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積極的自我意識思維開花(1 / 1)

讓積極的自我意識思維開花

思維開花

哈佛教育學者認為,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們積極性的最大打擊。

哈佛教育學者認為,替孩子們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們積極性的最大打擊,因為這樣會使他們失去實踐的機會。我們是在告訴他們,我們不相信他們的能力、勇氣,我們使他們感到危機、不安全。因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對付要處理的問題的基礎上。為了使我們大人保持不可缺少的形象,我們拒絕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權利。

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們能自己做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去做,千萬別替他們去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準則,需要反複強調。

大衛的爸爸去世了。媽媽就倍加疼愛大衛。大衛4歲了,媽媽還是整天喂他吃飯,給他穿衣穿鞋。媽媽終於送大衛去幼兒園了。老師告訴大衛的媽媽,大衛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扣扣子,也不會穿鞋。而和他同齡的孩子做這些小事卻做得很好,相比之下,大衛顯得手忙腳亂,而且很可憐。老師告訴大衛的媽媽,讓他學習自己去做這些事情,因為4歲的孩子自己應該已經學會穿鞋戴帽。可媽媽說:“我喜歡大衛,他現在是我的一切,我寧願為他做出更多的犧牲。”

大衛的媽媽應該認識到她這樣做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害的。實際上,她對兒子的愛是對兒子的可憐。她認為她是一個好媽媽,她把自己的一切都貢獻給了兒子。超常式過分的愛和給予引起的負效應是很多的。這樣做,媽媽實際上告訴兒子,他是無能為力的,沒用的,不行的,有很大的依賴性。大衛還可能感到隻要媽媽幫他做所有的事情,為他服務,他就在媽媽心中占一定位置。他可以不幹什麼事情,不想或者不學習做什麼事情,隻顧自己玩耍。而有一天媽媽不再這樣照顧他,便會有失落感。媽媽這樣的無私行為實際上是自私的,因為她忽略了兒子本身成長發展的需要。如果我們深入探索,媽媽的動機,有沒有期望兒子將來能“投桃報李”的想法呢?

等大衛長大之後上了學,他將麵臨著一個陌生的世界,毫無準備。我們要是替孩子們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我們是要告訴孩子們,我們比他們大,比他們強,比他們靈活,能力比他們大,比他們有經驗,比他們重要。我們不斷地顯示我們的偉大,他們的渺小。如此教育成長的孩子,人高體大,儀表堂堂,卻是畏畏縮縮,缺乏勇氣與能力,這是不足為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