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和父母間架起溝通橋梁(3 / 3)

有關的心理學家研究表示,許多家庭問題的發生,如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疏離和冷漠、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缺陷等等,都與家庭中的溝通有關。就拿孩子的撒謊行為來說,很多時候就是有些孩子感到與父母處於不平等的地位,經驗告訴他們,父母不願意與他們共同探討有些事該如何對待,而會對他們所犯的錯誤給以嚴厲的叱責,所以他們還是選擇不把真話講出來。

研究成果表明,成功的家庭溝通,應該注重以下因素:理解、關懷、接納、信賴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子女雙方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關懷不但要存於內心,更要切實付諸於行動;接納要求考慮到每個人的個性,懂得欣賞人們身上的優點;信賴是要作到既信任別人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特別是孩子的權利,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

因此,心理學家們的提議是,要建立一種積極健康的家庭溝通交流的關係,應該改變父母是決策人、孩子是接受者這樣僵化的家庭角色的分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懂得進行角色交換,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對他表述的願望予以積極的辯解。當孩子能夠參與討論家裏的通常是成年人的問題時,他們才能夠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母一方麵可以調動孩子的主動性,使自己清楚地認識孩子的才幹,另一方麵可以得到有關自己教育的反饋信息。

7歲的加比在一段時間裏認定,在她和弟弟維爾納的爭執中,母親總是偏袒弟弟,——這是孩子很容易產生的情緒,認為父母的關懷被弟妹分享而產生的不平衡的心理。母親則希望加比在與弟弟的相處當中,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舉止,消除對別人的敵意,學會照顧別人,今後才能處理好與別人交往的問題。

但是麵對加比的氣惱,母親並沒有直接用道理來教訓她,或是問她“為什麼要跟比自己小的弟弟過不去”,而是鄭重地對自己的兩個孩子說:“我給你們提個建議,以後你們自己要搞好團結,我不幹預,你們已經是有理智的孩子了。加比,你是不會在感情上傷害弟弟的,對嗎?如果你們倆還不能團結,你們倆再來找我好了。”這樣母親就把一個關心者、照顧者的角色交給女兒了,在這以後加比和弟弟之間有了更加親密的手足之情,母親的提醒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感受到自己是這家裏負責任的一員,從而逐漸變得成熟起來。

有的時候家長看到孩子的問題,希望孩子可以主動地認識到,並真心地予以糾正,於是也讓孩子來做一個決策者。父母來問孩子,“現在有這樣的麻煩,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凱麗有兩次參加朋友的聚會,既未在規定的時間裏準時回來,也沒打電話向父母說明。等她再次提出類似的要求時,父親對她說,“有件事令我和你的母親很擔憂,就是在約好的時間裏你沒有回來,我們也沒有接到你的電話,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你看應該怎麼辦呢?”因為孩子親自參與對問題的決定,所以她會很自覺地按照要求去做。通過對一個現象問題的共同協商,父母最後想讓孩子明白的是關於“信任”、“承諾”、“準時”等觀念的重要。

在最新的一次家庭會議上,格林貝克全家人討論了迪特的設想,他計劃能夠在一次周末的郊遊中,嚐試著發揮以往由父親發揮的職能。他組織了地圖上的漫遊,宣布交通工具的出發時間,並且對準備的食品提出建議。父母和妹妹有時加以表決,以推動計劃的進一步展開,大家還不斷地在本子上記下些什麼。到目前為止,家庭會議已經就慶祝節日、饋贈禮品、請客、旅遊和購物等行動進行了安排,它已經成為全家人的情感和生活緊密聯係的紐帶。在這次會議裏,父母對孩子的想法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但他們並不急於提出批評。

因為他們認為,在這裏,溝通是最重要的,而且,在家庭中對溝通技能、方法的掌握與學習,與孩子未來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緊密相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在家庭中學會了與家庭成員溝通的技巧,當他走入社會時,他也能很好地與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