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長必須靠自己
家長和教師對孩子獨立個性的培養還包括另一個層麵:在情感上的自立。孩子從小就被強調以這樣的思想:你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個體。我們自己最能了解自己的性格與真實思想,最能感受到自己的潛能與發展趨勢,而且也隻有我們自己,才能對自己負最後的責任。《浮士德》中有一句名言“你要成長,務須靠你自己”,這無疑也是家長和老師要教會給孩子的人生真諦。
心理學者認為情感上的自立,割斷對父母的依賴需要更為成熟的心態。孩子情緒的好壞仍與父母息息相關,這樣的反映似乎無法稱之為“獨立”。
這種孩子對父母感情的敏感性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的。研究人員對一些18至24個月的孩子進行了觀察。他們讓這些孩子在房間的一角玩耍,同時讓兩個表演者在房間的另一角分別用正常的語調和激烈的語調進行交談。結果發現,正常語調的交談對孩子沒有產生任何幹擾,那些孩子頭也不抬地繼續他們的遊戲;而那些聽到激烈語調交談的孩子卻馬上停止了說笑和手裏的玩耍,他們抬頭向聲音發出的地方觀望起來。而且由於被稱為“神秘的情緒連鎖”的作用,在嬰兒身邊照料他們的人也會把自己的愉快、氣憤、焦慮等情緒直接感染給嬰兒,也就是說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卷入了家長的喜怒哀樂之中。
孩子在感到不安和無助的時候,會習慣本能式的到父母那裏尋求慰藉,他們知道父母的愛會給自己以溫暖與支持。因此為了確保可以一直獲得這種舒適的感覺,——而獨立則是由單個個體來麵對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些孩子一直把情感的支點靠在父母身上。而這些人在交出了自己情感領地的獨立權的同時,也就不得不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情緒支配。因此,“我最好是找出令父母高興的事情,並照著去做。同時還要避免做那些使父母不愉快的事情。”
心理學家們指出,一些在此方麵具有心理障礙的人,就是在情緒上通常高度依賴別人。因為他們沒有強烈的自我感,自己不能為自己創造心理上的滿足。為了支持自我以及為了思想、價值和行為,他們都依靠別人。他們按照父母或其他權威者的樣式思考和行動。他們的自我感實際上是他人的反映,而由於他們精神世界的寄生性,所以當所依賴的權威體係一旦坍塌,他們通常會陷入一種絕望而危險的境地。
哲學家黑格爾斷言:“偉大的人們立定誌向來滿足他們自己,而不是滿足別人。”真正具有獨立精神的人對自我意識有一種強烈的需要,他們不借助這樣那樣的依賴就形成自己的意向,作出他們自己的決定,自我實現的方向指引著他們履行自己的動機和紀律。
因為這類依賴意識相對而言更具隱蔽性,所以就對父母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這還要讓父母追問對自己兒女的愛當中是否有這樣的成分:固然知道應該讓孩子獨立,但由於害怕失去孩子,而總希望孩子生活在他們為孩子所設想安排的狀態裏。心理學家舉的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我希望你能夠獨立自主,所以你要按照我的話去做。”這實際上隻交給了孩子“獨立”的形式,而實質上在精神領域中,孩子還是在聽命於父母的安排。
“在和丹尼爾談話前我們也考慮了一番,盡管孩子的選擇和自己預料的不一樣,但我們盡量避免這一點的影響。至關重要的是,孩子表示這是他考慮後,為自己的將來作出的決定。”由此看來丹尼爾的父母在塑造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誌方麵是成功的。孩子在為前途做打算的時候,不是去想“父母會不會喜歡”,而是注重如何去設計自己的未來之路。可以獨立清醒地作出選擇,去實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這樣的孩子是前途無量的。至於說父母的態度,也許就像丹尼爾童年玩耍時,父母常常在窗後注視他一樣,在不遠的地方關注,也可以給予適當的指點,但不可能替代。
丹尼爾小學畢業後選擇了綜合學校,綜合學校是德國實行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孩子在這裏讀完初中以後既可以上職業高中,也可以上文理高中。在這期間,老師和家長會就孩子的潛能與方向的問題做繼續的開發、調查和觀察,同時進行相互間頻繁的交流,這些都會為學生作出最後決定提供豐富的參考意見。但無論如何,還是那句話,最至關重要的是丹尼爾自己的選擇。