的管理一旦終止了,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就無法進行,社會秩序就會出現混亂,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也將無從談起。因此,管理是社會存在和延續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哈佛為你揭開管理者的麵紗

前麵幾講,我們談到了管理、管理關係、管理工作和管理潛能,那麼,你可能會問,究竟什麼是管理才能呢?看來我們還需要更係統、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管理能力,總的來說就是一個人為了達到某種預期的目標,而對他能夠控製的多種因素進行籌劃、安排、協調的能力。

這種綜合性極強的才能,又可以細分為管理者必備的各項素質和能力:

健全的性格——勤勞、樸實、認真、自信、謙虛謹慎、豁達開朗。待人寬容,具有強烈的責任心、正義感和獻身精神;

穩定而樂觀的情緒——沉穩、老練、樂觀、奮發向上,勝不驕、敗不餒;

頑強的意誌——百折不撓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奮不顧身的勇氣,敢冒風險的膽量,勇往直前的氣魄。

英明的決策能力;勇敢的的創新能力;高明組織能力;適宜的應變能力;有效的控製能力;高超的用人能力;有利有節的協調能力;剛柔相濟的社交能力。

高尚的道德品質

忠於職守,忠誠老實;廉潔奉公,不謀私利;公道正派,剛正不阿;謙虛謹慎,團結協作;遵紀守法,銳意進取。

這些能力有許多是人們從小就可以培養和具備的,我們在後麵將詳細談到。

下麵,再來看一個具體實例。

1935年,列寧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對腦研究所提出的征詢表作了答複。她的回答提供了有關列寧個性的價值極高的材料。這份材料對於孩子管理才能的發現與培養,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

下麵就是這份材料的摘錄:

列寧始終與生活保持有機的聯係。

最大限度的專心致誌。

自我批評精神——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但非常厭惡折磨人的自我解剖。

他是一名戰士。

他的行動中沒有雜亂無章和驚慌失措。

最為常見的情緒是:緊張地專心致誌地工作。

他愉快樂觀,愛開玩笑。

他的情緒不會變化無常,情緒變化都有充分根據。

他很會控製自己。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使他無法忍受,他總是尖銳地提出問題,“不講情麵”。

即使與他培養出來的人談話也很講分寸。

他容易激動,反應強烈。

他激動的時候臉色蒼白。

說話充滿激情,即使他說話時表情安祥,仍然可以從語氣中感覺到這種激情。

他力求深刻地鑽研問題……

他輕快、自由地進行寫作,發表意見。

他寫東西迅速,語言精練,樂於寫作,常常寫得又多又快。他作報告以前總要寫出報告提綱,聽別人作報告總要把報告人的思想與言語記錄下來。他的記錄總能抓住最本質的東西,從不疏漏。當寫到他特別感興趣或使他激動的事情時,字體就格外清晰。

他的手稿整齊,不必再譽清,很少塗改。寫到統計表格、數字、摘錄材料的時候,他總是特別仔細。字跡特別清楚,——這是“書法的典範”。他很樂意抄寫這樣的材料,把數字、曲線、表格都記下來。但從來不用藝術造型式的表格(類似插圖)。

