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別用教育的學習方法
能過借鑒西方的教育方法,可以完善我們自己的教育方法。
有些教育家習慣把兒童掌握知識的程度分三種,第一程度是能掌握信息,第二程度是具有用知識的技能技巧,第三程度是能進行創造性活動。因此,教學方法也分為相應的三種:即以第一程度為目標的教學方法、以第二程度為目標的教學方法、以第三程度為目標的教學方法,並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大部分是以第一程度和第二程度為目標的教學方法。
雖然的些國家也對傳統教育方法進行了改造,並出現了一些新的教學方式,如德國出現的脫鉤教學法、法國出現的合同教學法、美國的掌握學習等,但他們並不滿足於這種改造。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奉送”真理給兒童;強調直觀,注重觀察和感知具體事物和現象;隻注意調動和組織兒童清醒的、理智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隻把學科當作現成結論來教學等等。這些特點均不適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因此,近幾十年來,各國教把都學方法改革的重點放在了以第三程度為目標的教學方法上,並出現了一係列頗有影響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弗雷內教學法
這是法國兒童教育推廣的並在國際上得到普遍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因它由法國教育家弗雷內提倡並推行。這種方法強調讓兒童個人或小組通過自己的實驗或探索去獲得知識的才能,因而又叫“自治教學”。它是把獲得知識和增長才幹的過程建立在實驗探索基礎之上的,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讓兒童有自主權。自主權有三:①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②自己選擇學習內容;③自己改變生活環境。
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有三種形式:
①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
即采取一定的方式,使兒童將自己在生活中的豐富感受和切身體驗毫無顧忌、自由自在地表達出來,以充分認識生活的豐富多彩及意義。為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創造一種信任、鼓勵和讚賞的氣氛。當然,這並不排除不同意見。實際上,為了兒童的進步,適當的批評是必要的。
②提倡探索精神
提供知識不是教育的根本的目的,獲得探索辦法,培養思考能力和創造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兒童隻有在反複探索的過程中,感到自己發現很重要,才能順利獲得知識。因此,一切初學訓練,都要經過實驗探索。例如在表達的過程中,學會使用語言,就是一種比較、分析、綜合的方法,要比單純聽講課要好得多。
③學會合作
即要在集體中,加強兒童的集體協作。要引導兒童在各個領域中同其它社會成員協作,包括父母、同學和其他人。教師應成為集體協作的引路人,不管兒童知識和智力發展如何,都要一視同仁、給予幫助,引導他們前進。
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要求老師尊重兒童的“習慣”,發展兒童的個性,允許兒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方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許兒童通過不同的實踐方式獲得同樣的成果。
●潛科學法
潛科學是與顯科學相對應的一種科學。顯科學即為已知定論、大家公認的正運用的科學;而正在研究、探索,準備發展的科學為潛科學。潛科學法要求在課堂教學和教材中引入大量本學科的最前沿的或正在研究的潛科學內容,並把發現(尋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演示給兒童,從而培養兒童運用已學知識顯科學去解決實際問題,探討科學的新領域的能力。
潛科學教學法用於教師講解自己正在探討的內容時。它的基本步驟是教師一麵思考,一麵講,一麵往黑板上寫;錯了就擦,擦了再寫;讓兒童親自看到教師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實際過程。
運用這種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求教師掌握本學科的潛科學信息,了解本科學科尚未解決或正在解決的前沿問題。這是因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教師首先通過對教材知識的處理加工,以一定的方式傳輸給兒童,兒童從教師傳入的信息中獲得知識,教師再運用一定的手段得到學生的信息反饋,實現對教學的控製。
②將潛科學的研究成果以定論的形式講述給學生。講述成果並不是目的,而是通過講授,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示。教師在講授成果時,應著重於詳細地表達研究的過程、方法、一些疑難問題的處理等。這樣,一方麵使學生掌握本學科的潛科學成果,更重要的是兒童從中學會了如可綜合運用科學知識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潛科學教學法強調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輕鬆、不拘束的良好教學環境,以討論的方式去解決本學科中的實際問題,是潛科學教學法的特點。討論應是平等、民主地進行,兒童自由地相互辯論,暢所欲言,教師則是起啟發、引導作用。通過討論,學生以他人為鏡,看到自己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強兒童學習的自信心。這種方式對於評證兒童的能力觀察力、分析力、判斷力、創造力是比較有效的。
運用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是:對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有獨特的功能。因為教師改動之處,正是教師創造性思維活動的真實寫照,它能使兒童看到教師如何將各類“知識單元”沿著一定的思路重新進行組合,從而得到創造性的結論。這樣既可以適應兒童求新的心理需要,可以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兒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是西方國家近年來在兒童教育中出現的一種發展兒童的認識能力,培養兒童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研究、探討和創造的能力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是引導兒童獨立工作,自行發現問題,掌握原理。
