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教育的結果將是災難性的。我們可以對孩子有高標準的要求,這顯示我們對孩子能力的信心,但我們更需要尊重孩子本身的願望及孩子成長階段的特殊要求。孩子的生活目標應由他們自己來定,不能本末倒置。我們做為父母所能提供的隻是幫助和引導,而非製定目標由他們來實現。在腦中有這樣的認識才能保證我們對孩子有基本的尊敬。
假如我們不能對孩子有充分的信任度、這無疑也是對孩子的不尊敬,尤其當孩子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出於對孩子安全的擔憂,會有意降低對他們能力的估計,以保無恙。而真正負責任的父母應密切注意孩子的發展,讓他們有充分的實踐機會。在美國公園的水泥地麵上,我們經常看見蟎珊學步的孩子,有些孩子看上去很嬌弱,常常在地上摔倒,在夏天,踝露出來的膝蓋有時會磕出一片暗紅的血印。孩子抬起頭望望父母的反應,如果父母很快跑來抱起他,心疼地安慰、揉撫,他便會委屈的哭起來;如果大人以很鼓勵的態度說:“要不要再試一試?”孩子會很快地爬起,又接著練起來。孩子磕痛了,父母當然很心疼,但這是孩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決定,我們應該尊重他的願望,不要過多的幹涉,讓孩子自己決定該怎麼做。
聖誕節要到了,媽媽和爸爸商量著要休一個長假期。平時兩人都很忙,不能常帶兒女出去玩,這次可以帶著6歲的瑪麗與2歲的克裏斯出去好好玩一下。兩人商量了一番,決定一起到洛杉磯去玩,既可以會友,又可以去附近的迪斯尼樂園。計劃一訂,媽媽就開始訂機票、訂酒店、租汽車、通知朋友、安排聚會時間、向公司請假,足足忙了一個月。待臨出發時,媽媽與瑪麗聊起這次旅行,問她興奮不興奮,瑪麗卻無精打采。媽媽很奇怪,問她喜不喜歡去迪斯尼,瑪麗回答說喜歡,但朋友們都說佛羅裏達的迪斯尼樂園更大,更好玩一些,沒有人去加州的迪斯尼。媽媽心裏承認瑪麗說得對,但想想機票與酒店都已訂好,況且還要去看朋友,不好改變計劃,便安慰瑪麗說:“加州的迪斯尼雖然小一些,但項目卻應有盡有,不會讓你失望的。況且我們可以會會朋友,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那是你的朋友,又不是我的朋友。你們不是講這次主要是帶我和弟弟出去玩嗎?”媽媽有些不高興了,但又駁不倒瑪麗,談話便不歡而散。
幾天後全家起程,爸爸媽媽都興致勃勃,弟弟也很高興,隻有瑪麗很沉靜。媽媽認為一到迪斯尼玩起來,她就會高興的,便也沒有多說。果然第二天當全家進了迪斯尼後,瑪麗興奮了起來,喊著我要玩這個我要玩那個。媽媽過來當參謀,說我們的時間有限,人又很多,處處排隊,不可能每一項都玩,要選幾個最有意思的玩一玩就可以了。瑪麗提了幾項都被媽媽否決了,媽媽提議她去玩一些劇烈的遊樂項目,如坐過山車,因為媽媽最喜歡這些,認為瑪麗也一定會喜歡。瑪麗在媽媽的慫恿下同意了,跟著爸爸去玩了幾個媽媽建議的項目,媽媽抱著弟弟在旁邊等著,想像著有這麼多項目瑪麗會玩得很開心。半天過去了,瑪麗和爸爸回來找媽媽和弟弟,媽媽興致勃勃地問:“怎麼樣,是不是玩得不錯?”瑪麗平平淡淡地說了一句“還好”,媽媽真是大失所望,原來瑪麗有些害怕這種劇烈項目,下半天瑪麗在父親的建議和勸說下又玩了幾個項目,但一直提不起精神,搞得大家都灰溜溜的。到第二天再要去迪斯尼時,瑪麗很快說她寧願在酒店裏遊泳。父母的興致一下子低落下來,以後的幾天父母忙於訪友,瑪麗的情緒就更難以好轉,整天都悶悶不樂。待全家度假回歸後,瑪麗進門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真希望再也不會度假了”。
一個精心策劃的旅遊機會竟落得這樣的結局。原因大於父母計劃之前沒有同瑪麗互相交流意見,在全部訂妥之後,才去詢問瑪麗,沒有給予瑪麗的尊重。而在遊玩時,卻把自己的喜歡的項目強加給瑪麗,便瑪麗沒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為這後的鬱悶結局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