他廣泛使用統計表格,表格是他自己畫的,清楚明了……

他在準備發言或日常進行工作的時候,喜歡把重點劃出來,作批注、摘要和提綱,以後還多次查對,這些批注和摘要都簡短扼要但很能說明問題……

他與別人談話時不需要作記錄,但是要求絕對的安靜。

每次作報告前他總是非常興奮:專心致誌,說話不多,有時轉移話題。從他的臉部表情可以看出,他內心激動,正在深思熟慮。他每次都作好報告提綱,說話幹脆。

他言語樸實,不追求新奇,不虛張聲勢,沒有絲毫矯揉造作,沒有做作和不自然。這是一種自然流露的表現力。他說話的調子不單調,也不呆板。

他喜歡玩保齡球,會滑冰、騎腳踏車;喜歡在樹林裏轉,非常愛好采集蘑菇。他還喜歡聽故事(聽得很認真)、非常喜歡音樂,愛哼曲子、吹口哨。他不會樂器,也從來不畫圖。

他總是地多方麵考慮問題。

他激動的時候就拿起辭典來讀,可以連續讀幾個小時……

他經常微笑,笑得很自然,沒有挖苦人的冷笑,也沒有故作“謙恭”的假笑。

他哈哈大笑的時候那麼高興,前仰後合,眼淚都笑出來了……

他是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毅力、能經受任何考驗的人。他是個樂觀主義者……

他從來不去作沒有意義的冒險舉動……

他勇敢無畏,沒有絲毫的膽怯和懦弱。

……

如果我們再高度地概括一下,列寧的個性可以凝煉成:

堅毅、勇敢、激動、沉著、專心、敏捷、認真、縝密、樸實、樂觀、幽默……它們構成了一個領導者的良好素質。

列寧的領袖氣質和管理才能是天生的嗎?現代理論認為,管理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管理者的特性是在實踐中形成的。管理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的生活環境和合理教育的結果,是可以訓練和培養的。盡管,我們的孩子中能成為偉大領袖人物的是極少數,但是將來去擔當不同行業、的管理職能卻是完全可能的。因而,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領導才氣,扶植他們那種“不僅管好自己,而且想、管好集體”的可貴之處,努力地從多方麵,培養他們將來勝任管理工作的各種才能。

智慧是管理者的靈魂

假如有一位管理者,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出奇製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使自己的事業迅猛發展,那將意味著什麼呢?

那說明,這位管理者在管理上是強者,是市場上的幸運兒。

幸運靠什麼?成功靠什麼?

在21世紀,隻能靠智慧。

智慧是管理者立於不敗之地的最重要的條件,這是一個永恒的真理。

●人要有智慧,猶如土地要有水

曹衝稱象的故事在我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三國時代,有一次孫權給曹操送來一隻大象。曹操想知道這隻大象的重量,問他手下的隨從有沒有辦法稱一稱。正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孩子走上前來,說他能夠稱象。大家一看,原來是曹操的兒子曹衝。曹衝說:“把大象牽到一條大船上,記下船的水位,然後把大象從船上牽走,再把已經稱好了重量的東西往船上放,等到船的水位與原來記錄的水位相同時,這些稱過重量的東西的總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了。”曹衝的一番話使眾人都感到吃驚,沒有一個人不佩服這個才五六歲孩子過人的智慧。

人類靠智慧,從動物界脫離出來,主宰了這個世界;在未來的社會中,人與人的競爭與較量,民族與民族的競爭與較量,國家與國家的競爭與較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智慧的較量。

21世紀的管理者需要有出色的智慧,在高度信息化和技術化的時代裏,能憑自己的智慧,應付自如。有人說:“智慧,是在一般人看不到智慧的地方,看出智慧的能力。”這種出色的智慧是管理者獲取成功的保證。

●智慧是一種心理素質和運籌能力

英國哲學家培根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確切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中擁有知識者的曆史地位和社會價值,激發了人們對數學和自然科學的興趣,因此在西方文明發生偉大的思想革命的年代裏,它不脛而走,被人們奉為至理名言。

然而,知識並不是智慧。智慧是一種心理素質和運籌能力,它與知識有關聯,但它比知識更有力量。現代社會知識不斷更新,隻是去認識和掌握前人積累和創造的知識必然會成為時代的落伍者,唯有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棄舊創新的開拓者才會在未來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

決策是管理者的路標

管理的核心是決策。管理家伯特說:“管理的首要任務是作出能夠作出今後短期和長期行動路線的決策。”“管理者是集團的舵手。他必須分析環境,作出決策。大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沒有用。”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決策是管理的關鍵,是管理者的重要職責。

●自決的心智

自決,也就是自我決斷,它是管理決策的基礎。所謂自決能力,指的是一種心智能力,它是一個人針對一定對象去獲得不同的有關信息,進行取舍加工,並根據它作出自己正確的選擇,控製自己發展方向、行為程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