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全優生
萊爾的班上有位名叫理查德·西塞爾的學生,經常不做他布置的作業,他雖然三番五次地找這位學生談心,但卻不見任何成效。無奈之下,萊爾隻好使出自己的最後一招。他把理查德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對理查德說道:“如果你再不動手做作業,我可就要去你家裏去吃晚餐了!”
在過去的幾年裏,萊爾曾經教過理查德的哥哥和姐姐,並且與理查德的媽媽露絲·西塞爾有很多來往。理查德聽這位英語老師這麼一說,便立即向他承認錯誤。回到教室後,理查德趕快動手做起了老師布置的作業。他的媽媽露絲得知此事後,解釋說:“我的兒子知道如果自己再不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他的老師就會把情況反映到我這兒。”
萊爾鼓勵家長們在自己的孩子開始上學之後,就及早同孩子的任課老師取得聯係。“這樣一來,家長便了解老師對孩子的期望,老師也可了解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而孩子看到的是老師與家長所形成的統一戰線。”萊爾解釋說。許多專家們的研究結果都表明,孩子的在校學習成績,與家長始終如一的關心與幫助之間密不可分——不管家長受教育的情況如何。
為幫助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取得優異成績,你還能夠做些什麼呢?以下所講述的,是教師提出的建議與指導。
●家長要努力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家長隻把學校的重要性告訴自己的孩子,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必須向孩子說明學無止境的道理,不能讓孩子以為隻要在學校拿到一張畢業證就萬事大吉了。家長應當通過不斷地教育孩子,使其真正認識到學習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每個人都應當具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瑪麗·富勒在紐約市的菲利浦高級中學任教,她教的科目是英語,她的學生都是優等生。在去年的升學考試中,她教的那個班有93%的學生都順利考上大學。
為了向人們說明家長在鼓勵孩子奮發圖強中的作用,富勒拿她的學生讓娜·米歇爾的切身經曆來作例證。7年前,讓娜·米歇爾的母親琳達·米歇爾為了拿到教育資格證書,重新回到大學校園學習。由於琳達·米歇爾還承擔著養家的重任,她的工作是不能丟的,因而她也隻能采取在職學習的方式。就這樣,白天琳達按時到單位上班,到了晚上,趕忙去大學聽課。“琳達的女兒讓娜在自己交上來的作文中,曾多次寫道她是多麼佩服母親這種學習精神。”富勒回憶說。
盡管讓娜的好多女伴都中途輟學,但讓娜絲毫沒受她們的影響,依然堅持不懈地學習。有一份勞動,就有一份收獲,讓娜靠自己的對學習的莫大興趣,以及腳踏實地的幹勁,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曼哈頓大學。
琳達一家可謂雙喜臨門,在女兒順利考入大學的同時,琳達自己也獲得了教育資格證書。談起自己的女兒,琳達自豪地說:“我告訴過她,進入學校隻是學習的開始。隻有對學習培養起真正的興趣,並且持之以恒,方可獲得成功。說句不謙虛的話,我覺得我所做的,正是她需要學習的。”
你完全不必花上很多的金錢,去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看到你能夠堅持學習、不斷進取,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或科技館,”富勒說道,“以及其他一些可以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的地方。”
●用事實教育孩子
埃德蒙多·布雷利的兒子布利特在俄克拉何馬州伊尼德市的一所中學上學。有一天,兒子布利特放學回到家中,告訴布雷利說,學校第二天要開家長會,請他前去參加,布雷利當即答應下來。第二天,盡管布雷利還有其他事物要做,但考慮到既然已經答應兒子,就應該言出必行,於是,他按時到兒子的學校參加家長會。
在家長會上,布利特的生物老師得知布雷利是位醫學博士,便當麵邀請他給班上的學生講一節課。“我正好講到微生物這一部分,因此我請布雷利博士到班上,就細菌如何孳生及病毒如何擴展,來給學生們講一課。”生物老師貝特·馬布裏說道。
布雷利被馬布裏的滿腔熱情深深打動,除了給學生們講述事先定好的內容之外,還引導學生成功地做了一次試驗:他提前讓學生從自己使用過的牙刷、指甲刀上取些雜物,然後把它們放入一個皮氏培養皿(實驗室用於培養細菌的有蓋小玻璃盆)。為了能夠讓學生比較直觀地認識到細菌是如何孳生的,布雷利讓學生把它帶到實驗室培養一段時間之後,又讓學生把它拿回教室。
在這項試驗中,學生們通過顯微鏡,驚奇地發現細菌已經大量孳生。對布雷利來說,這次試驗給他帶來的最大收獲,就是他與兒子的關係更加親密了,而且大大增加了兒子對科學實驗的興趣。“我的兒子事後對我說,‘爸爸,你在我們班的表現真是太酷了!我要努力學習,爭取以後能夠像你那樣受人歡迎。’”布雷利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