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注重學識放在品質教育的最後(1 / 1)

把注重學識放在品質教育的最後

在一次覆蓋全球許多國家做的關於“你最希望造就下一代什麼樣的品質”的調查中,素以尊師重教而享譽世界的德國人卻把“注重學識”這一點排在最後。但仔細想想卻也不難理解,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外在的知識量不斷猛增,知識是傳授不完的。所以在現代德國教育的價值取向中,重視的是孩子自身的主體性,喚醒他們處於自然狀態的靈魂,陶冶他們的精神,最終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全麵發揮出來,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務。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可以更充分地吸收學識,而且可以創造新的學識。下麵這個故事給我們展示了德國人主體意識教育的具體做法。

丹尼爾是德國薩克遜州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然而這個不到11周歲的小男孩在即將畢業時所作出的決定,卻在父母心中掀起一場不大不小的波瀾。

原來他們的孩子在小學畢業以後麵臨一個定向階段:在此階段孩子要在普通中學、實科中學、文理中學和綜合學校之間選擇其一,這些學校一般都設有五年級和六年級。學生在這兩年的定向期間內,就要確定自己未來的求學方向以及就讀的學校,也就是說,從定向這個時刻起,孩子就要開始為自己設計前途。

約有一半的小學生畢業後進入普通中學學習,普通中學學製五年,畢業後的學生大部分接受職業教育;實科中學介於普通中學和文理中學之間,實科學校的畢業生可以獲得升入一係列專科學校或職業學校的資格,實科中學畢業也是從事中級經濟或行政管理工作的前提;文理中學學製九年,獲得其高中畢業文憑,即取得高等學校的入學資格,如果在十二年級畢業,即獲得高等專科學校的入學資格——因為德國是不舉行大學入學考試的。

按丹尼爾的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是可以選擇文理中學的,對這一點老師和父母都不懷疑。但是丹尼爾卻對父母宣布自己的未來的誌向是希望開一家體育用品公司,他想接受的是職業技術學校教育。

丹尼爾的選擇令父母既欣慰又忐忑,欣慰的是看到孩子有了比較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這也一直是家長在用心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所希望看到的。孩子從懂事時就意識到自己有自由選擇生活的權利——當然是在法律規定和倫理道德允許的範圍內。但家長在鼓勵孩子維護和爭取自我權利的同時,也讓他們對自己由此而應承擔的責任有清醒的認識。從平時家庭生活中諸如孩子是否願意和父母一起去度假的小事,家長都會詢問考慮孩子的意見,到了孩子自己選擇前途的時候,父母就更應該尊重他們的決定。

何況德國的民法對此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在專業與職業的選擇上,孩子是最有資格參與的。如果父母全然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能力,一味地借孩子來進行“自我實現”的家長,以至影響了其正常的智力和體力發展,監護法庭就要進行合法的幹預,孩子發展中的自我意識更通過立法得到了保護。

令父母感到忐忑的並不是丹尼爾選擇的是職業教育,因為德國的職業教育堪稱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而是丹尼爾的決定本身。未成年人的智力和體力多方麵尚未定型,而孩子在這一時期的愛好也是多變的。正處於學齡期的孩子由於活動的領域相對比較單一,有可能顯示不出他從事某項職業的專長或天賦。學校中表現出來的才能,也並不一定說明孩子將來的發展潛力。所以作為父母麵對丹尼爾作出的如此重大的決定,決定以自己成年人的心智來研究判斷,這究竟是孩子的一時心血來潮,還是他真的認準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於是為了丹尼爾的選擇,丹尼爾的父母與孩子談心,到學校裏與丹尼爾的老師進行商討,同時又去參考職業谘詢專家的意見。但不管怎樣,他們明白,丹尼爾的前途最終還是要取決於他自己。

經過近代教育觀念的變革,人們注意考慮到了孩子作為一個未成年人的能力範圍和性格特點,但是放手讓孩子去鍛煉去挑戰困難,以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品質,這種傳統意識並未遭到摒棄,很多家長和教師甚至認為這是比傳授孩子知識更重要的職責。德國著名作家亨利希·曼就曾回憶過在孩提時代常常跟隨父親進城下鄉時的情形,他從那時起自上而下地認識了社會。這也要歸功於父親有意地對他進行獨立人格的塑造,增強他的自我意識。亨利希·曼回憶說,“和父親一塊兒走在街上,是我禮節方麵最嚴格的訓練。我必須根據每個人的地位來回答或招呼不同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