問題教學法的實施方法可以分為團體的問題教學和個別的問題教學兩種。前者是全班兒童共同研究一個問題,共同負責搜集解決問題的資料,然後共同討論這些材料的意義和價值,最後根據這些材料求得一個結論。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全體兒童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也可培養兒童團隊合作的精神。而後者則是各個兒童在教室裏各自研究一個共同的問題,並且在教師指導下求得結論。問題教學法是以啟發兒童思維和培養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的。它的特點是要兒童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著眼點放在“思”,而不是要兒童在實際活動中解決問題,它隻要求兒童獲得一個合理的結論,而不是完成一項具體工作。
問題的教學法分以下四個步驟:
①問題的發生或疑難的感覺。
教要啟發兒童思考,必須設置實際困難的情境,或是提供適當的問題,並引起兒童的思維活動,但教師提出的問題,第一要適合兒童的程度;第二要難易相當,使兒童能夠運用自己的經驗來解決,第三要有教育價值,使兒童在研究這個問題後能夠獲得有用的知識,養成科學思維的方法;第四要切合兒童當前需要或未來學習、生活、工作的需要,以引起他們對研究問題的興趣。
②確定問題的所在和問題的性質。
問題提出後,教師要用問答的方法幫助兒童分析問題,使兒童認清問題所在。有時一個大問題可以分解成若幹小問題,然後才便於研究和解答。
③提出可能的解答或假設。
問題確定之後,教師要鼓勵兒童根據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用推理和觀察的方法,提出假設。由於兒童經驗有限,解決問題的假設不一定一次就正確,教師不要立刻駁斥,而應由全體兒童共同討論,找出錯誤的地方,探求更好的假設。如果問題很複雜。或是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兒童往往感到無從著手,不易提出合理的假設。這時教師就要幫助兒童分析問題並指出參考文獻,尋求可能的答案。
④選擇一種合理的假設。
兒童提出假設之後,要用批判的態度來考核這些假設。若發覺一個假設與事實不合,即刻放棄,再考核另一個假設,直至獲得合理的假設為止。在指導兒童指評假設的時候,都是要指示兒童用批評、分析、推斷、比較、組織等方法,以訓練兒童的思維能力。
此外,教師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①兒童提出假設之後,不論正確與否,教師都要問一個為什麼,讓兒童說出他的理由。
②第一個假設提出之後,不要讓兒童貿然接受,而應指示兒童探索共它可能的解答。最好先由教師把兒童所提出的假設依次排列出來,然後指導依次批評、討論。
③已經放棄的假設,不必重複討論,除非發現新的證據。教師要鼓勵兒童對於自己的假設持客觀的態度。不要憑借個人的偏見替自己的假設辯護。
④教師要用發問、提示難點等方法,引起兒童批評假設。
⑤在思考過程中,不要讓兒童草率了事,要給他們充分的時間來思考,並且要養成他們不貿然下斷語的科學態度。
●“蘭本達教學法”
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讓兒童擺弄和操作與所學概念相聯係的材料,去控究具體的材料與科學的概念之間的關係,或組織兒童討論、交流、集中集體的智慧去認識事物的本質。是由哈佛大學小學科學教育專家蘭本達教授提出來的,因此又叫“蘭本達教學法”。
這種方法以形式上看包括“探究”和“研討”兩個基本環節。“探究”就是教師將設計好的能體現新授科學概念的“有結構”的材料有層次地提供給兒童,讓兒童自由地支配它,從而探索、研究它,通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探求出些“有結構”材料所能揭示的,也是教師期望兒童認識的有關事物性質和規律,從而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和形成各自對該事物的了解或理解的內部想法。“研討”就是在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兒童他們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的感性認識及形成的“前語言”和“內部語言”的想法,用他們各自的語言表達出來,通過互相交流,使兒童對紛繁複雜的現象獲得有秩序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獲得一定水平層次的科學概念。“探究”和“研究”兩個環節是緊密相聯的,“探究”越充分,“研討”就越深入;“研討”越深入,建立的概念就會越清晰準確,水平也會越高。
探究研討教學法的具體步驟:教師先根據教材精心設計“有結構”的實物材料,然後讓兒童在課堂上對這些實物材料進行觀察“探究”,讓兒童獨立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以作些提問,讓兒童“探究”得更深入,“探究”結束後,進入“研討”,把兒童分成若幹組,讓兒童對自己的“探究”結果發表意見,互相補充,整個活動過程結束。也可以在“研討”後,進行當堂測驗或鞏固練習。
運用控究或研討進行教學,要求教師:
①引導兒童查明作業裏所有的已知條件,並同作業的要求進行對比,搞清它們的一致性和矛盾性。
②引導兒童設計探求答案的步驟,並對幾種答案進行對比。
③引導兒童尋找所有可能的證明方法證明每個結論,並判明論證的是否充分。
④引導兒童針對作業提出的問題,力求詳盡地得出全部可能的結論。
⑤引導兒童檢查答案是否符合作業要求。
探究研討教學法具有很大優點。由於每堂課上都有一些新奇的、具有吸引力的“有結構”的實物教具,有助於推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兒童通過親自動手、動腦、動口的實踐,獲得的知識鮮明、準確、深刻,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能得到相應提高。通過實踐來學習,不可培養兒童的科學態度、創造精神等科學素養。其缺點是教具材料不易準備,教學時間也被相對拉長,在學科範圍上也有一定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