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喊“我恨你”怎麼辦?(1 / 3)

當孩子喊“我恨你”怎麼辦?

讓孩子從小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是防止他們日後產生暴烈行為及尊重他人情感的必要訓練。

孩子生來是不懂得同情別人的。在孩子初生的幾年中,他們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他自己和他與外界的關係上,他要搞清自己是怎麼回事,外界又是怎麼回事,他要找出關於自己的定義,發現生活的奧秘。他很注重自己的感覺,希望為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得到解釋。

在這一階段,孩子對別人的感受是不靈敏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的一些行為會在他人的心中產生什麼樣的感受,隻是一味地將自己的痛苦,歡樂傾泄在周圍的人身上,這是童年最可愛的地方。孩子們需要成長,我們不可能允許他在這樣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中滯留過久。他們需要認識到除了自身的情感,還有他人的痛苦與快樂。

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照顧他人的願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讓孩子認識到他的行為對別人產生的影響。

詹尼已從電視中學到了“愚蠢”(stupid)這個詞,他開始模仿應用。當父母初次從小小的詹尼口中聽到這個詞時,不禁大笑起來,感到十分的滑稽。

剛開始詹尼還隻是胡亂應用,聽起來的確很滑稽。漸漸地,他了解了這一詞彙的真實意義,學會“對號入座”,毫不客氣地使用起來。

一天,母親要帶詹尼去看醫生,詹尼不願意去,她費了一番功夫,才將詹尼抱進了車中。她們是去看一位新醫生。走到半路時媽媽才發現忘記帶地址了。經過一早晨“鬥爭”已很疲乏的母親不禁大為氣惱,急忙調轉車頭回去取,匆忙之中幾乎撞到路邊停著的汽車上。這時她聽到詹尼不無幸災樂禍之意的聲音:“媽媽,你真是個蠢家夥。”

這使得媽媽不禁火氣大長,想狠狠地訓斥詹尼一通卻又怕自己反應過度,同一個小孩子計較,便沒有說話繼續完成這個旅程。

詹尼在慢慢長大,他學會用足夠多的詞彙來表現自己的情感與認識,現在是需要他學習這些詞彙的作用的時候了。孩子小不懂人情事故,這是事實,然而如果我們不去教他,他又怎麼能夠明白這些呢?當有一天,孩子已足夠大了,對父母或他人說出十分傷人情感的話,你會怒火萬丈:“這麼大了,還不懂照顧他人的感情,豈有此理。”然而,究竟誰應受到責怪呢?一股腦兒地責怪孩子是不公平的,我們做父母的應當做好適當的鋪墊。

詹尼的媽媽在丈夫回家後聊起白天發生的事。這時她已不再怒氣衝衝了,反倒覺得自己當時的確顯得很笨拙,而詹尼能夠看出這一點,用詞彙準確地表示出來倒使媽媽很感有趣。“親愛的,”丈夫說:“我並不覺得這件事這麼有意思,詹尼有好幾次對我和別人都說過這句話,坦白地講當時我很氣惱。我懷疑是否該讓詹尼繼續下去,也許我們應當讓他明白他這樣說傷害了我們的感情。”

媽媽沒有在事情發生時乘著怒氣訓斥詹尼是對的,因為那樣做不公平,詹尼還沒有認識到他傷害了媽媽。但是在平靜一些後,媽媽應當告訴詹尼,這樣對媽媽說話很傷媽媽的心,是對母親的不尊重,有些詞彙是不能隨便使用的。在有了這些鋪墊後,如果孩子仍說這樣傷人的話,可以運用效果法。例如:

爸爸帶尼克去店裏買東西,臨行前約好不能隨便拿架子上的東西。但到了店裏,尼克故態重萌,又開始將貨物架搞得一塌糊塗。爸爸立即將他拖出商店,帶到車上,往回開去。

尼克開始哭:“我恨你,你是世界上最最可惡的爸爸,你是一個大蠢旦。”爸爸沒有說話,回到家將情況簡單地同母親交待了一下,便回到自己房間。

過了一會兒,已經恢複過來的尼克來找爸爸陪他玩樂高。他喜歡爸爸很有創意的製作。

“現在不行,你剛才講的話傷害了我的感情,我沒有情緒同你玩。

“我說什麼話了?”尼克很天真地問。

“你不記得了嗎?你說你恨爸爸,爸爸是大蠢旦?”“噢,我以後不說可以了,你同我玩吧。”

顯然尼克並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爸爸沉默了一下,接下來說:“尼克你知道什麼樣的爸爸才是可恨的爸爸嗎?一個喝醉了酒打孩子撒氣的爸爸,一個不照顧孩子隻顧自己快樂的爸爸,因為他隻顧滿足自已,沒有盡到當父親的責任。什麼人愚蠢呢?明明知道讓孩子玩火很危險,卻遞給孩子火柴在客廳裏點火玩的人,這是愚蠢。再同你講一遍這兩個詞不能隨意用,因為它很傷人感情。現在,我還沒有恢複過來,你先自己去玩兒吧,等我自覺好一些,再同你玩。”

讓孩子從小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點上,我們中國家庭是存在弱點的,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不大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所有的交流似乎都在爭辯道理上。其實,在大部分時間,如果我們能坦然的說一聲“我聽了你的話很難受”,或者說“你做的事情讓我很尷尬”,矛盾就不會激化。這大概有民族性,遇事要“上綱上線”,不肯停留在事情本身上。

