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看待父母的愛
孩子都想知道父母是否真的愛自己。有時,孩子會莫名其妙的“纏人”,既非有什麼不適,也非無事可做。他會殷切地望著正在忙碌的媽媽,非常認真地問“你真的愛我嗎?”你可能奇怪他為什麼這樣問,隻是敷衍地說一聲“我愛你,去玩吧,媽媽要做飯。”結果是孩子仍不肯離去,一定要拖著你同他玩。
這是什麼樣的心態呢?孩子為什麼會懷疑你對他的愛呢?
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家長忙於家務的時刻。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與孩子在一起,孩子也並非要如此。他們可以獨自做自己喜愛的事情,花很多時間,並不需要大人的陪伴。不過有一點,他需要搞清楚,媽媽沒有將他丟到腦後去。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的行動過程。當我們將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後,我們的第一個動作是什麼?對孩子簡單地吩咐一下“自己先玩”,便奔向廚房,開始準備晚餐。孩子上了一天的幼兒園,很想同親愛的媽媽呆一會兒,聊一聊學校裏的事情。這樣被“冷落”在一邊,覺得抓不住媽媽的“愛”了,便會用“硬纏”的辦法,“套”住媽媽的愛。
我們應當給予孩子所需要的愛,不過,我們又有許多家務要做,如何既滿足孩子願望又不耽誤家務呢?有這樣一些建議:
●對於幼兒園距家路途很遠的孩子,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關心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形。首先讓孩子表述,父母耐心聽。孩子都願意向父母講述在幼兒園的活動,希望父母關心他們一天的生活,這樣一來,也鍛煉了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而父母通過經常交談,可以了解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還可以糾正孩子語言表達方麵的問題,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然後問孩子回家最想幹什麼。比如,和孩子商量好回家先拚積木,看看小人書,畫畫等,讓媽媽騰出時間做飯。
●對於幼兒園離家很近的情形,父母京後,可以首先和孩子上起度過10—20分鍾,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形。和他一起安排媽媽幹家務時孩子做些什麼。有了這樣的過渡時期,孩子往往會安心地自已呆上一段時間,而不會追著媽媽,使兩個人都不開心。
家長可以給自己孩子多準備些可以自己娛樂的東西,如好的故事書、歌曲錄音磁帶、拚圖、拚板等。有了適合於男孩或女孩玩的玩具,如過家家的用品、看病用的一套玩具,孩子會消磨許多時間。
●休息日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緊張工作一周的父母,在周末雖有許多家務要做,但是孩子卻吵鬧不停,結果家務雖做了,但孩子大人很不開心,兩天下來,人人疲憊不堪。可以周末帶孩子去郊外,一方麵讓孩子開闊視野,免於城市汙染,呼吸新鮮空氣,鍛煉身體,另一方麵大人也得以放鬆,煥發新的活力。至於家務可以分解成幾小部分,利用每天下班後做,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的時間做,必須用周末時間做的事情也不必非用兩天來做。
如果父母能對孩子花費更多的時間,孩子會有一種無形的情感上的滿足。對父母的愛有把握了,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娛樂自身上。這時,即使他仍找爸爸媽媽,喊著“我沒意思”,因為他的動機比較單純,也就容易處理,隻要給他找到合適的內容,便會使他安靜下來,獨自玩耍。
克勞蒂亞的母親正在向同事講述上周末發生的事情。星期五晚上母親下班回家,遇上滿臉笑容,從房間裏跑出來的克勞蒂亞。她興奮地說:“媽媽,我的數學課題論文得了極好,我高興極了。”她說話時母親注意到克勞蒂亞的旱冰鞋又丟在了客廳的地毯上,本來就很疲倦的母親不禁惱火起來。“知道了,你怎麼又把鞋丟在地毯上,我已經同你講了多少次?”克勞蒂亞的笑容一下子消失了,沒趣地去撿起那雙鞋,放入壁櫥裏。我看到她很失望的樣子,才意識到自己太冷酷了,可是一時又不願道歉。現在她還不大愛理我。”
母親往往是忙於家務,不能陪孩子玩或談天,父親則更多的是為了工作與社交,很難靜下心來與孩子交流,尤其事業上比較成功的人,總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拒絕孩子在時間上的要求,他要陪上司打球,陪可以增進事業的社會關係吃飯,周末加班,與孩子的約會總是排在最後。這不但對孩子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對父親本人更是損失慘重,想一想,除了孩子,誰又能讓你捕捉到那未被世俗汙染的純潔、天真的喜怒哀樂呢?我們總說“為了孩子”,但孩子為我們帶來的更多,他們使我們的生活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