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積極的溝通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受家長的言談處事的影響,孩子對他所處的環境也能以主動和自信的姿態出現,能夠從容而理智地解決問題。所以佩塞施基安建議,孩子從3歲起就可以加入類似於家庭會議這樣的活動,其他群體成員所討論的東西,盡管孩子還不能每一個字都懂,但是孩子已經注意到,發生了什麼事,人們相互間怎樣交談,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具有什麼樣的能力。
家庭會議的方式會涉及到家庭教育中很多具體而重要的細節,而這些可能是被教育的雙方所忽略了的,如母親表示,她的子女如果能夠幫助她洗衣服和曬衣服,她會很高興的,而孩子希望父親在晚上回家以後,不要馬上就打開他的文件開始辦公。於是,對父母而言,把握了這些孩子所在意的細節,無疑有助於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孩子,而另一方麵,這種深入的理解令孩子信任父母,更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育。
□把握“傾聽”的教育方式
其實德國的父母還掌握了不少與孩子進行溝通的寶貴經驗,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傾聽的藝術”。雷納先生和夫人每天在孩子入睡以前,都要留一段時間聽孩子講講今天發生了哪些事請,於是很多時候孩子自己就會作出評價,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在敘述的過程中孩子逐漸習慣了反省自身,而家長也會對孩子的個性、待人處事有清楚的了解。雷納先生認為,“作母親的總是希望孩子對自己敞開心扉,有什麼重要事情與我們商量,征求我們的意見。但是家長應該首先營造真心傾聽的氛圍,贏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才能與孩子達到無拘無束交流的默契。”
如此的交談當中,他們會注意承認孩子感覺的合法性,但是這種理解並不代表著放棄教育,當孩子告訴父母說,他不喜歡鄰居布勞恩堡夫人,“你說你不喜歡布勞恩堡夫人是因為她看上去不親切,很少笑,對嗎?可是另外一些事情你也許不了解,布勞恩堡夫人的心地很好,如果你對她表示友好,她會很高興的。你們會和睦相處的。”而當孩子抱怨數學實在令他頭疼,他也許是永遠學不好了的時候,父親會用平和的口氣問孩子,“數學課是那麼令你不愉快嗎?我知道這確實很難。你會了一部分,難道你不想再試試嗎?”這在承認孩子的感覺的同時,也鼓勵了孩子去克服困難。
最富成果的談話時機包括睡覺前,和吃飯時間。晚餐對德國人而言更是美好而重要的時刻,他們會在餐桌上討論家庭問題,有些家庭甚至還會把電話摘下來,而有的家庭幹脆訂下晚飯規矩,談話的人不許被任何人打斷,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講出自己的想法。根據教育者多年的調查研究足以表明,利用此時刻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效果確實大不一樣,事實證明,如果孩子們在此時談論的事情能夠引起自己父母的興趣與注意,他們自己會產生一種得到尊重的滿足感。
此外,父母可以刻意選擇一些時間和孩子聚在一起,這樣他們就有了可以共同分享的情感經曆,可以是一起外出去看電影,或是看一場足球比賽,也可以是一次郊遊。在這樣輕鬆愉快的過程當中,父母與孩子談心就顯得非常自然舒暢,此時展開一些諸如愛好、朋友之類的話題或是交流對彼此的意見無疑是合適的機會。
“傾聽”這種教育方式也可以充分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因為傾聽對孩子來說是在表示尊敬,表達關心,這也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夠自由地對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父母歡迎孩子的任何想法,盡管有時可能是錯誤的,這種體驗有助於孩子勇往直前,對什麼事情都問個為什麼?怎麼會是這樣?這樣可以促使他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裏,然後在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社會中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各種事情。
□溝通是一門藝術
溝通是一門藝術,有關的時間、地點、環境和方式都要考慮到。比如說孩子有時候希望在心理和情感上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間,或者當他們感情波動很大,非常需要安慰而不是提問時,在這些場合身體語言似乎更為適宜,擁抱、撫摸,傳達的是沉默而溫暖有力的信號。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口頭表露情感困難的時候,會把要表達的意思以書麵的形式,寫在信、卡片或是紙條上,這使它們加重了自身的分量,並顯得更加真實可信。克勒先生擅長音樂,他就在歌聲和樂曲當中訴說對孩子們的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