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接到電話很吃驚,她吃驚不是因為拉賓被刺,而是因為莎莉為這事專門打長途電話。由於女兒在外麵的朋友很多,因此莎莉平時對長途電話控製是很嚴的,一般情況下不打長途。
女兒說:“媽媽,拉賓被刺是件大事嗎?”莎莉說:“肯定是件大事,它說明一個地區和平進程的艱難程度。”這時莎莉想到女兒平時對曆史老是不求甚解,看新聞也不分析這件事之所以成為新聞的原因。平時找不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這倒是個契機。於是莎莉對女兒說:“再有10天時間我就回家了,我回家時你能告訴我拉賓這麼好的總理為什麼會被刺的真正原因嗎?”女兒想一下說:“行!”她們常常委托對方搞清楚一兩人都不清楚的問題,某一個字,某一個詞,某一件事。
回家的那天女兒向莎莉推薦了一本書,上麵有一篇拉賓的演講詞,讀完她認為女兒是認真地讀了些關於巴以關係的書的。於是莎莉同女兒就這個問題認真地交談了一次,在交談中女兒很為阿拉法特擔心,她說搞不好阿拉法特就會是第二個拉賓。
從女兒的談話中莎莉明白女兒是基本上搞明白了拉賓為什麼會被自己國家的人刺殺的真正原因。因此後來強硬派內塔尼亞胡戰勝佩雷斯當選以色列總理時,女兒也沒有表現出過多的驚奇,她隻是說中東和平將將是一件遙遙無期的事情。
從那以後女兒的學習態度踏實了許多,每一件事她都喜歡把來龍去脈搞清楚。女兒說她在把一件事情徹底搞清楚之後,感到一種求知的真正快樂。
莎莉利用拉賓被刺這件突發事件,進行朋友式的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從而使它改變了女兒的學習習慣,使女兒養成了“窮究”的學風,同時也使自己對知識更為精益求精。
“你不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來提高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愛。你應讓孩子們看到你也在學習。”富勒說。
父母的學習熱情將是孩子的學習欲望的最佳催化劑。
●如果你是孩子
有些家庭采取壓製的方法,逼迫孩子多念書,卻適得其反;家長應該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設法使他們由被動變主動。
“我要學”,將會成為學習的真正原動力。馬丁,麵對兒子頗為頭疼的英語,采取了“拯教”措施,成效顯著:
一天,馬丁找到兒子說:“你教教我法語好嗎?”兒子感到莫名其妙,長期灶語水平低造成的自卑感使他不相信爸爸的要求。見兒子有些驚疑,馬丁又說:“爸爸上大學時學的那些兒法語都忘得差不多了,現在公司正在做一個項目,好多法文我都看不懂,因此才請你教教我。”兒子欣然同意了。
從此以後,兒子上外語課,心裏就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了對得起“爸爸的老師”這一光榮的稱號,為了多掌握一些教爸爸的本領,兒子上課開始認真聽講了。
晚上馬丁回家後,不管多忙,也要堅持聽一會兒兒子的法語課。兒子呢,為了教好馬丁這個特殊的學生,每天也必須認真“備課”,上課時又是講解,又是朗讀,還要提問、聽寫、對話,課上得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兒子教得既認真又仔細,馬丁呢,則是學得既努力又虛心。
馬丁父子倆的外語水平越來越高,得益於這種“角色換位法”。
馬丁讓從來都是學生的兒子出任“教師”這一角色,那麼,兒子就按“教師”這一角色要求自己,履行“教師”的職責,責任感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這增強了他學習的動力,使他由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他深切地感受到,隻有上好法語課和做好法語作業,自己先學會,才有可能勝任“父親的法語老師”這一角色的要求。也就是說,“角色轉換”使孩子產生了學習法語的自我需要,進而在學習中體驗到樂趣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