我有一位朋友,因事冒犯了自己的父親,這位父親的處置辦法就是一年沒有與兒子交談。事情可能有令人尷尬之處,但用這種辦法懲罰兒子,於大家都無好處。兒子說一聲“你這樣做很傷我感情”,就開了交換意見與情感的閥門。人孰無情,無論地位高低,年齡大小,性別男女,有情便可談論,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當然,從小習慣於掩飾自己的情感,或者情感被忽視,到了成年,要想張口談情,也非易事。因此,從小培養是必須的。

珍妮從幼兒園回來後表現得很煩躁,對媽媽十會挑剔,還將媽媽遞給她的酸奶摔在地上。媽媽抱起珍妮坐下來:“親愛的,今天同小朋友玩得好嗎?”珍妮點點頭,“格琳小姐(老師)讓你幫忙幹事了嗎?”“她是個巫婆。我恨她。”接下來媽媽了解到,珍妮因為屢次爭奪小朋友的玩具,被送到辦公室反省。

“你覺得很不好意思是嗎?”

“是彼特先搶我的玩具。”

“噢,你覺得委屈。”

“是的,委屈,格琳小姐偏向彼得。”

“那你有沒有對格琳小姐說你很委屈呢?”

“我隻是向她大喊大叫,說她不公平。”

“如果你實實在在對她說你很委屈,而不是大喊大叫,格琳小姐可能會聽你的解釋的,是嗎?”

母親沒有簡單地維護女兒的感情,也沒有要求她不要冒犯老師,搏老師的要求去做,而是給女兒機會講出她的感受,並鼓勵她用適當的口氣與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我的記憶中,似乎從來沒有人這樣指導過我,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誰對誰錯,似乎沒有人關心孩子的感受或指導孩子去疏導自己的情感波瀾。

要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可以在家中同孩子玩一種遊戲,搜集一些畫片,上麵有各種表情,讓孩子猜出他們此刻的心情:高興、悲傷、難過、委屈、憤怒等,然後反過來讓孩子自己表演喜怒哀樂,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能力,也訓練了他們對自己情感的控製能力,同時還有對他人情感變化的敏感。

教給孩子尊重別人的感情不是隻在家中適用,也可以避免在外麵的尷尬。

魯比同媽媽在街上走著,看見一位身材碩大的婦人迎麵“搖擺”過來,魯比大聲地說:“你看,媽媽,這位女士真是碩大無比。”

媽媽窘透了,恨不能打兒子一巴掌。“對不起。”她抱歉地對那位女士笑了一下,好在這位女士見多不怪,很寬容地擺擺手。“我們回家再講這件事。”媽媽壓低了嗓門對兒子說。

到了家,媽媽提起了這件事情。

“你知道那樣做是不好的。”

“我沒有講錯,我從來不說謊話。”

“你說的是事實。不過你這樣講讓她很窘。你知道你的鼻子很矮,如果人人見到你都說‘哎,你的鼻子像被揍塌了一樣’,你怎麼感覺呢?”

“媽媽,不許你說我的鼻子。”

媽媽笑了,兒子也笑了。

無論男女老少,每個人都應尊重別人的感情。讓孩子從小懂得這個道理,習慣於這樣去做,長大後,在家中,在工作崗位,或者是在普通的公共場合,都能彬彬有禮。

□對孩子的許諾不要過於隨意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有時是父母許諾過於隨便造成的。父母在提建議時有時會顯得過於慷慨,卻又實現不了,使孩子十分不滿。因此在提出建議時應當限製在自己認為可以滿足的範圍內。

爸爸一向很忙,總沒有機會帶兒子出去玩,這個周末他有大半天的時間可以同孩子一起度過。於是星期五晚上,他興致勃勃地對兒子說:“這個周末爸爸有時間,你告訴我想到什麼地方去玩,我都可以帶你去。”

“真的。”兒子興奮地睜大眼:“我想去郊區遊樂園。”

“噢,那不行,”爸爸有些尷尬了:“那裏光開車就要兩個小時,太遠。我沒有那麼多時間。我們去探險園好不好,或者其他什麼地方?”

“那我們去溜冰?”

“你忘了?爸爸的腳扭了,不能滑冰。再想想別的地方。”

“隨你的便。”兒子變得無精打采。

“哎,這是陪你去玩,你怎麼這樣不起勁?”

“我說了,怎麼樣都行。你還要我怎麼樣?”

說著說著竟要有一場氣生了。

如果我們稍稍回想一下,恐怕都會有過類似的經曆,我的女兒經常對我說你們從來不兌現對我們所做的承諾。如果你問她哪一次,她會清清楚楚地記得什麼時間我們沒有踐約,卻忘掉了90%的時候我們都沒有失約。因此當我們對孩子提出建議時,應當做一下限製,例如在上一個例子中,可以給出幾個具體的可去遊玩的地方,供他挑選,或規定一下可去的範圍,而不是使孩子的希望值過高,然後又使它跌落下來。

你可能會抱怨怎麼要這樣麻煩。但有些麻煩是不能省掉的,因為不這樣做隻能帶來更多的麻煩。如果你不想看到孩子天真的臉上顯不出失望的麵容,以及隨之而來的不愉快的反應,就要花些心思,在言語上做點修飾,不使自己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